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 田丽霞
一谈到问题学生,老师们经常用到“屡教不改”这个词。
“小A,前一段时间上课玩手机;后来迷恋言情小说,每天上课偷着看。最近上课什么也不干,坐着发呆。真是屡教不改。”
“小B,开始是迟到、早退,后来是顶撞老师,自以为是,批评谈话没有效果,简直是屡教不改。”
“小C,上个星期因为不完成作业被叫家长,这两天作业做得不错,本想表扬他一下。没想到今天早上就接到宿管老师的电话,说他不按要求值日,不按规定时间作息。他每天都变着花样犯错误,真是屡教不改,无可救药。”
初听此言,深以为然。这些“变着花样犯错误”的学生似乎就是麻烦制造者,用“屡教不改”一词来形容毫不为过。但是,听得多了,忽然生出一个疑问:这些变着花样犯错误的学生,是屡教不改呢,还是知错就改?我认为他们是知错就改。
由此,我想到了小D和小E两个学生。
小D来自农村,是家里的独苗,备受宠爱;从小没有离开过家,也没有住过校。开学第一个月,他几乎每天都犯错误,不起床、不值日、不带课本、不完成作业、不请假外出……就这样,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问题层出不穷,弄得我焦头烂额。“屡教不改”“无可救药”这些词语,一直在我的嘴里打转,我几乎认定他就是个麻烦制造者了。直到有一天,小E的一句话,改变了我对小D的认识。
小E是个女生,也是个住宿生,聪明伶俐,很有个性,比较自我。她负责擦宿舍的镜子,而宿舍每天都因镜子不干净扣分。宿舍长提醒、宿管老师批评都没有作用。我亲自给她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她擦镜子,也没效果,因为她根本就不在意这件事。我告诉她:“我要叫家长,让家长把你带回家,学会擦镜子再来上学。”她生气了:“老师,你就是偏心,小D每天犯错误,每个错误都比我严重,你却对他和颜悦色;我只犯了一个错误,而且是一个小错误,你就抓住不放,还要叫家长停课,这不公平。”
我偏心吗?我不公平吗?小E的话像一记响雷,在我的心头炸响;又像一道闪电,在我混沌的脑海中划出了一道裂缝。那一瞬,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告诉她:“如果你认为我偏心,那我就告诉你偏心的理由。小D的确经常犯错误,但他和你不一样。他是知错就改,屡错屡改;你是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入学第二天,他没有按时起床。理由是想家,晚上睡不着,后半夜才睡着,早上没听见起床的铃声。我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安慰他,让他不要想家;而且安排宿舍长多关心他,每天早上负责叫他起床。从那以后,虽然他还是很想家,但是不起床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他进步了。
“入学第三天,生活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小D的被子没叠好。我找他谈话,他说在家里从未叠过被子,所以不会叠。我用了一节课教会了他叠被子,从那以后,他再没有因为叠被子的事情被宿舍老师批评扣分。他成长了。
“入学第五天,该他擦黑板了,已经上课了,他还没有擦,理由是不知道那天该他擦黑板。我给他讲了值日的安排和要求,并要求卫生委员和值日组长提醒督促他。从那以后,不值日的情况再没有发生。
“你说他犯了很多错误,你知道他犯了多少错误吗?我告诉你吧,开学第一个月,他犯了二十四个错误,而且都是不一样的错误;但他最大的优点是知错就改,每个错误只犯一次。古人云“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开学两个月了,同学们都有进步,他的进步最大,因为每改掉一个错误,就离完美更近一步,现在他已经连续十五天没有犯错误了。他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我偏向他的原因。
“而你呢?只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的确不大,改掉它也很容易,可你却坚决不改。如果说小D是屡改屡犯,你就是屡教不改。他犯错是因为水平和能力有问题,你犯错是态度和思想有问题。如果你改掉这个错误,把镜子擦干净,我也可以不叫家长,也可以和你和颜悦色。”
小E低下头,沉思之后,她说自己能按要求把镜子擦干净,请我先不要通知家长,我答应了。
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和小E的谈话,我澄清了一个认识,屡改屡犯不等于屡教不改。有了这个认识,看学生的视角就变了,我看到的不是小D又犯了一个错误,而他又改了一个错误。
如果老师们有了这种认识,看学生的视角也会随之改变。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小A上课发呆,而是他告别手机和言情小说的自制力;不是小B又早退了,而是他不迟到了;不是小C违反宿舍的制度,而是他的作业越来越好。
