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起点:东方红一号卫星横空出世

2018-02-21 12:37五轩
军工文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周总理

五轩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设想。他说:“苏联能让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他还指出,要搞就搞大一点。

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永章、郭永怀、陆元久等负责组织拟订的,参加具体工作的有屠善澄、魏钟铨等。草案初步设想先研制100~200公斤重的卫星,再研制1000公斤重的卫星。

1958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久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人造卫星规划和业务领导,并负责由三个设计院构成空间技术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新技术办公室,主管人造卫星研制工作。

1965年,是中国空间技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在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后,中国有条件把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央军委经研究后,将这项工作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为“651”任务。这样,中国卫星就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钱骥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的出台和通过,标志着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奋斗,中国人造卫星研制工程终于扬帆启航了。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方向任务为:逐步将空间技术研究院建成全国空间技术的研制中心。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由空间技术研究院继续按计划进行。

土法上马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計、研制、生产和试验,完全是广大科技人员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条件及其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的。

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1967年由生产科学仪器转为生产人造卫星。当时,工厂在人、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很多困难。在创业的年代里,国家给工厂唯一的一台大型设备就是四米立车。为了抢时间安装设备,厂里职工自己动手,不分昼夜挖了一个4米多深的地基坑,经过安装调试,保证了机床的使用。在各种困难面前,他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挖掘一切潜力,大搞技术革新,走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和逐步完善的道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卫星仪器舱罩的大面积镀金是一项难关,镀金面积大于4000平方厘米,按照工艺要求,镀金面先进行清洗,再镀铜,然后镀金,最后用机械抛光的方法使镀层光亮。在一段时间里,舱罩部有部分地方没有镀上金,或是金层里有气泡,在焊缝处气泡更多。为了达到设计要求,有关人员废寝忘食,经过连续几十天的百余次试验,他们终于攻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面积镀金工艺。

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在卫星研制的初样阶段,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件的析架,铆接就靠一把小锤,几个自制的铆模,以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一个敲上去。

为了进行卫星转动惯量测试,他们到有关学校、厂所调研,都没有解决测试卫星转动惯量的设备,也没有查到有关资料。技术人员就根据测量转动惯量的最基本原理,用四根工字钢架起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上下放了两个圆盘,中间吊三根钢丝,这样制成了测转动惯量专用设备。框架刚度不够,发生变形,就找几根木头支撑一下,误差无法标定就找一块圆形钢板作为标准件,用非常简陋的土设备、土办法完成了体积质量分析复杂的卫星转动惯量的测量工作。

进行天线展开试验,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把一间约150平方米的旧仓库当实验室,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出简易的模拟卫星自旋的试验设备。在第一次短波天线伸展试验中,因最后一节天线甩了出去,试验没有成功。技术人员完善了设备,改进了天线的结构,又做了多次试验,仍没有成功。多次失败,逼得大家坐下来分析、计算,并对天线结构作了改进,在天线与卫星腰带连接中增加一个铰链,使天线能在与卫星腰带的连接点绕卫星径向运动。新天线在多次试验中都获得成功,达到了设计要求。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预定的发射期间,发射场处于寒冬季节,为保证卫星在起飞前具有一定的温度,需要进行卫星地面调试试验。1968年夏天,他们借用海军一个冻猪肉用的冷库,技术人员穿上棉大衣,进入零下十几度的冷库,将卫星置入冷库中,模拟发射的环境温度,在卫星工作状态下利用电加热系统对卫星各分系统的温度进行调节,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这项试验,确定了加温方式和加温功率,为卫星发射的地面加温系统设计提供了参数。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试验过程中,很多困难就是这样靠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群策群力解决的。

“十六字方针”保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是当时中央的一项“天”字号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指挥。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与周恩来总理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周恩来总理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组织领导者,是《东方红》乐曲天地合奏的首席指挥。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关键时刻,周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参与研制发射任务的科技人员在周总理的指示指导下,大胆谨慎,严肃认真,保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质量。今天,虽然时光已经过去30多年,周总理的这一光辉方针,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质量文化的精髓。

1970年4月10日,东方红一号卫星试验队完成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阵地的全部工作。4月14日晚,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刚从发射中心返回北京的钱学森、任新民和戚发轫等同志关于火箭卫星在发射场测试情况的汇报。当汇报到产品内有多余物时,周总理很严肃地批评说:这个不行,不能把松香、钳子丢在里头,这个不能原谅。4月16日22时许,周总理在和国防科委有关领导通电话时,再次强调:产品转到发射阵地后,一定要认真地、仔细地、一丝不苟地、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地进行测试检查。遵循周总理的指示,技术人员又在发射场进行了反复检查,保证卫星不带任何疑点和隐患上天。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1分,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举托下,以雷霆万钧之势,飞向了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中国从此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不仅如此,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量超过了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太空时代的开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广大科技人员以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实现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的伟大誓言。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周总理
周总理“喝”饭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