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8-02-21 07:53彭春伟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学生

彭春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新颖的教学模式涌入课堂,而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活动化教学是“活动促发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游戏性、体验性、操作性、实践性等活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学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06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显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未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长此以往,就比较容易泯灭学生的求知热情,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扭转这一局面,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游戏活动——引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灵动学生的思维,寓学于乐,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方程时,教师微笑着对学生们说:“下面老师将组织大家玩一个游戏,想不想玩?”学生们一听要玩游戏,立即乐了,紧接着,教师宣布了游戏规则:两个同学为一个组合,其中的一位同学任意想一个数,先将它乘5,再减去3,算出结果。然后将这个结果告诉另一个同学,让他想办法猜出那个数。听完游戏规则后,学生们兴高采烈,立即投入到了游戏中。有的学生运用逆推,先从结果入手,将结果先加3,然后用所得的结果再除以5,这样就可以算出原数;还有学生将原数用字母表示,然后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推算出结果;也有学生从游戏中找出了潜在的等量关系:原来的数×5-3=结果。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意识。这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因为那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而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了游戏活动,增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積极、主动的状态中高效学习。

二、设计体验活动——实现内化

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体验式教学,旨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融入课堂,在感悟中领悟知识,完成知识建构。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体验类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信心,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2分的硬币、1角的硬币、1元的硬币、500克包装的食盐。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这些物品掂一掂,体验克和千克。首先,教师让学生拿出2分的硬币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有的学生感觉2分的硬币像鸟儿的羽毛一样。老师趁势告知学生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然后再让学生掂一掂1角的硬币,学生感觉1角的硬币要比2分的硬币重一些,但是同样感觉很轻。此时,教师告知学生1角的硬币大约重3克。然后,再让学生掂一掂1元的硬币,学生明显地感觉到1元的硬币比2分的和1角的硬币更重一些,教师告知学生1元的硬币重6克左右。在学生对克有了感觉后,接着,教师让学生掂一掂1袋食盐的重量,然后再掂一掂两袋食盐的重量,引出1千克的概念。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上述案例,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关的知识概念,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设计了体验活动,让学生乐于体验、积极体验,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实现了知识的内化。

三、设计操作活动——强化理解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对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难以进行透彻、深入地理解,经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思维短板。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圆形物品,如硬币、瓶盖等,还让其收集了细线、剪刀、直尺等。新课伊始,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然后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个大大的圆形,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学生听了老师的话后,进入到了思考中,纷纷设计了自己的测量方案,然后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学生们想到的方法有:用细线围绕着圆形物品绕一圈,看用了多少线,用直尺测量所用细线的长度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还有学生将圆形物品沿着直尺上面的刻度滚一圈,滚动的距离便是圆形物品的周长。在学生们测量出相应圆形物品的周长后,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趁势引导学生探究圆形物品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逐步触及知识的本质,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上述案例,面对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巧妙设计操作活动,在操作中丰富表象,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加快了新知内化的历程,这比教师简单的告知,效果要好得多。

四、设计实践活动——促进提升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以往的数学课堂,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单纯地学习“课本数学”,致使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社会问题,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树叶中的比》时,教师没有像以往一样,让学生在教室中听教师的讲解,而是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让学生观看植物园中各种树的叶子,学生们很快发现树叶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绿色的,有红色的,也有黄色的;也有学生发现树叶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有的长长的,有的扁扁的,有的圆圆的。另外,树不同,树叶的形状一般也会不同,如果是同一种树,树叶的大小可能存在差别,但它们的形状却是相似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树叶的形状会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们很快想到与它的长和宽有关。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们测量树叶的长和宽,然后记录下来,并算出它们的比值,用比值来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计算所得的数据,学生们发现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不是同一种树的树叶,长和宽的比值往往会不同,形状也会存在着差异。如果不同的树叶,比值比较接近,那么它们的形状也会相类似。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树叶中比的学问,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后,没有进行单一、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是鲜活的,是有温度的,使其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实现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灵动思维,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陆苏敏.活动化教学在美术课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1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活动学生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赶不走的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生写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