视角变了,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你不再觉得他屡教不改,你会觉得他知错就改;你不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你会对他充满信心。
态度变了,脸色也会随之改变,面对学生时,你将不再是一脸严肃,而是和颜悦色;对学生也不再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咬牙切齿,而是爱到深处无怨尤的热切期待。
这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胜利法吗?当然不是。这是以生为本、尊重教育规律的表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小A上课由玩手机到看小说到发呆,虽然从根本上说,都是不认真听讲,但三者还是有区别的,手机容易上瘾,学生最为迷恋,而小A居然放下了手机;言情小说也容易上瘾,但是小A也放下了;这应该是进步的表现。如果教师看到了这一点,那就会明白小A有上进的愿望和足够的自制力,这很了不起。然后再去分析他上课发呆的原因,是不良习惯使然,还是无聊的表现,抑或是二者兼有?找到原因再对症下药,上课发呆较之玩手机、看言情小说更容易改变。不让学生干什么很重要,让学生干什么更重要,当一个学生上课什么都不干,只剩下发呆走神的时候,这正是我们告诉他该干点什么、引导他融入课堂的大好时机。
面对小A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表扬鼓励;要去找原因、想办法,以求对症下药;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具吸引力,让小A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B迟到、早退、顶撞老师、自以为是,表面看起来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实际上也是在“成长”,因为他不再犯迟到、早退这类“低级错误”;而顶撞老师、自以为是,这大多是青春期到来和学业压力增大的伴生品。
成长不可跨越,人生不能剪辑,如果一个人学走路没有摔过跤,学吃饭没有摔过碗,青春期没有犯过倔,上学做事从没有偷过懒,这是不真实的,因为这不符合生活的常态。生活的常态是什么呢?每个阶段都可能犯错误,而且所犯错误也随着成长不断升级。我们最担心的不是青春期的学生讲究打扮、关注异性、叛逆冲动,而是青春期的学生还在玩手指、看动画片、为半块橡皮找老师告状评理。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指责他越来越不像话,而是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引领小B们多做与年龄相称的事,少犯与年龄相关的错。
小C不仅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毛病,而且作业完成得还不错,这就是进步,应该大力表扬,以扩大成果;至于他不按规定时间作息,那是另一件事情,与此事无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否则,学生会丧失信心,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暴自弃。
其实,像小C这样的同学很多,他们就像一个跷跷板,这头低下去,那头就翘起来,似乎永远达不到平衡状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他们是孩子,能力不足,定力不够,思维尚不成熟,做事顾此失彼,行为反复无常,这都很正常的。
教师要学会合理分割,做到是非分明,功过清楚;告诉学生哪是对的,可以继续;哪是错的,必须停止。教师还要善于忘记,对学生过去犯过的错误、已经改正的缺点,最好不要旧事重提,否则,陈芝麻烂谷子地说一大堆,不仅会冲淡重点,摧毁孩子的自信,也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激化师生矛盾。
小D是一个心灵成长严重滞后的大孩子,虽已升入高中,但其心智就像一个尚待启蒙的小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反思习惯,也没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所以,他犯的错误都是同类型、同层次的。怎么办呢?我利用他心思单纯、渴望成长的特点,除了指出其错误之外,还引导他思考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一个错误只犯一次,一类错误只犯一个;还引导他学会观察,由人及己,努力做到别人犯过的错误自己不犯。就这样,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小D适应了高中生活,完成了由懵懂顽童到高中生的蜕变。
老师们,屡改屡错不等于屡教不改,不管学生犯多少错误,只要肯改,就是进步,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