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项俊华
(1.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2.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宣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从One Belt One Road 到The Belt&Road,英文译名的变化,也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已近三年,惠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在沿线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对国内也起到协助转移过剩产能、促进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影响。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新要求,引发了学界的诸多思考——“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将何去何从?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大局,这些都是值得学界尤其是创业教育研究者、从业者思考的命题。因此,在纷繁复杂的“一带一路”研究中析取有关高校教育研究的部分,对其进行综述及评议,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有其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该文借助中国知网,采用关键字检索法,以“一带一路”及“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双创教育、创业人才培养”等同类关键字对文献进行了检索。因为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剔除了有关高职高专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共检出文献20 篇。其中3 篇文献为同一批作者、 同一主题、 内容存在较多重复,可以认为其存在一定“注水”嫌疑,不具有学术代表性,将其剔除。其余17 篇文献,虽篇幅长短有别、学术深度不同、研究角度各异,均具有一定学术思考和创新,对其进行述评,既具备代表性,也具备合理性。
对析取出的17 篇文献,分别从发表时间、发表刊物等级、作者所处地域、论文类型、研究类别几个方面进行总体性描述,如表1 所示。
表1 总体性描述
从表1 可以看出,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预计2018年度数量会进一步上升。但是在成果发表的刊物等级方面,权威期刊2 篇,核心期刊仅1 篇,权威及核心期刊共3篇,说明高水平的研究仍然较少,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新、深挖,优化论文质量。
作者所处地域方面,分布在全国11 个省份、自治区。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先进典型,浙江以4 篇独占鳌头,江苏、广东、山东三个GDP 名列前茅的省份各有两篇,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始发地和受益者,福建、广西、新疆、辽宁四个沿海沿边省份或自治区各有1 篇,四川、湖北、河南三个内陆省份各有一篇。从地域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在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方面也较为领先,与其较好地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与地方发展应有必然联系。沿海沿边地区也对其有一定响应和思考,然则数量仍显不足,短期内并无形成研究集群的趋势。内陆地区对其研究较少,与内陆高校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总体较少的情况相符,内陆地区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根据省情,寻找特色,将成为内陆地区科研工作者未来的研究方向。
论文类型方面,16 篇理论型研究,1 篇应用型研究且并非实证研究,说明目前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尚未达到较成熟模型构建和量表设计之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类别方面,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之整体进行研究的总体性研究论文达到10 篇,研究所处地区高校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及改善创业教育的区域性研究论文有5 篇,研究某一专业如何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性研究论文有2 篇,没有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所处地区高校某一专业创业教育的文献。说明目前学界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地区特色、专业特性思考尚未成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必将在这一方面开花结果。
依据时间顺序,综述以上17 篇文献如下。
周谷平、阚阅(2015)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分析了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所需要的人才支撑,包括六类: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海外高端人才。然后提出了培养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所需人才的教育路径,分为内生路径和外延路径。内生路径包括强化国际意识与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出国留学和海外实践、加强高校与产业界合作、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外延路径包括加强来华留学教育、开展多层次海外办学。
阚阅、周谷平(2016)认为教育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有必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形成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注重整体推进和构建生态,突出面向全民和贯穿终身,重视国际合作和教育交流,来稳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余晓钟、高庆欣(2016)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观点,认为通过合作机制协同创新,建立“一带一路”合作新机制,沟通协调“一带一路”及之外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及最重要的人才协同创新,起到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顾秋阳、蒋玲娅、冶治玲(2016)首先剖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热情较高但是抗风险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创业需要的知识和素质、 创业团队结构不完善人员不稳定。外在环境存在的问题则是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质量不高。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政府应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良好创业环境、高校应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开展并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创业学习,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李乃忠、葛忠强(2016)指出应加强就业创业理念教育和引导,更新就业创业理念,树立正确目标,打造多样化的就业创业理念教育形式,建立分类指导的就业创业理念指导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院校层面要扎扎实实为就业创业工作服好务,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 良性反馈机制及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以高校转型为契机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同时指出政府层面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促进就业创业的导向政策,切实提高政府就业创业服务的水平,大力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健康发展。
