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源∗

2018-02-21 06:05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同志特色时代

汪 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习近平同志数十年勤奋工作、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结成的硕果。追溯其形成过程,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习近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新时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历史方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关注并回答的实践主题。

一、从习近平同志的阅历来看,七年的知青岁月、长期地方领导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良好家风的薰陶,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一)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期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许多新思想,都能从他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以及在地方从政实践的讲话和著述中找到“根”和“源”。“实践是理论之源。”①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也是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地方。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的轨迹。经过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②“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 —— 要‘为群众做实事’。”③他还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这种信念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参天大树。”④这就是习近平的人生理想。

“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坐标,有了这段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⑤这两个“尊重”实际上确立了习近平同志“为人民办实事”理想信念的基点。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的工作环境在变、职务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为民”底色,折射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

(二)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同志施展报负、展示担当精神的最初“试验期”

在河北省正定县,习近平敢为人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实施了很多新举措,留下了实实在在、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充分体现了其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创新精神、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

1.正党风。习近平主持制定改进领导作风“六项规定”、认真清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国家干部违规建房分房等三股歪风、三令五申刹住吃喝风 。这些都与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一脉相承。

2.抓经济。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正定县“要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⑥。他勇于解放思想,出台广纳贤士“人才九条”,内外招贤纳士,助力经济腾飞。习近平同志还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建“荣国府”外景,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大力发展正定县旅游经济;并带队赴美国考察农业,坚持农工商综合经营,他说“民富才能国强”。这是突破“以粮为纲”思想的束缚、突出效益导向、促进农民增收的探索与创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中的为民情怀。

3.转作风。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立说立行,狠抓落实。在正定县三年的工作时间里,习近平同志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的公社、大队,针对正定县当时“高产穷县”、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他不图“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虚名,积极对上争取,减轻群众负担,充分体现了他实事求是和为群众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正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打铁必须自身硬。”⑦“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⑧

(三)福建17年(1985~2002年)多的从政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期

习近平同志领导福建省宁德地区摆脱贫困,教育群众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秉持“滴水穿石”的精神,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扶贫要“志”、“智”双扶的雏形。主政福建省福州后,习近平同志形成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他率先在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专项工作,获得了福建省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同时,他还大力倡导推进福建省林权改革、建设“生态福建”、“数字福建”。

总之,无论是抓扶贫还是抓效能,无论是抓食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抓社会保障,习近平同志每一步都运筹帷幄,实干兴邦。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正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⑨

(四)主政浙江省和上海市期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期

在浙江省任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持制定并实施作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把浙江省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浙江省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八八战略”是“中国梦”在浙江省的生动实践。如今,从“美丽浙江”到“美丽中国”、从“法治浙江”到“法治中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浙江省域范围内的不少重大改革发展举措,以及工作创新实践经验进入了国家决策,有的还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7年,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他告诫上海市的干部,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他要求上海市各级干部牢记党的使命,继续当好排头兵。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由此可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实践出真知”的历史逻辑,深刻领会“天道酬勤”的实践真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端于厚重的黄土地,发端于基层一线,发端于改革试验田,发端于长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良好家风的薰陶对习近平同志的影响潜移默化且十分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之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既包涵诸子百家、千古圣贤、仁人志士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文化,又涵盖安邦兴业、强国富民、民族融合、天下为公、天地和谐的政治品格,还蕴涵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之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植根于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灵魂,充满着思想力量、道义力量和文化力量,这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着习近平同志的成长。报载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村插队时,携带的只是沉甸甸的书箱。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看书,放羊时在黄土高坡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他的读书面非常广,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哲学的、文学的、自然科学的……当选党的总书记至今,他每次讲话都博古知今、以古喻今,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展示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理论。文化自信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坐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不只是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良好家风的薰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习近平受其父习仲勋思想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省时,全省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当年广东省“逃港”问题严重,有人说偷渡外逃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是犯罪,必须严惩。习仲勋同志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一些群众之所以要偷渡外逃,根源还是生存遇到危机。习仲勋同志一方面坚决反对把偷渡外逃的群众视为犯罪分子,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特区建设,用发展这把钥匙破解温饱问题。他率先向中央提出试办特区,习仲勋同志说:特区之特,关键是敢于改革,敢于试验,敢于牺牲。这个特,不是特在生活上,不是脱离群众。敢试,有时候可能会试错,没有关系,顶多不就是一顶乌纱帽嘛。敢想、敢干、敢于担当,这种果敢、实干精神源于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习仲勋同志多次强调,“一定要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到人民群众这一边”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没有人民就没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员。”这种体察民情、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习近平同志的思想影响很大。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振奋,是“为民务实”最好的诠释。

2.大姨齐云对习近平同志的谆谆告诫。习近平同志说,“最初会对大姨讲些陕北生活的艰苦,那里的条件多么恶劣。”大姨齐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她对习近平同志说:“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个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习近平同志时常把这段话讲给梁家河的老乡听,可见齐云革命前辈对习近平同志的思想影响非常大。

3.陈秋影与齐荣先两位老师对习近平同志的教诲。习近平同志时常在陕北窑洞对梁家河的老乡说,“‘文革’最激烈的时期,她们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相信党,要守纪律,不要对老师做不恰当的事。”这些提醒与告诫,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

总之,习近平同志的苦干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苦熬磨炼了其意志和品质,苦读丰富了其精神世界、增厚其知识底蕴。正是这样的实践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良好家风的薰陶,厚积薄发,厚植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成就了他非同凡响的领袖风范,也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从现实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应对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和矛盾中产生的

当前,中华民族正迈入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新时代有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理论的指导。

(一)新时代赋予新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总体框架、总的抓手。党的伟大事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干什么”,必须开辟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发展文化。伟大斗争是“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是一种精神状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应有的精神气质,着眼于“怎么干”。伟大工程是指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眼于“谁来干”,重点解决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本领危机。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着眼于“干成什么”。“四个伟大”的逻辑架构,是一个有机整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伟大实践的丰厚沃土中长成了参天大树。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事业发展之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无不植根于“四个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四个伟大”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来,并将指导夺取“四个伟大”的新胜利。

(二)新理论阐释新矛盾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经典的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但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党的十九大在科学分析过去五年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第一,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需要,还要不断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需要;第二,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发展动力、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当代中国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完成大国到强国的转变;第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之,新时代新任务,新矛盾新要求,催生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时代、新矛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

三、从主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是否成熟,重要的标志就在于是否形成了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语言风格为主体和基础的话语体系。”文化是软实力,中华民族强起来,各方面都要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又坚持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以全新的视角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回应了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其中,“八个明确”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聚焦新的实践,包括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辅相成,形成了系统完备、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具体地讲:

第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指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认识;第三,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描绘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第四,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第五,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第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等命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第七,提出“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第八,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认识;第九,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第十,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第十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心声、顺应时代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引领大国走向强国的理论。从逻辑上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透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过程,分析其形成基因,领悟蕴含其中的新理念、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既是我们追求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之所在,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迫切要求。

注释:

②④《梁家河》编写组:《梁家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页,第23页。

③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2012年第9期,第110页。

⑤习近平:《谈30年前“村官”经历:视为人生宝贵财富》[DB/OL],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16日。

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正定的形成与实践》[N],《人民日报》, 2018年1月18日,第1版。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页。

猜你喜欢
同志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严良堃同志逝世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