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业安全思想研究〔*〕

2018-02-21 23:56付春光叶泽樱
学术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竞争

○ 付春光, 叶泽樱

(1.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2.河南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75004)

“产业安全”一词是现代提出的,不过产业安全的思想要追溯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早期的思想家斯密和稍后的汉米尔顿、李斯特等人站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和产业保护的问题,对产业安全问题进行了最初探讨。

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产业安全”一词,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深入研究,在借鉴斯密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完整、深刻的产业安全思想,集中表现为产业协调思想、产业控制思想、产业竞争思想和产业发展思想。

一、产业协调思想

首先,两大部类的协调比例关系。

斯密曾经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认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是两大部类保持协调比例关系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沿着斯密的思路进一步研究,创立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系统阐述了两大部类的协调比例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总量均衡问题。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两大部类之间以及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按比例协调运行,否则就会破坏产业安全,甚至爆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I部类,主要包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如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等;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Ⅱ部类,主要包括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等部门。马克思通过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第I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再生产中,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v+m价值额(也就是第Ⅰ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Ⅱc,也就是第Ⅱ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Ⅰ(v+m)=Ⅱc。”〔1〕

在简单再生产中,产品的价值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c、v、m,即所谓成本,工资,剩余价值。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不会扩大,v和m全部用于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而c则用于补偿消耗的生产资料。鉴于第Ⅰ部类只能生产生产资料,所需的消费资料仍要向第Ⅱ部类购买;同样的,第Ⅱ部类不能满足自己的生产资料,也要向第Ⅰ部类购买,两大部类之间必然要发生交换关系。第Ⅰ部类不得不向第Ⅱ部类购买消费资料;第Ⅱ部类也只能向第Ⅰ部类购买生产资料;这样,两大部类之间就形成了数量交换关系。为了保证生产和消费的顺利进行,必须满足公式Ⅰ(v+m)=Ⅱc,意即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仅如此,两大部类内部各分部类之间比例关系也要协调。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还将第Ⅱ部类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消费资料(Ⅱa)生产,另一部分是奢侈消费资料(Ⅱb)生产。必要消费资料(Ⅱa)生产与奢侈消费资料(Ⅱb)生产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基于以上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不仅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每个部类内部各分部类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其次,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思想。

马克思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Ⅰ(v+m)=Ⅱc及其两个引申公式分析,得出结论:两个部类相互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均衡;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分析,以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I(v+Δv+m/x)=II(c+Δc)及其两个引申公式分析,同样可以推算出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结果。从两大部类的交换及其结果来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仅要求总量平衡,同时也要求结构均衡。也就是说,从社会再生产理论出发,要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均衡。

马克思认为,由于商品经济固有的矛盾,总供给与总需求存在失衡的可能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失衡会导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货币也出现了新的功能,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只是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现在成为商品流通的中介,如果说原来的生产者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话,那么,现在的厂商则是为价值而战。从理论上分析,商品欲实现其价值,一定要转化为货币。但在现实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难以瞬间转化为货币,货币也难以立即转化为商品。这样,作为买与卖这两种重要的经济行为就会发生一定的分离:首先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生一定的分离;其次是作为生产者的供给与作为消费者的需求之间会发生一定的分离;最后是作为重要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也会发生一定的分离。这样,供求关系就可能出现不平衡。当然这种不平衡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只是在局部领域会短暂存在,不会冲击经济发展,不足为惧。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局部的短暂的供求关系失衡就会被整个社会的持久的供求失衡所取代;供求的失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往往成为常态,这是高度发达的、以信用和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严重危及国家产业安全。

再次,货币积累与实物积累之间保持平衡关系。

马克思指出,产业发展依赖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货币积累与实物积累。他说:“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货币额或者足以增加正在执行职能的不变资本,或者足以开办一个新的工业企业。”〔2〕若要扩大再生产,首先应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积累;当然,仅有货币积累还不够,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物积累。“要使货币(即以货币形式贮藏的剩余价值)能够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是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即使这些要素不是作为商品来买,而是按订货制造,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差别。”〔3〕马克思所指的“生产资本的要素”或者“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商品”就是实物积累。

