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的特点与表现及治理思路

2018-02-21 23:18邵全红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传统媒体

邵全红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1 自媒体舆论场的后真相

智能手机的普及正深刻改变我国的媒介结构与舆论格局,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成为国人身边的新伙伴。繁荣的自媒体把我国加速带入媒介化社会,我国自媒体舆论场由此进入“后真相”时代。

新闻事件经自媒体聚焦、放大与传播形成舆论场。在自媒体舆论场中,网民众声喧哗,影响舆论走向的因素不再完全是事实真相,而是网民的情绪、态度。被自媒体关联起来的庞大网民,面对尚在发展过程中新闻事件,先站队、忙表态,置真相于不顾,进而导致自媒体舆论场的混乱、无序与非理性,加大了舆论引导与治理的难度。

2 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的特点

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媒介的发展变化对舆论有重大影响。在传统媒体居主导地位时期,我国舆论从形成到消散一般是可控的。在自媒体空前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舆论日趋复杂。自媒体舆论的“后真相”趋势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四个特点。

2.1 无中心

在传统媒体时代,一般情况下,舆论有一个明确的、可识别的中心。依据这个中心,可对舆论进行测量、分析、引导或有效管理。而自媒体舆论往往缺少一个稳定的、明确的中心。在自媒体舆论初起时,有一个确定的起点,在快速扩散后,呈现多点爆发、四处蔓延之势,即出现所谓“去中心”后的无中心特征。如在一些自媒体的谣言舆情中,往往不知道谁在传播、怎样传播或为什么传播等。

2.2 无真相

一般而言,真相是舆论的依据与基础,有什么样的事实,就可能引发什么样的舆论。依据真相,舆论一般可以预测、能够控制。然而自媒体舆论的形成与爆发,可以无视真相、不顾事实,仅仅依靠网民的情绪与态度,即使有真相,在众声嘈杂下,也会被掩盖与埋没。如在涉及城管与商贩事件中,自媒体舆论的无真相特征表现格外突出。

2.3 无共识

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相关各方在舆论后期可依据事实真相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即使有分歧也不会影响大局。在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共识基本上不存在或极少存在,往往是谁也不服谁、谁也不信谁,共识难以达成。在类似事件再度发生时,共识的缺失往往使自媒体同类舆论迅速点燃。近年来,医患关系舆情的反复发作即是自媒体舆论无共识的典型表现。

2.4 无理性

传统媒体的舆论一般为深思熟虑后的理性表达,较少偏激、极端或片面。自媒体舆论,虽也有理性的成分,但却充满非理性的情绪化声音。在接触到新事态时,网民往往不经思考、不加甄别、不顾证据,受个人经验与态度支配,形成的舆论缺乏理性,有时仅是满足于情绪宣泄,刷存在感。无理性自媒体舆论的积聚进一步加剧舆论化解的难度,让舆论场自净功能的发挥也充满不确定性。

3 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的表现

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带来的不是片面的、局部的变化,而是整体的、系统的、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传统媒体舆论场的颠覆,以一种新的方式加以重构。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舆论本体:真相争议沦为情绪宣泄

一般而言,舆论本体是指基于新闻事实的群体性议论。在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数百年间,舆论本体的内涵没有根本改变,而自媒体的普及则打破这一惯例。新闻事件经广大网民反复解读与阐释后形成的舆论,其本身远离事实真相,被网民的情感、观点或站队所取代,沦为情绪宣泄的集体性狂欢。在这个过程中,舆论本体从对事实的意见跳转至对情绪发泄的快感追求。在自媒体舆论场中,舆论虽然还是舆论,但此舆论非彼舆论。事实不过是舆论的由头,不再是中心,有没有真相不重要,有多少真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嘈杂的舆论场中,网民表明了态度、表达了意见、发泄了情绪。

3.2 舆论场结构圈层化

自媒体舆论场虽然是一个开放的、人人平等参与的场所,但在内部结构上却存在数量众多的小圈子,如按地域、兴趣、职业、年龄和收入等形成独立的舆论小群体。他们依赖于这种部落化的小圈子共享信息与意见,寻求认同与精神归属,在舆论场中往往陷入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无意识下的偏执与盲从。这种圈层化的舆论场结构,易强化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效应,阻碍网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使自媒体舆论场的极化现象与撕裂现象更为明显。

3.3 舆论场博弈从二元分立到四方角力

在传统媒体为主的媒介环境下,舆论场主要有两类: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官方与民间作为两支主导力量,决定舆论的走向。自媒体的崛起,给舆论场带来了两支新的力量:资本势力与境外势力。资本势力乘国家对自媒体的宽松管理,介入自媒体,影响舆论,如网络水军、网络公关公司、大型公司等,有时会凭借资本实力刻意操纵舆论。境外势力通过炒作热点事件或炮制假新闻等借助自媒体进行渗透,影响国内舆论走向,扰乱自媒体舆论场。当前,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仍是主力,资本势力与境外势力正在增强,自媒体舆论场事实上已演变为四方力量的角力场,这也是舆论场日趋复杂的重要因素。

3.4 舆论主体从想象的共同体变身偏见的共同体

在传统媒体主导下,分散的社会个体以“想象的共同体”身份构成了舆论主体。媒体以强大的舆论力量,塑造民众形成共同的思想与认识及共同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容易形成“舆论一律”。当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舆论主体由“想象的共同体”转化为“偏见的共同体”,即网民在强烈的情绪支配下,跟着感觉走,以偏见、成见去解读事件。分散的偏见个体容易在自媒体找到知己,并得到聚合扩散形成“偏见的共同体”。

4 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的治理思路

自媒体舆论场的后真相化,使舆论场变得更为复杂,如果继续延用治理传统媒体舆论场的思路,效果将大打折扣。以变应变,改变思路才是可行之路。基于上述分析,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加强治理。

4.1 秉持正和思维

正和思维与零和思维出自博弈论。零和思维是指博弈双方一方胜则另一方输,总的收益是“零”;正和思维是指博弈双方都是胜者,没有输者,总的收益为“正”。管理后真相化的自媒体舆论,治理措施应从促进舆论各方的正收益角度下手,不支持一方而打压另一方,以正和思维取代零和思维,以正和思维创造舆论场增量,扩大情绪表达的容量空间,体现治理的人性化。正和思维的双赢结果,也有利于减轻竞争的张力,释放情绪压力,易被各方接受。

4.2 破除回声室

自媒体把一个个孤立的社会个体联结起来,组成一个个有共同利益的圈层化的社群,进而导致回声室效应的增强。这种情况助长了偏见,不利于自媒体舆论场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打破回音室,把舆论主体从圈层化的社群中解放出来,促进处于不同圈层的群体的交流、互动与信任,化解偏见与极端思想。破除回声室相当于舆论主体的再社会化,让其接受多元信息,形成理性与健全人格,使其在舆论场中自觉担当社会责任。

4.3 以网络技术筑牢自媒体舆论场的边界与底线

自媒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依靠的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自媒体舆论场后真相化所带来的变革与问题,还需要从技术的源头寻求突破之道。比如,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其他方面技术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比如,用技术打破回音室;用技术自动识别偏见意见,并推送事件真相信息;用技术追踪境外敌对舆论并进行拦截等。

总之,自媒体舆论场的治理是多方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人们应在认清其本质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改变思路,统筹多方力量,共同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传统媒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