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波
学术期刊编辑审稿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胡益波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浙江 舟山 316022)
审稿工作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审稿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但是,现阶段编辑审稿无论在审稿的程序方面、质量把控方面还是在责任意识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审稿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严格遵守审稿制度,做到专家审稿与自身审读优势互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拓展组稿渠道,抵制学术腐败,把好稿件质量关;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把好期刊的政治方向。
学术期刊;审稿;学术质量
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稿源质量有关,还与编辑的审稿能力密切相关。审稿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基础,也是编辑工作的重点。但现阶段学术期刊的编辑审稿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本文在分析了当前编辑审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编辑审稿质量的策略,以期能增强对编辑审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篇学术论文从成文到提交期刊编辑部再到刊印出版,审稿是其中不可或缺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审稿的主要目的和中心任务是通过对作者精神成果(稿件)进行主动认知、分析、鉴别和评价,从而筛选出质量合格的稿件,使之进入传播领域[1]。编辑审稿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把好审稿第一关。编辑是期刊审稿的“把关人”,通过编辑初审,剔除大部分与期刊方向不符,选题没有新意、文章复制比高等没有达到论文基本要求的稿源。经过这样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把好入口第一关,以对稿件的方向性与质量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2) 对专家不同的审稿意见进行集中与鉴别。任何一位编辑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和学科,编辑在判断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水平价值时往往需要请专家审稿,但专家审稿后还需编辑复审。专家审稿注重的是文稿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质量,对同一篇论文,受专家自身专业水平、学术观点、喜好等影响,几位审稿专家的意见有时也会大相径庭,这时就需要编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客观分析和鉴别,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3) 核查写作规范。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论文的撰写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规定的格式,自然科学类论文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量与单位的使用、数据分析、图表格式;社科类论文主要包括文章的结构、层次、逻辑等,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是各类论文都要涉及的问题。编辑审稿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结合专家审稿意见一并退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
(1) 一审把关不严,过度依赖二、三审。学术期刊通常采用“三审制”的审稿方式,即责任编辑初审、编委或专家复审、主编终审。“三审制”是编辑工作必须坚持的制度,其中编辑初审是编辑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是三审工作的基础,对保证期刊学术水平起到关键作用[2]。在三审制中,责任编辑需要量根据期刊的办刊宗旨、选题要求、栏目设置等要求,对来稿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实用性等进行初步审查,对来稿的形式、内容等形成初审意见,做出送请专家复审,或退回修改,或退稿的处理。责任编辑初审是审稿工作的基础环节,只有初审严格把关,才能防止审稿失范,确保稿件质量[3]。但一些责任编辑在审读时,不按照初审的责任规范进行审查,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地查一下文章的字数、检测一下复制比,只要这两项符合要求就送专家或编委二审,认为有二、三审把关不会有什么问题。
(2) 重专家审稿,轻自身审读。学术期刊的投稿论文涉及多个学科与专业。编辑需要审查文章的基本规范,文章的定位、风格等是否符合本刊的要求,但文章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性,需要通过专家审稿来作出判断,专家外审已成为审稿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但在日常编辑审稿过程中往往会过度依赖专家审稿,没有仔细分析专家的审稿意见,更没有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全面考量论文是否有发表价值,唯专家意见是从。没有意识到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侧重点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也没有意识到专家只是从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从专业角度作出判断,对期刊的定位、办刊方向可能不了解,不会考虑稿件质量与期刊档次的相符性,所以难免会存在片面性。
(1) 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对学术前沿发展状态不甚了解。学术论文的本质是“创新”,即它阐述的理论观点是前所未有的,是对客观现象的首次发现和解释。鉴别一篇学术论文有无“创新性”,需要编辑具有广博的学科理论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敏锐的学术洞察能力。但受编辑自身的学历、知识结构所限,鲜有编辑能掌握多领域的学科知识,能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学术前沿信息,所以对“创新性”的把握也会有偏颇,从而让那些只是做理论重复的所谓的“论文”通过了审查[4]。
(2) 优质稿源不足,降低论文质量要求。稿源是学术期刊得以生存的前提,没有充足的稿源,期刊难为“无米之炊”。稿源不足是学术期刊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期刊数量增多,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1年统计,我国学术期刊已达6 400种[5]。行业竞争激烈。期刊栏目设置相似,专业学科宽泛趋于同质化。尤其是高校学报大多为综合类期刊,这类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是论文的刚性需要减少,作者投稿热情降低。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者发表论文除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展示更多的是由于现实需要,多用于职称晋升、岗位业绩考核。近几年来随着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岗位聘任制度的改革,对论文的要求逐渐由量到质,考核业绩也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评奖、转化等,在非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对考核几乎没有贡献,导致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投稿意愿降低。
(3) 受外界因素干扰,未能很好把住学术底线。所谓学术底线,是指论文所应有的最基本的学术特性。具体地讲,就是它应具有符合要求的结构,能够提出问题,完整、系统地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准确、清楚地给出研究结论[5]。由于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申请学位的现实需要,使得学术期刊也不能成为一方净土。编辑常常为人情、权势所困,经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在期刊上发表一篇称不上“论文”的论文,编辑碍于情面或迫于压力只能降低论文质量要求。有的所谓学术期刊完全是根据市场需要以赚钱为目的,这样的审稿更是流于形式无所谓学术底线了。
(1) 对编辑审稿重要性认识不够。编辑审稿存在的问题除了客观上的还有主观意识问题,对编辑审稿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认为编辑审稿只是初审,“为他人作嫁衣”而已,作者文责自负,又有二审、三审把关,审得好坏对自己没什么影响,也不用担什么责任。所以工作浮于表面,拖延推诿,只求程序到位,不讲实效,缺乏责任心。
(2) 重业务培训,轻政治学习。学术期刊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隐含的政治性。尤其是社科类期刊,政治性远比专业性更为重要。但在日常工作中,期刊编辑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只要专业技能强就能做好本职工作。只注重业务理论学习,不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与个人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工作中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不能保持准确的政治判断,有时甚至引发出版事故。