杨林(2016)首先从“义新欧”(义乌—新疆—欧洲)专列的现状:有物流,无人流、信息流,因此需要双创人才。然后分析了双创型人才的内涵,讨论了双创型人才成长过程和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并提出对策:搭建“义新欧”丝路旅博会实践平台,整合相关学科,构建自主学习综合平台课程体系及翻转式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研究式专业教育体系,突出研究方法的专业性和文化性,遵循统筹部署分段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
朱海灵(2017)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但是传统创业教育已不能解决大学生在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创业时面临的新问题:传统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倡议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健全、 师资相对薄弱、 实践平台相对不足。朱海灵进一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新要求,对此应该:改革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目的使大学生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
黎云莺(2017)认为培育“一带一路”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以内生和外延为路径,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指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角色定位——参谋和助手以及改革的推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一带一路”需要的人才类型:项目创新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同时提出了几点举措:科学合理地拟定人才培养规划、 强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基础、推进国际化课程的整体创新、推动国际化人才交流、倒逼教育改革。
范俊峰、郭婷婷(2017)构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估仿真模型,以创新能力、 机会能力、领导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四大指标,每个指标各两个共八个二级指标,以此评估“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杨宏云、苏世彬(2017)借鉴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三加一”模式,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项目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基地。提出开设沿线国家有关的通识课程,加强沿线国家文化创意创业的引导,开设移动课程,走出去、请进来与沿线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互动,与沿线国家强化国际化合作,培育创业项目建设创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创教育的互动研究。
赖磊、姜农娟(2017)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给外语类院校双创带来机遇,然而双创教育现状是外语类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技能都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脱节。外语类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上主体不明确、不清晰,且校园活动、实践教学也与双创教育脱节。同时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明确定位、外语教学与双创相结合、打造教师队伍、完善实践环节。
梁美清(2017)立足梧州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梧州学院,指出梧州学院应担负培养适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责。目前,跨境电商人才缺失,且素质有待提高,创新创业人才更是短缺。据此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双创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一带一路”倡议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课程教育大纲以双创为导向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双创实践。
余淑秀(2017)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人才提供的机遇,包括:合作办学提供的机遇、经贸合作提供的机遇、产能转移提供的机遇、智库建设提供的机遇。进一步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双创型国贸人才的需求,并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双创人才的培养路径:加快平台建设、优化交流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战略、培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合型人才。
韩婷(2017)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带来的机遇,进行了地方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新思考。韩婷指出,要明确高校双创教育的内涵及目的,因地制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配合,整合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借助互联网及新媒体丰富双创教育载体。
孟亮(2017)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山东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强调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了山东高校在双创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传统思想阻碍双创热情:78%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找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进修更高的学历;高校仍以就业率、升学率作为考核的评价标准; 高校对双创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认识不完善;社会扶持力度不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高校学生双创教育的建议数条:山东各级政府应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政策性支持、山东高校应加大职业岗位实践教学及创业指导课程比例、 高校与相关企业搭建平台、 辅导员应积极引导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学生在创业前应做好调研工作等。
陈雪浩、胡晓智、戴学良(2017)根据宇通客车的人才需要,进行课题调研,分析了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双创教育应加强校企合作。三人认为双创意识培养具有紧迫性,一是企业发展需要创新性人才,二是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时代、新挑战下的教育模式,对比了OBE(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提出OBE 与企业调研结合的培养方案。
