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悲歌
——品味冯小刚电影《芳华》

2018-02-21 21:20:47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4期
关键词:何小萍刘峰文工团

吴 忧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八中)

《芳华》是冯小刚导演关于我们时代特有记忆的一部宏伟剧作,冯小刚导演将国家、军人、战争这些时代背景中特有的元素融入青春、爱情与个人前途之中,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讲述一个时代。看那场芳华散尽,有一点点怅然若失,还有一点点余温在怀。《芳华》带我们见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信念和感情,也带我们见识了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和命运齿轮,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述说着曾经强烈的存在过,现如今,销声匿迹得像是从未来过。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时代感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影片。时代牵引的理想主义,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是被时代所牵引,是有载体的,在身不由己中,便已经与随处可见的醒目口号、领袖头像和鲜亮红旗融为一体[1]。

1 革命时代不朽的青春

在大众的印象中革命是战斗、厮杀和血腥,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舞蹈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是肢体形态美学的表现形式。影片开头将革命与舞蹈融合的场景十分惊艳:舞者扛着枪、迎着红旗,挺胸拔背、目光如炬,手指和脚尖柔软,神情笃定而刚毅。身处一个浓烈理想主义的熔炉里,实现理想却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和每个时代一样,理想都是有门槛的。在那个时代的门槛是出生背景。主人公何小萍的出身不好,哪怕她与坐牢的父亲“划清界限”而从了继父的姓,哪怕她因为天赋出众而进了文工团,却依旧难以摆脱被众人嘲弄的枷锁。纵是天资优良、练功刻苦,貌美如花,却总是坐冷板凳的B角,只能在服装组打杂,从无机会上台表演,这算是一种讽刺,也像是一个笑话。文工团要解散的时候,舞蹈老师哭着问政委为什么,政委说文工团的使命已经完成了。理想是被时代命运牵引而起的,猝不及防,使命到达终点,耕耘理想的沃土不复存在。那些文工团的男女们,心里曾经的神圣和光荣被更迭的时代击溃而涣散了,芳华在那一刻落幕。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芳华岁月,都会在时代的年轮里烙下自己的芬芳年华。不管历史的岁月多么荒诞,悲伤或是残酷,但生活在那段历史中的青春年华总是将自己的芬芳“清香”留在那段历史之中。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不管后来是多么辉煌或是多么悲凉,青春永远是他人生中最美的底色。冯小刚导演镜头中的军队文工团员正是那个年代普通大众最为羡慕和他们心中最为光鲜亮丽的代表,他们既有军人的荣誉,又有舞蹈演员的风采,这些是他们值得骄傲又在后来最为怀恋的芳华。本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是描写这段人们眼中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这样独特的角色背景,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彻底表达。该片的两位编剧严歌苓和冯小刚都具有“军队文工团”的经历,与其说该片是在怀念剧中演员的青春芳华,不如说两位编剧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影视角色之中,怀念自己的青春,这使得本片具有浓厚的情感底蕴[2-3]。

