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华
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人才的问题,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才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这样说,谁拥有了高端人才,谁就抢得了发展的先机,获得了发展的后劲。因此,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成了每个领域、每条战线、每个部门、每个企业的重中之重,科技研究领域自然更是如此,教育、医疗、文化各个领域都在新技术时代展开了不见硝烟的人才大战。出版领域同样不例外,面对各种新媒体,传统出版需要转型,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人才是驱动力,人才队伍是发展的原动力,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各类招聘启事,就可见各个出版企业已经把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招聘引进是一回事,培养使用又是一回事。长期在出版领域工作的笔者发现,我们重视人才引进,重视队伍建设,可是很少从管理的角度,对自己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岗位的要求和适应性的角度,对自己家当中的核心成分——队伍——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也许因为这将涉及出版企业各个层面的岗位,是编辑的自然不敢对社领导岗位说三道四,是社领导的往往又只从宏观角度去述说,都未能对不同的岗位有一个客观的分析;而学院派的研究者因其对出版实务和出版规律的真切了解不够,因此也很难说到点子上。笔者作为一名老出版人,在已经退隐江湖的前提下,拉开一些距离,拓展一些视线,或许看得更为清楚一些,以也许并不中听的言语贡献于我所钟情的出版领域,也算发挥“余热”吧。
本文将从出版企业高管、企业中层、编辑人员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社领导需要迅速由外行转变为内行
笔者在15年前,曾提出过一个观点,由于出版双重属性的特点,一个新出版人没有三年的全身心投入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个观点在业内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其实,笔者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必须尽快熟悉了解出版的规律和发展大势,由外行迅速转变为内行。即便是由本企业或者本行业提拔起来的,也应该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成为企业全局管理的专门化人才。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因为你到了这个岗位,你就自然成了这个岗位的行家里手,突然什么都懂了、明白了。作为出版企业的高管,也只有自己熟悉了解了出版行业的基本规律、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岗位要求以后,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的发展规划、选择的发展路径才可能符合出版业的特定规律,才可能适合自己出版社发展的实际。外行也许是能够领导内行,但是要领导好内行,就必须让自己变成内行。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专业化成了传统出版社发展战略的重要衡量指标,这同样对出版社的高管层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应该由专门化的人才从事专业化的管理,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作为出版企业,自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实际状况,有大型出版企业和中小型出版企业之分,因此对高管层也就有着不同的要求,虽然相同的岗位,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岗位要求。因此,根据规模不同,出版社的主要高管有着不同的职责要求和工作重点。
作为一家大型出版企业,规模大、员工多、业务涉及面广,企业的主要高管就应该跳出具体的业务操作层面,侧重在出版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规划,正确制定自己企业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方向与规划,对每个出版业务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和要求,应该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
根据本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做强、做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大社的领导层必须了然于胸。对于选题不同的发展方向要具体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强势板块或者自己的优势所在,就应该着力去打造品牌产品群,以精品去扩大影响力。对于自己未成气候的弱势板块,则应该加大力度,在图书市场上去争取自己的份额,从而取得立足之地作为自己近期中期的着力重点。
要确保战略规划和发展模式的实施,就必须狠抓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应该成为大型企业主要高管的又一着力点。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应该及早出台并不断加以完善,要做到以制度去治理企业,也就是与我们对社会提出的要法治而不是人治的要求一样。同时,作为企业高管层,又要明确认识到,制度总是滞后的,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制度修订完善。
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则应该成为企业主要高管始终关注的重点工作。在新技术时代,人更是成为了生产的第一要素,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加大投入,抓好队伍建设,招聘引进人才。应该明白,今天的时代,人力成本、智力投入應该是企业最首要的问题,因为人力成本的投入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再好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模式,是要靠人去实施的。
而对于中小型出版社的高管来说,一方面也必须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中小型出版社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某些领域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产品群,以“不可替代”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还必须亲自抓重点项目建设,把社里赖以生存或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项目抓在手里,亲自操刀,这样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并保证这些重点项目的进展,同时因为这些项目在手,你在社里说话的底气与影响力就不一样,你的领导力也就更具有权威性。
一个企业,尤其是出版这样的具有双重属性的文化企业,发展得好不好,发展得快不快,除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外,其实主要在于出版社高管层,尤其是主要领导。领导班子不稳定,走马灯似的换人,主要领导不安心、没有思想的,这个出版企业一定发展不好,这已经为多少实例所证明了。
二、分社长、主任也要学会弹钢琴
一个出版社,总是由几个编辑室(部)组成,大型出版社还建立分社(中心),作为出版社的中层管理者的主任、分社长,应该制定和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自己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社部应该相应地对中层制定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这样有助于激发中层管理者的创造力和潜能。
作为主任、分社长这样的中层编辑业务管理者,首先他一定是个好编辑,是个能干的编辑,没有这样的基础,他的管理既无法到位,也不能服众。但是,仅仅具有这一点,他还只是个好编辑。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他必须学会弹钢琴,各个手指放到合适的琴键上,善于团结一班人,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中层管理者。我们有的中层管理者,对于选题策划乃至于编辑加工都是佼佼者,但就是缺乏组织能力和带领团队活动的能力与气度,所属部门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因此很难组织实施一些重大项目,大家都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忙乎,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是这个团队带头人不称职的表现。