货币积累和实物积累相适应并保持平衡关系,不仅要保持物质平衡,即一个部门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满足其他部门资本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且要保持价值平衡,即一个部门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值(这里指的是剩余价值)与其他部门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要素的价值要相等。由此可见,只有资本家手中的货币能够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要素,同时又保持物质平衡、商品价值以及二者之间的协调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经济运行才不至于中断。

最后,不同周转时间的生产部门协调。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部门的周转时间是不相同的,有的周转时间长,有的周转时间短,客观上要求不同周转时间的生产部门相互协调,不能各行其是,以免冲击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马克思明确规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重工业部门与“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农业、轻工业部门之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二者的规模大小应当匹配,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安全运行。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没有妥善处理好不同周转时间的生产部门协调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马克思的产业协调理论认识不深刻,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严重影响了产业之间的协调比例关系,应当引以为戒。

二、产业控制思想

(一)通过计划来实现控制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就一直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资本主义与经济危机如影相随,相伴而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无需外求,就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资本家都不遗余力发展生产,根本不考虑广大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千方百计扩大市场份额,生产大量商品。结果,伴随着劳动者的日益贫困化,巨大的供给大大超过萎缩的需求,造成产品的大量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大的威胁就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随之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危害产业安全。防止经济危机就必须加强产业控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计划手段。在未来公有制社会中,人们将通过直接的自觉的控制和预先制定的计划来实现社会总劳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分配。在这个理想社会中,“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4〕考虑到“只有在生产受到社会实际的预定的控制的地方,社会才会在用来生产某种物品的社会劳动时间的数量和要由这种物品来满足的社会需要的规模之间,建立起联系”,〔5〕唯有“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才能“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6〕确保国民经济各部门顺利运行。

(二)通过技术垄断进行控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以及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地采用先进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垄断既可以保证资本家在国内获得超额利润,也可以保证其在国际上获得超额利润。个别资本家如果改进技术,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创新,就会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那么他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一旦个别资本家的产品按照社会价值卖掉,就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梦寐以求的超额利润。“这好比一个工厂主采用了一种尚未普遍使用的新发明,他卖得比他的竞争者便宜,但仍然高于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出售,也就是说,他把他所使用的劳动的特别高的生产力作为剩余劳动来实现。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7〕只要保证技术领先,就能保证获得源源不断的超额利润。国内如此,国际上也如此。

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得资本主义占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保证了他们对落后国家的产业控制。马克思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长期对落后国家实施产业控制,根源在于技术垄断。“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够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能发生;就是说,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8〕

马克思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因为科技进步和远高于其他落后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超额利润,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稳取竞争优势。时至今日,这种不合理状态依旧没有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稳居世界中心,广大的不发达国家处在世界的外围。处在世界中心的国家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外围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研发优势,市场优势,组织优势。凭借这些优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其他不发达国家只能处在世界经济的外围,在国际金融、国际分工与生产、市场和技术领域处处受制于发达国家。

(三)通过关税和自由贸易实现控制

马克思本来是研究哲学的,之所以去关注经济问题,最初的动因就是关税和自由贸易的争论,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发现关税和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实现产业控制的重要手段。

1.对保护关税制度有积极作用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肇始于重商主义的保护关税制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是保护民族产业发展,防止被其他强国所冲击和控制。

一般而言,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国家,保护关税制度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早期的德国靠保护关税起家,其实法国和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实行过保护关税制度,即使是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保护关税制度也曾经大行其道。也就是说,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无一例外都是仰仗保护关税制度才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认为,早期德国的保护关税派“要求实行保护关税……是想扩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特别是大工业资本家的统治”。因为德国经济十分落后,他们要想保住得之不易的政权,巩固其统治,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对关税实施保护,并籍此保护国内产业特别是工业和商业的安全。