2 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价值标尺

人们常说,那个时代的人比现在的人淳朴,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人好像对物质没有特别的追求,但是对光荣感却有。其实,一个社会以什么标尺划分阶层,人们就趋向于以什么方式追求、表现和认同。现代社会以财富划分阶层,而之前以社会名声划分阶层。两个时代的价值确实不太一样。那个时代的流通价值是“品质”,现如今的流通价值是“货币”,其实很难用更可贵或更世俗来定义,因为对流通价值的“折算方式”都是一样的冰冷而残酷。《芳华》讲述的年代里,从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工作表现到日常行为举止,直接勾兑的都是对一个人品质的鉴定,而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在那个时代的阶层地位。出身不好的何小萍从起跑线上就是个输家,她是众人眼里的一个笑话。所谓笑话,就是需要去承担所有“品质低下”的事情,而不值得被理解、同情和欣赏。在现如今光明正大销售垫胸内衣的时代里,大概很难理解,在70年代的中国,衬衫里缝上两块胸垫,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是一件可以“折算”成“思想品格低下”的事情。而这种“品质低下”的事情,又如此轻易地被认定为是“品质低下”的何小萍做出来的。那个时代看似淳朴,却有我们现如今所难以料想的如履薄冰。“活雷锋”刘峰对林丁丁一个情不自禁地拥抱,也会被算成“耍流氓”而罪不可赦,一时间千夫所指,过往被褒扬过的一切善良和热心都瞬间荡若无存。刘峰所持有的“品质”财富,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刘峰后来在战争中负伤,他甚至想决绝地以死明志,一场伟大的牺牲可以洗刷他曾经的污点,也可以让他体面地以一个英雄的方式活在世人眼里,包括他爱着的那个姑娘。他没有死成,他失去了右臂,成了英雄,却悲情地站在时代的末梢。在新的时代里,旧时代英雄的光环变得没有价值,他需要独手去撑起沉重的余生,成了一个灰头土脸艰难谋生的路人甲。当年,笃定抱着牺牲信念的他,有没有过悔恨或是痛不欲生,不得而知。当年信仰的祭品,如若不是右臂而是生命,他大概也就无从知晓时代更迭的残酷,那将会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4]

3 时代虚掩下的人之深情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想见一个人时候,除现实的安排,便只剩命运的偶遇。所以,何小萍6岁时父亲的下狱、刘峰被下放、文工团的散伙饭,都有一场诀别的可能,那些有过的感情,都不得不被虚掩起来。感情一般是需要载体来表达的,可因为怕牵连孩子,何小萍的父亲却用十几年克制着不联系来表达着自己的爱。这种深情大概是那个年代才有的,我们如今看到它,还是会有很深地感动。何小萍对刘峰的爱,始于一场善待。影片里的一句画外音相信打动了很多人: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其实,“活雷锋”刘峰并没有特别地对何小萍好,他只是对所有人都好。但对何小萍来说,这个人已经是世上唯一对她报以善意的人了。当刘峰要被下放的时候,那些被他无私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站出来,哪怕说一句宽慰的话。而只有何小萍,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人,在众人面前大声地喊:“明天你走的时候,我送你!”何小萍被众人所蔑视和嘲弄,却依旧努力着,一直向往着有一天成为走上舞台的A角。她那么热爱舞蹈,后来却要力图放弃偶有的上台机会,她对文工团这个集体的敌意,来自于刘峰所遭遇过的不公。这种无声息的抗争,最后也没人懂得,可那是她表达的一种深情。她还说,“林丁丁对刘峰的落井下石,我永远不会原谅。”她在之后漫长的十几年中,也并未向刘峰表达过这种深情,她觉得自己配不上那样好的一个人,爱可以是只藏在心里的。原来爱情,还可以是这样的。何小萍想对刘峰说的那句“抱抱我”,硬是隔了十几年,在他们芳华不再的落寞时分,在他说媳妇跟一个长途车司机跑了之余。即便是那个迟到的拥抱之后,他们又是十年不见。直到刘峰生活落魄到需要人照顾,何小萍才和他走到一起,互相取暖。影片的最后,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依了一生[5]。

4 时代的芳华已逝

影片《芳华》充分表现了普通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形态,同时影片对于个体的自卑与虚荣,善良与丑恶进行了无情的剖析与讽刺。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在变化的年代里人人焦虑自危的形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强烈的虚荣心驱使,忙于追求各种权势和名利,有一部分人强烈渴望集体和他人的认同,倾其所有奉献自己,有一部分人则是自始至终都不被认同,被迫远离集体,这一个个生动的个体组成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一首人性悲歌。

猜你喜欢
何小萍刘峰文工团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80后女处长被围猎:我以为他们是在追求我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速读·中旬(2019年5期)2019-06-03 04:15:17
《泰坦尼克号(节选)》拓展阅读芳 华(节选)
——
芳华(节选)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看历史(2018年3期)2018-07-04 13:19:16
电影《芳华》中刘峰和何小萍的人物形象分析
青年文学家(2018年6期)2018-02-07 0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