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意识形态的

2018-02-20 16:32
学海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识思想

内容提要 新中国初期我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模式的制约、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思想文化侵蚀和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腐蚀与歪曲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通过肃清各种错误思想、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运动、扩大意识形态内容的包容性以及维护和开发民族主义思想资源等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在全社会构建起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为新政权的稳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构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政权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于一个新生政权而言,如何将执政党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在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志,形成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共识,显得尤其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急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迁使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特别是意识形态共识面临着严峻挑战。以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共识困境,最终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构建方面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社会处于急剧转型阶段,从政治体制的创建到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思想文化的转换到社会关系的调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来的历史性巨变。各种思潮和主义沉渣泛起,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扰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上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当中,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共识建设处于诸多困境之中。

其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中断对我国社会的全方位制约,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战略更是层出不穷。一是在经济活动中,利用他们的实力优势,或以经济援助为由在双方经济贸易交往中对我国附加政治条款,或以经济制裁相威胁向我国强行输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是借助其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中的政治霸权地位,策划助推其他国家的政权变更,并以各种方式向我国施加压力,强势渗透他们的政治主张、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企图实行和平演变。三是利用其军事实力优势,建立军事霸权,以世界警察的姿态干涉他国内政外交,甚至鼓动策划他国进行军事政变,建立听命于他们的傀儡政权,全盘吸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四是通过出版、影视等各种社会媒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心构建西方文化霸权,不断进行文化输出,以隐晦的形式歪曲、否定和诋毁马克思主义,丑化共产党形象,在文化交流的幌子下实施意识形态战略,企图瓦解社会主义政权,诱导我国广大人民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波匈事件”的发生,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到思想渗透、意识形态引导对于摧毁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力量,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妄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瓦解社会主义中国政权的决心。

其二,苏联意识形态建设模式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制约。新中国初期,我国的社会建设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双方在各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苏联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与模式也成为当时我国学习的模板。但是,苏共二十大以后,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党内思想路线出现重大变化,先是对斯大林重新进行历史评价,全盘否定其历史功绩,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原则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甚至提出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日益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①于是中苏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开始出现分歧。如何摆脱苏联意识形态模式的制约,以苏为鉴,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现实难题。

其三,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思想文化侵蚀。新中国初期,国民党的政治势力虽已被摧毁,但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在思想上继续与共产党进行抗争。他们一方面散布谣言,歪曲历史,质疑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企图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他们与境外心理作战机构和特务组织等进行合作,②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反动行径滋扰了部分群众的政治认识,对当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识构建造成负面影响。

其四,国内多元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的腐蚀与歪曲。新中国初期,国内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趋势。绝大多数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能在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部分人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等缺乏准确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社会主义的国家建设和未来前途信心不足,他们的思想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过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难以形成共识;还有部分人因在新政权的建设过程中个人利益受损,因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敌视态度,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轻信小资产阶级、封建主义、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等的歪曲理论学说,并在行动上抵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文学艺术与学术领域,脱离人民、脱离实践的倾向也比较严重;③在部分地区的发展方针上甚至出现了“左”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和潜意识中,封建专制主义、等级观念,旧有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总体而言,这些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存在,引发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共识构建,削弱了共产党的领导,对新政权的建设和巩固极为不利。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构建的策略

面对国内外的严峻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巩固新中国的政权合法性基础,为新政权的稳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肃清各种错误思想,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创造有利的舆论支持。

新中国初期,虽然旧政权被推翻了,但旧社会的各种封建思想、买办思想和法西斯思想依然存在。为了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之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争取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支持,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各种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肃清,对传播反动思想的各种社会组织一律取缔,对宣传反动思想的各种出版物彻底销毁,对所有受境外国家资助的民间机构、文化教育单位和宗教团体等全部纳入国家直接监管范围。其次,不断在全社会开展意识形态的“除旧”工作。比如,持续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进行批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51年3月在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至1955年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1955年5月开始的对梁漱溟新儒学的批判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主导性地位,努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最后,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新”。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形势发展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霸权、反侵略、反和平演变的政治主张,积极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国际力量相联合,提出“三个世界”思想,为新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舆论支持。

第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建立了专门的宣传机构——党委宣传部,主抓和主管意识形态工作。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构和形成了党管新闻、党管宣传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机制。1949年8月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被改为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9年12月,始建于延安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被调整为国家通讯社。与此同时,在所有与意识形态工作有关的部门机构都建立了党的组织,以便更好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把握公共舆论导向,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1951年2月中央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中央对宣传战线工作的要求。1951年5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打底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的人民。这就是今天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④在这些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上下各级机关部门,社会各地区、各领域、各战线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马列主义的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通过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等各种舆论传播阵地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使得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明确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⑤可以说,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第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运动,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提供思想支持。