法国的强大其实也得益于关税保护,法国在17世纪到19世纪近200年的时间内实行了严格的关税保护制度,重点保护法国的奢侈品和工业品,连英国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顺利成为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强国。

美国在建国之初虽然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经济上依然比较落后,其后来迅速富强的秘诀也还是关税保护制度。因为,“保护关税制度不仅可以有益于还在继续同封建制度做斗争的尚未充分发展的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可以有益于像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它从未见过封建制度、但是已经达到势必从农业向工业过渡这一发展阶段——的新兴资本家阶级”。〔9〕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英国正是通过保护关税制度顺利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最终垄断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率先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

尽管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等世界资本主义的强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采取过保护关税制度,但不能由此推演出关税保护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常态的结论。事实上,保护关税制度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手段,而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成资本,强制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10〕。也就是说,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采取的保护关税制度看作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大工业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产业保护与控制,为资本主义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对保护关税制度存在弊端

马克思对保护关税的作用进行了辩证分析,在充分肯定关税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关税制度存在弊端,它既不是产业发展的常态,更不是经济运行的灵丹妙药。原因在于保护关税从理论上否定了斯密奠定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基础,实践上最大的弊端是引致工业的停滞和衰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保护关税制度下国内产业无法充分参与国际竞争,缺乏残酷的国际竞争的历练,竞争力下降,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国内不是所有产业都会同样受到保护,只有幼稚产业才能受到保护,而那些没有受到保护的一般产业往往会遇到既没有得到国内市场又没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双杀,长此以往,国内工业不可避免会陷入停滞和衰退之中。

马克思进而指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旦羽翼丰满,保护关税政策就会调整,因为保护关税“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上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11〕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转而采取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上半叶,英国抛弃长期固守的重商主义,转而实行自由贸易。英国的政策转型绝非自由贸易理论启蒙的产物,而是因为保护关税制度严重妨碍英国打开他国市场,赢得全球垄断的工业优势。

3.自由贸易政策

鉴于保护关税制度存在严重弊端,随着国内产业发展的逐步成熟,关税保护必然要让位于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12〕毋庸置疑,资产阶级之所以转而拥抱自由贸易,是因为要“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13〕“它就是意味着取消关税、消费税以及直接妨碍生产和交换的一切捐税。”〔14〕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恩格斯肯定了自由贸易对英国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工业垄断地位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铁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在建立新的工业部门。”〔15〕

需要强调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在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保护关税时,并不代表无条件支持自由贸易;反之,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条件地肯定自由贸易时,并不代表全盘否定保护关税。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本身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它们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也是交替使用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政策。时至今日,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奉市场经济为圭臬的美国却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总统特朗普罔顾经济自由主义精神,把保护关税政策玩得出神入化,动辄挥舞贸易制裁大棒,惩罚不听从美国的国家和公司,不是禁止进口就是加征高额关税,完全违背了WTO的主旨和经济自由主义的精神。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只是相对保护贸易来说,自由贸易是进步的,保护贸易是保守的。不过,自由贸易会加重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榨,加剧两大阶级的对抗,最终爆发社会革命。由此,马克思解释道:“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16〕

综上所述,马克思既肯定了保护关税在特定条件下的作用,同时也看到了保护关税制度的弊端,在革命的意义上提倡自由贸易,超越了固守保守的保护贸易制度的汉米尔顿和李斯特。

三、产业竞争思想

(一)产业竞争思想来源

马克思产业竞争思想主要来源于他的平均利润理论。平均利润理论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自由竞争。其结果是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资本家之间不为此盲斗,资金不无序流动,不会对产业带来大的冲击和损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天然和谐。同时因为利润平均化,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下,可以有效地反对暴利,反对垄断,提倡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竞争思想特点

1.产业竞争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条件下,买卖各方之间必然会产生竞争。特别是作为卖方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17〕