刘迪、李宝、栾阿诗(2017)首先解析了双创教育的概念,然后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盐城工学院创业教育路径选择:强化双创观念增加创业热情、 健全双创组织提高创业效率、争取双创基金吸纳创业资金、搭建双创平台拓宽创业渠道。
根据现有17 篇研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文献,简要总结观点如下。
(1)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所有17 篇文献,都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将给创业带来机遇,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毫无疑问,在拓宽贸易、转移产能诸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都能起到不可或缺的正向作用。创业行为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行为如能因势利导,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投身“一带一路”特色产业,定能事半功倍,享受政策红利和历史机遇带来的好处。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也应该及时转向,妥善结合“一带一路”倡议。
(2)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有17 篇文献,都赞同“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也是学界共识。由于创业教育与理论教育、基础教育不同,本身就是实用性教育,教育目的和成果评价都是以实际结果为考量。几篇文献都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华人华侨人才、非通用语言人才、急需领域专业人才等,这也是我国高校为服务和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应重点突破的方面。培养符合要求、服务大局的人才,本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因此其更需要具有时代性、实用性,也就是说什么前沿、什么热门,政策往哪引、资金往哪流,双创教育就该指向哪里。
(3)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倡议。
大多数文献在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之后,都描述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凝练了存在的几点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对存在问题的描述各不相同,比如浙江地区的研究者认为问题之一是创业热情有余风险耐受度偏低,而山东地区的研究者认为问题之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对创业缺乏热情,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对此,现有研究提出了一些措施,不外乎希望政府多支持、教育多改革、企业多参与几点。
接下来,简要分析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包括如下四点。
(1)研究针对性不足,并未切实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研究者就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已达成共识,对此分析的问题和提出的措施却略显针对性不足。如果拿去“一带一路”倡议几个字,删除掉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头一段,就是一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不足的文章,并不能体现“一带一路”特色。除去几篇高质量文献外,许多文献尤其是普通期刊文献,的确存在这个问题。要提出针对性措施,还是要吃透“一带一路”倡议。根据问题,分析需要做什么。比如,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不是要改革? 应否允许有兴趣参与国际创业的学生选修跨国创业相关课程? 以及创业活动如何更具有国际化视角,甚至吸引外国留学生参与进来,形成跨国创业团队,甚至专设跨国创业比赛。此类活动如何论证、如何实施,都是双创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2)区域性、专业性研究相对缺乏。这一问题是上一问题的后延。正因为研究针对性不足,因而大而化之,略显泛泛而谈。除去几篇高水平文献外,有些研究稍嫌“落空”。其实,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结合地方实际、专业特色,有很多文章可做。省情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影响也不同,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措施肯定也不同,进而高校创业教育的新面向也不同。同理,不同专业也是如此。
(3)缺乏实证研究。17 篇文献之中,16 篇为理论性研究,仅1 篇应用型研究,且非实证研究。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时间不到三年,学界对其尚处于跟进、摸索阶段,数据收集、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尚未措手。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
(4)思维仍存在局限。虽然研究的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但是有些研究视野并没有随“一带一路”倡议开阔起来,仍存在思维局限。当前,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仍停留在传统创业教育研究的范式,对“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引发的新范式(比如,中国双创热潮向沿线国家输出),着力不够、着眼不到,有待进一步发散。
综述现有17 篇文献,不难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学界尤其是创业教育界的诸多思考,产出了一定量的中高水平文献。现有研究有几个方面共同点,也存在一些不足。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简要做如下几点展望。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具有地区特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前文已述,各地情况不同,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方面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笔者所处的广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主要面向东盟国家,在创业教育中就可以针对东盟国家特色,教授相应小语种。同时结合财经院校专业特性,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讲解准则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广西——东盟财税一体化相关问题。同理,其他地区、专业也可以在创业教育中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具有地区特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
(2)打造跨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稍显单一,主要集中在经管类课程。如果要有效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拓宽课程体系,打造跨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如沿线国家语言、国际关系等课程。培养中国企业“走出去”急需的人才,同时改变外语类、政治类专业学生在双创活动中边缘化的现状。
(3)鼓励沿线国家留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当前我国双创方兴未艾,只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国高校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尤其是沿线国家留学生仍是双创大潮的“局外人”。中资走出去,又离不开当地的向导和同路人,而沿线国家在华求学的留学生,是扮演这一角色最好的选择。因此,鼓励他们在华求学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参与中国双创大潮,将中国模式带回祖国,是高校创业教育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