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白鹿原》讲述了陕西关中平原上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怨纠葛,折射出渭河平原从1911年清朝灭亡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巨变沧桑。
叙事之美,美在讲述故事同时还能让观众们一边审美一边深刻体会到导演传达的思想感情。
长镜头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近乎得到真实还原。
电视剧《白鹿原》用长镜头开篇。首先,一声极富陕北气儿的秦腔“吃饱了,喝胀了,和皇上他爸一样了”,声音粗犷并极具感染力。“皇上”一词交代事发年代,同时,一个大远景——辽阔、苍茫的关中平原展现在人们眼前。镜头前推,大全景下土道蜿蜒,山峦层叠,八百里秦川之壮阔。镜头继续向前,全景视野下关中平原却是那么沉稳、肃静。
开篇的长镜头给观众们再现了故事发生空间的原貌,使观众们在最质朴的现实中去感悟画面所要传达的美,激发了其主动性。
意象的存在,加深了作品审美浓度,更重要的是对剧中叙事效果的加强,点明了主题。
“白鹿”象征着美与善,它是百姓心中的图腾。它更象征着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白鹿原》中有两个角色,最好地诠释了作品主题。
第一个角色是百灵,她勇敢追求理想,为人民勇敢牺牲自己。被活埋当天,“白鹿”给白嘉轩托梦;遇害后,一只“白鹿”在白嘉轩面前哭泣。她的悲剧隐喻了人性本恶对人类追求美好与自由的扼杀与打压,同时弘扬了“白鹿精神”,赞美了生命。
第二个角色是朱先生,他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他的书法画作、思想德行,受人敬仰,他是书生更是圣贤。朱先生临终之际,白嘉轩的姐姐看到一只“白鹿”在院子里腾空而起,掠过屋檐消失了。朱先生德才兼备,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白鹿精神”——仁爱、善良、无私。
“白鹿”作为一种精神、信念,作为一种象征隐喻,已经悄然植入到叙事中,不仅凸显了该剧叙事方面细节构思之巧妙,更对该剧的主控思想进行表达,点醒该剧的核心精神,向“白鹿精神”致敬!
地缘文化在剧中不仅是交代事发环境和背景,还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并推动叙事的发展。
2.3.1 秦腔
“吃饱了,喝胀了,和皇上他爸一样了”,全剧以一声十分接地气的秦腔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旧社会时期的陕西黄土地。这个效果比惯用的开篇旁白解说更直击人心,不落俗套。
2.3.2 马车
苏轼有诗言“势若骏马奔平川”,这句话用来形容关中平原上拉着板车奔驰的骏马再好不过。关中平原因其地势平坦、广阔无边,跑马也成了关中平原上一大景观。
在第一集的第8分56秒时,白嘉轩和鹿子霖带队进城交皇粮,这个桥段可以初见白、鹿二人在平日的生活中是有争斗的,这也为后面鹿子霖为了邀功被迫减掉辫子埋下伏笔。
2.3.3 泾新茯砖茶
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地低洼,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恰好适宜茯茶中“金花菌”的繁殖。
在第一集的第17分55秒时,鹿子霖送茶给嘉轩的父亲。镜头给茯茶一个特写,麻纸包装,麻绳一拴。茯茶的设置是地方特色的流露,细节的精致让观众们有还原历史的真实感。
2.3.4 油泼面
一碗喷香的油泼面最具陕西风味。从鹿老爷过寿到白灵生日宴,剧中多次出现做面镜头。在第一集的第22分10秒时,仙草被救康复后,为白家人做了一顿面。从和面、擀皮、煮面到最后浇一勺热油,导演采用写实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再现了有质感的制面过程。不仅表现了人物能干,也让观众感受到地道的关中地缘文化。
2.3.5 鏊子
鏊子是一种煎饼工具,北方家家户户都用。
国共对峙时期,社会动荡,朱先生把白鹿原比作“鏊子”,乡亲们就像烙的饼,翻来覆去都在鏊子里。用“鏊子”象征百姓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将想要表达的情感物化,让观众生动体会到当时的生活处境,诗意叙事。
故事好不好听主要看讲的人会不会讲,所以叙事手法很重要。在剧中巧妙用叙事美学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使该剧有特色可寻,经得起大众的品评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