2.产业竞争具有动态性

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展开竞争,从部门内的竞争到部门间的竞争,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竞争就永无止境,这是规律性的、长期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分析道:“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18〕这个“相同的市场价值”不是由个别企业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此外,“相同的市场价值”还受劳动生产力变动的影响。“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19〕

3.产业竞争具有创新性

马克思指出,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家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更新固定资产,优化生产流程。“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20〕当然,创新无止境,一旦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并且被多数资本家广为使用,个别资本家凭借技术优势获得的超额利润便不复存在。如果还想得到超额利润,战胜竞争对手,就不得不继续加大创新力度,采用更新的生产方式,于是,竞争的外在压力驱使资本家不断创新。

(三)产业竞争的结果是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竞争是永恒的常态。“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21〕加速了资本积聚。这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22〕是“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23〕由此推动了生产集中。这一过程不断进行,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竞争看作是“资产阶级经济的重要推动力”。〔24〕

四、产业发展思想

(一)产业发展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既把社会再生产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又把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陆续实施扩大再生产,虽然经历了经济危机,甚至有几次大的经济危机,整个世界经济依然呈上升发展的总趋势,保证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产业发展顺序

马克思认为,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以及原有的固定资本更新时,都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逐渐缩小。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其结果便是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只有这样,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产业的发展要遵循这个规律。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产业发展思想,他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这一因素纳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进行了新的推演,得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产业发展顺序。根据列宁的研究结论,鉴于生产资料的生产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另一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产业发展的顺序依次为:首先,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这个是最优先增长的;其次,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后,消费资料的生产。

(三)产业发展,根本途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键在人

马克思认为,一国的产业发展,可以有很多办法,但是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认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他特别指出:科技进步直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后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5〕马克思举例说:“一个生产部门,例如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26〕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价值的产生“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7〕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产业发展关键在人。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与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是有区别的,但科学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这种转化是通过科学作为知识和智力因素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而发挥作用的。掌握科学的是人,人对科学转化为生产力起决定作用,因此,“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28〕

五、启 示

马克思产业安全理论,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保障国家安全,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深刻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国民经济的各部门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各产业和产业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目前,中国经济不再单纯追求高速增长,而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应该大力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同时着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和重大突破,但是与西方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技术一直被西方垄断,一旦遇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制裁和封锁,我们就会被卡脖子,类似中兴公司的悲剧就会重演。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29〕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破西方技术垄断,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靠企业。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企业应该有雄心壮志,立足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谋划核心技术的突破口与着力点,牢牢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三)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以及赢取竞争优势的外在压力,促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创新。不过,抛开制度的因素,创新不为资本家所独有,只要有追求财富的内在动力和赢取竞争优势的外在压力,就会有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的产业竞争思想。他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只有创新,才能使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保竞争优势。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当然,在全球化的大势下,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开放环境下,充分借鉴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30〕

(四)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产业发展

1.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机制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企业优胜劣汰的基础上提高产业集中度。

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产业的竞争,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劳动者技术越熟练,生产效率也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就越大。提高人的素质,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他们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

3.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既然关键核心技术不能指望外国施舍,只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人才就至关重要。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31〕

4.努力提高劳动组织管理水平。就像军队离不开军官、乐队离不开指挥一样,产业发展离不开管理。管理是社会化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人员高效组织、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包括简单协作和分工协作),最终会实现价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32〕社会主义最终战胜和代替资本主义,同样需要劳动生产率这个最重要最主要的保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保证我们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获胜,也会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6页。

〔2〕〔3〕《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1、552页。

〔4〕〔10〕〔17〕〔19〕〔21〕〔22〕〔23〕〔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6、825、394、53、687、686、831、664页。

〔5〕〔7〕〔8〕〔18〕〔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09、265、264-265、201、9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62页。

〔9〕〔11〕〔1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19、431、416、416页。

〔13〕〔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7、22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43页。

〔20〕《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54-35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27〕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28〕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6页。

〔29〕〔30〕〔3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第02版。

〔3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6页。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竞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