新中国初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精心组织了大规模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1950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示,要让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学习社会发展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1950年12月《人民日报》重新发表《实践论》,1951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要求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1951-1960年间中央陆续出版了四卷本的《毛泽东选集》。由于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有限,理论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中央还决定要针对不同的文化水平和认识能力分层次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对旧军队和旧公教人员采取思想改造和生活关心的同步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教育领域,加强课程改革,建立课程审查制度,加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等相关课程,对所有政治课的教材进行严格审查。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和研究马、恩、列、斯、毛理论著作,通过各种理论考试对他们的政治学习加以考核。在全社会取缔了各种反动组织和社会团体,严肃处理了过去我国境内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及宗教团体;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对青年学生和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继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梁漱溟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对胡适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等;同时,通过“三反”“五反”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克服共产党执政后部分党员和干部滋生的腐败行为,初步清除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地位。通过这些学习教育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心向往之,深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涌现了大批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自觉性,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提供了思想支持。

第四,扩大意识形态内容的包容性,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拓展话语空间。

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新中国初期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理解狭隘化的情况,比如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打棍子”“扣帽子”现象,在政治把控上出现“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针对以上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1月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此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⑥;“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⑦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激活了党的工作活力,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政策基础和工作导向,显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开辟更广阔的话语空间。

第五,维护和开发民族国家思想资源,为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提供精神支持。

新中国初期,为了更好地应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挑战,巩固新政权,争取民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资源开发工作。首先,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纲领中所体现出的我国外交方针、政策,既彰显了中华民族之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独立自主、和平友好、自尊自强的精神诉求。⑧其次,以抗美援朝运动为契机,大力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指出:“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并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⑨1950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的社论,要求党的思想宣传工作要“特别着重于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法西斯思想,肃清帝国主义长期在中国人民中所传播的一切有害的影响和半殖民地奴化的买办思想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思想的残余,发扬民族自尊心和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传统,树立打败帝国主义的信心。”第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新中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政权,并不断制造外交阻碍,我国政府明智地选择了与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尊严。这些民族主义情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赢得了更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情感支持和自觉维护。

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识构建的现代启示

面对新中国初期复杂的社会形势,中国共产党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有力维护和巩固了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新中国初期的意识形态共识构建的策略和经验对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共识。

新中国初期的历史经验表明,能否始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关键。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掌政权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专门负责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有效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识,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奠定了基础,为新政权的巩固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日益加剧。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效地维护和巩固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努力保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手里。

第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共识。

意识形态是借助一定的话语体系发挥作用的,是否具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工作能否获得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就会陷入别人的话语体系,甚至话语圈套,而难以自拔。因而在当前形势下,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进而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共识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建构包括学术话语体系和生活话语体系的双重建构。既要做到高屋建瓴,又能脚踏实地;既注重顶层设计,又能深入群众;既有抽象的理性阐述,又有具体的形象表达。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还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要不断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丰富自己的内涵,要善于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营养,从而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性质意识形态中的合理、科学成分的能力。在承认非主流意识形态既有话语体系下,充分探究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及民众诉求,探寻切实可行的转化路径。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锋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统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多种意识形态之间保持合理张力,尽可能地包容、整合其他有益的或无害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现实问题的空间和能力,更好地发挥整合社会、引领团结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三,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共识。

意识形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当大多数的民众都认同国家所推崇的某一意识形态时,这种意识形态不仅仅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道德性依据,而且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核心价值观’。”⑩在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通过建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进行充分论证,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首先需要依靠其理论本身的逻辑力量、真理力量和思想力量。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对这些理论的思想来源、具体内容、时代意义要进行科学阐释和准确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其次,需要宣传和传播党员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许多普通群众来讲,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仰,而更多的是一种源于对党员干部的信任而形成的社会性的信任和信赖。可以说,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第三,需要改进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方式。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资源开发要实现从偏重“外部”灌输向注重“内外共生”的转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抽象理念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变得更加亲切可信。宣传教育的过程必须增强艺术性和亲和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采用通俗易通的平民话语,增加宣传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做到解释性、民间性、关怀性相结合,努力实现意识形态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相长,从而真正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共识。

第四、坚决同各种反动社会思潮做斗争,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线共识。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科技、经济等多方面优势和国际话语霸权,以各种更加隐蔽的途径和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比如国际学术会议、项目基金支持、文化交流、影视作品、图书出版等,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国内形势也纷繁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企图批判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领导地位,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共识构建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对各种“反马”“非马”和“去意识形态”思潮要理性探析其思想来源和内容实质,要敢于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批判、驳斥和抵制;对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言论决不姑息,敢于发声、亮剑和反击。在意识形态斗争方式上,除了排斥和限制,还有对话和交流。我们在同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交流博弈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理性客观剖析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和社会作用,大胆开展对话交流,争取更多的公共舆论支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形成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格局,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有效遏制其传播和蔓延,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线共识。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虽然适应当时苏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是,他立场不对,动机不纯,方法错误,导致了严重的恶劣后果。”曹长盛、张捷、樊建新主编:《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

②比如1953年国民党曾实施美国西方企业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制订的“粉碎计划”,突袭福建东山岛,后被我军击退。

③如东北局的戏改工作,明令在较短时间内要肃清所有含封建、迷信、淫荡等毒素的旧戏曲,结果导致旧剧班艺人大批失业,出现“贴新戏、演旧戏”等应付政府的做法,同时新戏粗制滥造导致群众不满,这对当时的宣传工作极为不利。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禁演旧剧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载《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⑥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41页。

⑧比如,《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这些政治原则深得民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23页。

⑩赵鼎新:《当今中国会不会发生革命?》,载于《二十一世纪》201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共识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价值观共识与天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