(1) 严格遵守三审制,把好初审关。“编辑把基础关、专家把学术关、主编把出版关”[6]这是学术期刊必须遵守的“三审制”。虽责任主体不同、审稿的切入点与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又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编辑要把好初审关,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小到一篇论文的复制比是否符合收文要求、题目摘要是否切中要点、行文是否文通字顺、标点符号是否运用准确、量与单位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大到论文的政治导向是否正确、逻辑推论是否合理、框架结构是否科学、文章是否符合办刊方向、有无创新性与亮点等,这些都需要编辑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编辑常识进行审查把关,慧眼识珠。只有完成了这些,才能进入审稿第二个程序——提交专家审稿。
(2) 正确处理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专家审稿是审稿程序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为论文的学术性把关。有人认为学术期刊有了专家审稿就无需编辑审稿,前文中我们已谈到编辑审稿的重要性,显然两者之间是不可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的。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对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作出准确评价,但又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关系[7]。编辑审稿时既不能过度依赖专家、盲目扩大专家的审稿作用,认为只要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忽视了专家审稿的局限性。也不能主观臆断,越俎代庖,要正确处理好自己审读与专家审稿两者的关系。选择专家时不仅要关注专家从事的专业学科领域,也要关注他近期的研究动态,送审时做到专业对口。对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要认真分析,判断提出的意见是否客观公正,有无个人喜好或学术偏见。对于专家忽略的细节,编辑要查漏补缺。要拓展审稿的角度,既要从作者、专家的思维角度切入,也要进一步提升到从编辑角度审稿,这样才能摆脱被他人的逻辑思维左右,才能对论文进行更加提纲切领的审视,作出准确的判断。
(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精进业务水平。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掌握编辑业务技能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期刊所涉及的专业学科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作为编者的同时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术研究者,这样才能对论文的质量作出甄别,对论文有无创新价值作出基本的判断。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为全面提升业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岗位业务技能的培训,积极参加行业主管部门或其他业务单位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和编辑技能竞争,在学习中汲取营养,在竞赛中查找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在日常工作中,要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除了通过知网等数据库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外,还要浏览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网站,关注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研究动态。在了解学术动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约稿、审稿等渠道,争取与专家建立联系,向他们学习。
(2) 激发投稿热情,拓展组稿渠道。稿源缺乏,尤其是优质稿源缺乏,已成为各学术期刊发展的瓶颈。要解决稿源困境,必须多管齐下。一要修内功,做好做强期刊。对现有期刊的办刊方向、栏目设置进行分析,调整策略方向,加强栏目策划,办出期刊特色,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精”,以特色质量求发展,吸引作者投稿。二要育感情,培育作者群体。要加强与审稿专家、资深作者的感情联络,审稿专家、资深作者很多都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博士生、硕士生、同事都是潜在的作者群,争取专家的认可,让他们推荐作者向期刊投稿;同时也要重视有潜力年轻作者群体的培育,对刚从事专业工作的年轻作者要宽容耐心,善于在行文不规范的背后发现他们文章的创新点,不以职称学历定取舍,帮助他们成长,待他们成为大家时自会回馈这块孕育过他的土壤。三要扩渠道,要善于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组稿。如学术会议、高校校庆活动、行业论坛等都是向学者校友宣传学报、约稿的好机会。要利用编辑、编委群体的人际关系,向自己的导师、同学、同行广泛征集稿源。
(3) 以学术为中心排除干扰,坚决抵制效益出版。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如果编辑未能守住学术底线,导致人情稿、关系稿泛滥或为了经济效益收取劣质文章版面费,期刊也终将失去它的生命力。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提高编辑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术修养,提升学术规范意识。自觉抵制权钱交易,敢于与这些不良风气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坚持稿件的三审责任制度,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8],以防徇私舞弊。取消增刊,核心期刊的增刊大部分是为赚取版面费或其他需要设置的,为不影响核心期刊的声誉而将那些“东拼西凑”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增刊上,这种做法践踏了学术规范,助长了不良风气。
(1) 加强敬业爱岗教育,实施制度保障。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有使命感与荣誉感,要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或科研单位学术水平的体现。正是通过期刊编辑的工作,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展示。编辑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好岗位职责,遵守学术规范,真心真情热爱这份工作,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所在单位既要出台奖优罚劣的奖惩制度,也要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施制度保障。尤其是一些高校,要避免出现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严重向一线教学科研工作者倾斜的现象,也要给在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如编辑岗的人员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
(2)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要确保学术期刊正确的发展路径与方向,作为期刊编辑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引领,才能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编辑要加强政治理念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期刊的编辑工作。了解党史国情,提升政治敏锐性与辨识能力,在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好稿件的政治关。
[1] 何菊玲.编辑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的心理因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4):504-508.
[2] 刘菲,倪东鸿,张福颖.编辑视角:初审审什么[M]//学报编辑论丛(2013).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88.
[3] 宋晓华.对高职学报稿件初审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6): 71-74.
[4] 任火.编辑审稿应守住学术底线[J].编辑学报,2001(5):35-36.
[5] 徐铭瞳.高校学术期刊稿源困境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205-207.
[6] 金京.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学术期刊中的编辑审稿[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1-254.
[7] 胡浩志,耿卓,邓菁.专家审稿制度下学术编辑的职业定位与发展[J].出版科学,2016(1):46-48.
[8] 胡浩志,崔毅然.学术期刊如何防腐[J].出版科学,2012(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