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薷月
【摘 要】《上肢骨及其连接》的内容是护理人员认识人体结构中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他们缺乏专业基础,对专业领域只停留在感兴趣和普遍的表面认识阶段,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容易地掌握上肢骨的内容值得教师探讨。本文就对《上肢骨及其连接》的教学进行设计,详细描述教学过程。
【关键词】上肢骨;肩关节;肘关节
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2-018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2.086
【Abstract】The content of upper limb bone and its conn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urses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ement system in human body structure, which requires students to master. The first-year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lack the professional basis, and only stay in the stage of interest and general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essional field. How to make students active, active and easy to master the contents of upper limb bones is worthy of discussion by teacher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teaching of upper limb bone and its connection and describes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detail.
【Key words】Upper limb bone; Shoulder joint; Elbow
1 教學设计思路
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体结构学的运动系统中的“上肢骨”展开的。作为医药学校的老师,我们应使学生将医学基础课的内容扎实掌握,[1]但对于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他们所接触的第一门医学课程,也是需要强记忆能力的一门课程。为了让学生积极并相对轻松的掌握上肢骨的有关内容,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首先以“交警指挥”的视频入手,从学生身边的所见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发学生思考,视频中所见的“上肢”具体指哪些骨头,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上肢骨模型进行拼凑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掌握上肢骨的组成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掌握上肢骨组成的基础上,细化指认上肢各骨的特殊结构,并了解这些特殊结构的“特殊”意义,在这过程中,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后期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由整体到局部,具体化、简单化教学内容。
下一步是上肢骨的连接的学习。在拼骨游戏中,学生已经对上肢骨连接的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故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肩肘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形式。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关节的尝试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
最后,基于《上肢骨及其连接》的基础内容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学习,使学生学有所用。
完成学习后,透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反馈,来评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后期的教学改进。
2 教材分析
授课所用教材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刘荣志主编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的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和骨连接中的上肢骨及其连接,共计两学时。
2.1 教材地位
该教材简单易懂,重难点突出,适用于护理专业,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核心能力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临床专业课程,乃至终身学习的基础。
2.2 教材内容处理
结合护理专业的临床应用,将教学内容做如下处理:手骨的具体组成及手关节相关知识琐碎,在这里将其删除,与后续课程相对接,增加桡、尺神经损伤和肩、肘关节脱位。利用3D教学软件、骨模型、微视频、QQ群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观测、可交流、可体验的学习环境。
3 教学目标分析
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护理人才,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护士资格考试、岗位技能操作及可持续发展,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3D教学软件、结合模型能够说出上肢骨的特殊结构和肩肘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运用信息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爱上肢骨骨折病人、养成爱护他人的良好职业素养。
4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上肢骨结构及肩肘关节的组成和特点。因肩肘关节的组成和特点相对复杂,故将其作为教学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在于通过视频和对骨模型的观察及手动操作,加深对上肢骨及其连接的理解。
5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喜欢信息资源、参与性学习,但学习缺乏主动性,且学习条理性不强,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学生是初涉专业知识的新生,专业知识很有限,对专业领域只停留在感兴趣和普遍的表面认识阶段。所以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很有必要,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在线自学、课堂互动讨论、课后自我测试。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和理实一体化教法。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质疑,通过动手讨论,解决问题,并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课前,通过QQ群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实验室模型进行自主学习,并将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在线留言。
课堂分为创设情境、实施任务、拓展提高、效果反馈等环节。实施任务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7 教学过程
7.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交警指挥视频,给学生直观上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交警指挥时用到了哪些骨头?哪些关节在活动?引入本次授课主题——上肢骨。
根據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课前学习,设置以下三个学习任务:指认上肢骨的组成、辨识各骨的特殊结构、观察肩肘关节的组成和活动。
7.2 引导协助、实施教学任务。
任务一:上肢骨的组成及特殊结构。
上肢骨的组成内容简单,以学生展现为主,引导学生做“拼骨小游戏”, 分发上肢各散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散骨连接起来拼成完整的上肢,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以用时最短和正确拼出作品者取胜,学以致用。接着,教师点拨各骨的重要结构和骨性标志。引导学生在模型上指认、讨论并讲解,强调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当不小心碰到我们的肘部,顿时整个手臂发麻的原因,[2]加深尺神经沟的位置。
任务二:肩关节、肘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首先,让学生利用3D仿真软件找出肩关节的组成。引导学生练习肩关节的运动形式,包括屈伸、外展、内收、环转等,从而探讨肩关节的特点。肘关节的内容首先提出设问:1.肘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形式?2.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实质是什么?然后播放视频找出答案。屈伸运动时,肘后三角变化,接着由学生探索并展示讲解肘后三角的变化,攻克难点。
7.3 能力实践 知识拓展
拓展一,基于桡神经沟和尺神经沟的位置,临床上可根据损伤后的表现出的手形,判断上肢骨折部位。垂腕手反映出桡神经损伤,为肱骨中段骨折;爪形手反映出尺神经损伤,为肱骨下段骨折。
拓展二,由于小儿桡骨头发育不全,桡骨环状韧带包裹松弛,如果强烈提拉儿童的前臂,会发生桡骨头从桡骨环状韧带中脱出,称桡骨头半脱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儿童时应注意哪些?
7.4 学习效果 及时评价
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和习题,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利用QQ群,搭建师生交流良好平台,在平台上交流讨论,及时解决学生的课后疑问。同时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同行前辈评价并举,[3]并完成相关评价表格,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情况,为下次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措施做出相应调整。
8 教学资源整合
(1)平面资源:教材、习题。
(2)空间资源:模型。
(3)多媒体、信息化资源:视频、3D交互软件、 互动游戏、QQ群、泛雅网络平台。
9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次课的亮点在于:以任务带动课堂,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微视频等影像教学资源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D仿真教学软件的运用,实现了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简单化。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新生,专业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较高的主动参与意识。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运用更多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利用网络收集临床案例,并在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临床。
【参考文献】
[1]唐鹏.试论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0(04):211.
[2]吴勋.运用“任务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4):211.
[3]谢巧玉,何琼.翻转课堂在高职成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