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课程故事是以课程纪实为基础、经验叙事为本质、探究过程为情节、合作研究为条件,同时表现出多元实践价值的一种学习故事。笔者将自身实施的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发现,教师在支持课程故事发展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领域拼凑明显、故事感零碎、教师预设过多等,解决策略为淡化领域间痕迹、注重故事性与课程内涵、追随幼儿脚步等。
一、从“领域大拼盘”到“淡化领域间痕迹”
在课程故事实施中,教师常因为抓不住孩子的“哇”时刻而使故事发展艰难,容易走进“把课程套进五大领域”的死胡同中,这样的故事不仅索然无味,而且领域间融合艰难,像一个大拼盘。笔者发现只有淡化领域间痕迹,坚持儿童立场,才能让课程“活起来”。
案例1:课程故事《中国式建筑中的诗情画意——亭子的艺术创想》(以下简称《亭子的艺术创想》)发展脉络
1.社会活动:一园秋色满芳亭——观赏亭子
2.科学活动:二三个人初抱緊——测量亭子
3.语言活动:三言两语话外形——谈论亭子
4.艺术活动:四面八方齐画景——设计亭子
5.艺术活动:五叶六枝贴亭上——自然物再现亭子
6.健康活动:六合方圆再建亭——建构亭子
案例中教师把重点放在“一样东西放在五大领域中能怎么玩”,出发点是“教师”。因此一个课程故事最后留下的是一堆教师绞尽脑汁“开发”的区域活动,看起来像一个主题下的“五大领域活动”大拼盘。
案例2:课程故事《与幼儿共赴课程之旅——由香樟树引发的三两事儿》(以下简称《香樟树》)发展脉络
1.落在头上的客人——香樟树的花
2.香樟树在哪?——认识香樟树
3.怎么到处都是香樟树———校园里有多少棵香樟树?
4.如何介绍我们的发现?——认领香樟树、为香樟树制作身份证
5.如何把身份证固定在树上?——我们的多次尝试
6.一场可恶的大雨给身份证洗了个澡
7.为什么涂满蓝色底色的身份证没湿?
8.迟到的雨与“人工降雨”
9.我制作的“身份证防雨工具”
10.香樟树好香——浑身都是宝
案例中孩子的兴趣都围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教师没有“绞尽脑汁”地为了故事的发展而用区域游戏来填充。笔者能感受到故事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来源于孩子。教师不会困于预设情节这档苦差事中,相反,顺应着这个内在生长力,越来越多的“哇时刻”像雨后春笋般冒出。
二、从“故事感零碎”到“注重故事性与课程内涵”
《亭子的艺术创想》的发展轨迹呈平行式发展,即交换部分环节的“出场顺序”都毫无违和感,因此故事感零碎、没有完整的故事线索。而《香樟树》发展环环相扣,以“出现状况—想办法—尝试办法—总结失败原因—再尝试(反复)—总结成功经验”的线索展开,情节性较强。
案例1:《亭子的艺术创想》部分发展片段
五叶六枝贴亭上——自然物再现亭子
孩子们在校园中寻找能对图纸进行表现与美化的材料,随后进行了亭子的二次创作。
六合方圆再建亭——建构亭子
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了很多亭子的设计图,孩子们开始用积木建构亭子。
5、6环节在文章位置上互换并不影响故事发展,环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呈平行式发展。由于缺少真问题的探索,使故事线索模糊,无情节性可言。
案例2:《香樟树》部分发展片段
孩子们支持的502胶水粘贴身份证失败了......
围绕“为什么502粘不住纸?502能粘什么呢?”我们展开了讨论。孩子们把原因归结为:胶水洒得慢而干得快。孩子们通过“快速将纸用502黏在木桌上”的实验证明:502胶水能黏在木头上。
那为什么不能黏在树上呢?孩子们讨论认为:树是糙的而桌子是光滑的、树皮是脏的而桌子是干净的。
那502可以黏什么呢?孩子提出奶奶用来黏过鞋子。巧的是前几天桐桐鞋子上掉了一块装饰品,我们一下子想到502胶水,尝试之后果然成功了!
案例中教师关注了课程故事的故事性与课程内涵。笔者认为,课程故事之所以被称为故事,应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当读者阅读课程故事时能感受到它的发展脉络,这个发展脉络是指孩子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由单个或多个矛盾冲突组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故事才比较有温度和自我生长力。
三、从“拉着蜗牛跑”到“跟着蜗牛散步”
实践中教师不断建构对课程故事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实现自身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改变。教师逐渐从“预设为主、幼儿为辅”逐渐过渡“幼儿为主,预设为辅”;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反思与调整角色,幼儿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评价与反思。
案例1:《亭子的艺术创想》部分发展片段
六合方圆再建亭——建构亭子
在游戏时,我贴了一些亭子的图片放在建构区中,孩子们开始在建构区建构亭子。
案例中教师总担心孩子的兴趣偏离亭子,因此教师利用环境等因素鼓励孩子开展关于亭子的区域游戏或者日常探索。但故事中幼儿的探索性非常弱,大多是根据区域中添置的材料进行游戏,而非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深入的、可操作的探索行为。因此幼儿的学习是浅层的、表面的。
案例2:《香樟树》部分发展片段
当身份证都被雨淋湿后,孩子们发现有一张涂满蓝色底色的身份证一点没湿,他们大胆猜测了原因:树叶挡雨、风吹来的方向、蓝色跟雨的颜色一致所以蓝色防水等。为此我们展开了探索,由于迟迟等不来雨,我们通过“人工降雨”(用喷嘴对着蓝色身份证喷水)发现,所有蜡笔的颜色都有一定防水性,我们对原因进行了探索,最终发现:蜡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教师抓住孩子对“蓝色身份证为什么没有湿”问题的探索欲望,将疑问之球抛还给幼儿,不否认儿童大胆而又稚拙的想法,在过程中追随幼儿的脚步,鼓励其大胆探索,最终引导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只有尊重儿童,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课程故事的写作过程相当于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过程。正是通过撰写和研究课程故事,教师获得重新认识儿童,认识自我,理解实践,改进实践的机会。诚如加拿大的课程学者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震泽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