作为编辑业务中层管理者,必须具备带领团队作战的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发展较快的室(部)、分社,一定有着几个重点板块和品牌产品群,而重点板块的发展和品牌产品群的形成,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而依靠编辑的单枪匹马,是无法打造出重点板块和品牌产品群的。所以,抓重点板块和品牌产品群,既是考核一个编辑业务中层管理者是否具有带领团队作战的能力的标准,又是中层管理者工作重心所在,他必须有一定的战略头脑,必须有想法有点子。譬如,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针对社里选题的强势板块,对中层业务管理者提出了要 “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东张西望)”的创新开发理念。因为计算机图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如何拓宽开发新的市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提出的“上看下看”,“上看”就是要抓最新最前沿的,要关注和研究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把最前沿的成果物化出版,即便是小众读物,也许要赔本,那也得做;“下看”就是要关注实际应用、实际操作的,这个是大众,必须关注,去创新,去参与竞争;“左看右看”,也就是东张西望,要关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今天的时代,学科在发展,多学科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经成为规律,我们必须去关注,去研究,才能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只有这样,强势品牌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巩固它在这个领域的地位。这就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有相当部分的中层管理者,往往不是缺乏团队协作协调的能力,就是缺乏创新能力,视野不宽、思维不活跃,出版社的领导总感觉到执行不力、缺乏活力,所以,一个出版社要想快速实现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积极培养骨干编辑,建立干部梯队,选拔具备活力能力、具有气度思想的编辑业务中层管理者应该成为高管层在抓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要工作。
三、编辑要有职业理想与基本功
一个优秀编辑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那就是要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当你有了终身追求的理想后,你就会热爱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你热爱上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就会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个不爱书的编辑,一个对编辑工作没有激情的出版人,是无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有了出版理想,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就必须强调责任感、使命感。尽管今天的社会浮躁、拜金主义盛行,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编辑,成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出版人,就必须要去考虑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去编好书、出好书。编辑的责任意识其实质就是思想上的基本功。因此,我们抓队伍建设,抓队伍的基本功建设,首先要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作为一个编辑,尤其是策划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对待和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力求两个效益的统一,抵制唯利是图、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思想和行为,为提升中国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净化中国的图书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编辑工作是一项道德感极其强烈的工作,我们要自觉坚持恪守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准则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勤于探索创新,为多策划好的选题,多出精品而努力。编辑个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责任感将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尤其是体现在选题的策划上,从政治导向、思想倾向、价值观的层面去衡量选题的价值,传递正能量、传承优秀文化、传播科学知识。这也应该成为编辑出版人的基本功。
编辑出版是内容产业,强调创新。出版的改革,日新月异,进入互联网时代,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转型,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今天出版的主题词,这就得学习,不断地去学习,我们的知识、理念、思维方式一直到操作的手段,都得紧跟形势的发展而更新、改变。可以这样说,新人入行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而熟手一旦脱离出版第一线的岗位,就将会很快失去说话的资格,我想这应该是符合出版发展的现实的。
同时编辑出版又是一种技术、一种技能、一种技艺,技术、技能、技艺是需要人去掌握的,因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熟练规范的基本技能构成了编辑出版人的基本素质。精品工程的打造,精品力作的面世,是出版人在长期的积累、精心的制作、精雕细刻的打磨中产生的。所以,增强编辑的素质,提倡工匠精神,强化编辑基本功,提高编辑基本技能就成了打造精品工程的瓶颈。在互联网时代,在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我们要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就必须狠抓编辑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提高编辑的基本素质、夯实编辑的基本功,職业教育、继续培训是必要的。编辑出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的行业,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到头来才知道自己没学好的行业,尤其是在新技术时代,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数字出版带来的不仅仅是冲击和蚕食,新技术的运用,也同时给我们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掌握新的技术,在这个问题上,年轻的编辑需要熟悉、需要学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编辑同样需要学习,去研究新技术,研究新问题。出版机构的领导必须注意要创造条件培训现有人才,对企业现有的员工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自身才能的岗位上去,而且要注重对他们的再培训,通过继续学习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和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条极其经济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培训教育应该纳入队伍建设的规划中去。
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除了体现在对语言文字、出版规范熟练正确掌握的基本功上外,每个编辑还应该强调和重视专业知识范畴的基本功。尽管编辑是分别隶属于某个领域的硕士博士,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后,还是不能忽视自己本专业的基本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了解自己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对于一个编辑来说,在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去做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才有可能做出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可能做出精品、形成特色,这其实就是一个专业化的问题,也就是专业的基本功问题。
我们都是出版业历史长河中的过客,都是一个出版社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作为一个过客,需要思考应该为自己、为出版业留下些什么?笔者以为,那就是思想,一种出版精神;那就是队伍,一支能战善战的队伍,效益、业绩那只能说明过去,只有精神、队伍是代表未来。这是一个合格的出版企业领导人所必须考虑的。
(作者系清华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