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维
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是社会成员所秉持的价值品质和恪守的价值理念,本质上体现了一种“主体性的精神指向”,“作为特定人群民族性的指向,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总能在千万次社会实践的重复与强调中,以稳固的社会模式加以沉淀,内化为共同体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涵量”。文化视角下的政党治理也需要构建一种党员认同的“主体性的精神指向”,从而能够培育彰显共产党人精神内核的文化价值体系。在本文中,笔者引入“文化治党”的概念来阐释一种新的政党治理理念,这既是对优秀传统治党理念的继承,更是适应当前文化发展趋势和破解治党难题的有益尝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体性文化到更深层次的精神性文化,从文化品质修养到文化生态体系构建,从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列的文化认识充分说明了面临社会转型过程中亟需主体性的文化价值观塑造社会认同。同样,对于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中国共产党如何形塑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巩固政党认同,增强凝聚力显得尤为关键。文化治党这一概念不仅融入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强调从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出发从严治党,更着重于从文化价值塑造的视角将党的治理提升为“以文化人”的精神指向和价值引领,同时将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纳入到党的建设,增强政治包容性和意识形态包容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命题,强调用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指导党的建设,提升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在党的十八大上又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阐明了在面临新的治理难题下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工具为手段,推进党的建设规律化、系统化、模式化和开放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以现代政党的一般科学理论为坐标,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方法进行党的建设,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的关于政党的科学理论并继续指导党的实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最终实现党的宗旨和目标的过程与状态”。其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本质是探索执政党治理规律,途径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目标是实现党的宗旨,形成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系统理论。
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治理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党的重要手段。文化治理不仅仅表现在对文化资源的生产和配置,更重要的是对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强调用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培育党的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治党概念是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深化和补充: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二是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规律,强调用文化软实力培育党员的主体性精神;三是运用科学的文化路径,注重“以文化人”的内在价值引导;四是构建党建文化生态,推进政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文化治党强调了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将政党伦理观作为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政党治理的文化动力和价值指引,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内核凝练成符合党员文化诉求的集体表征,让文化成为建党、治党、立党、固党,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驱动力。因此,文化治党不仅丰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价值形态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体现,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深刻表现了一个人所坚持的价值信仰和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是历练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就不缺乏崇高的价值追求,有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用精神的光辉照耀着后人前赴后继,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新形势下党员价值体系面临着复杂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抓好党性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那么党员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呢?有学者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崇尚民主法治和改革创新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共产党员价值观建设中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可以看出,党员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党员应坚持的价值观取向,更是一个政党应有的文化品质。
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治党也是价值治党,但不仅仅限于将价值观塑造成唯一路径,而是包括从更宽泛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制度来丰富文化治党理念。一方面,文化治党强调了构建党员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要求党员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价值指向;另一方面,文化治党也注重净化政党文化环境和塑造政党文化生态以提升执政党的文化意识形态。笔者在拙作《文化视域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逻辑研究》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文化治党能力和文化执政水平,“构建以价值文化为核心、以纯洁性文化为根本、以法治文化为保障和以廉政文化为支撑的文化建党和文化治党的政党治理逻辑体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仅用意识形态来教育和激励党员的伦理价值修养,更重要的是从党建大环境出发,塑造政党文化来强化内部治理。文化治党的提出鲜明地指出了构建党建文化来培育和塑造党员的价值体系,以文化环境熏陶党员的价值关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次提出“国家治理”概念,从而奠定了治理理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理论地位。治理思想这一“超越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熟的重要标志和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
文化治党关键在“治”,如何实现有效的政党治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的重点领域。自“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之后,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新气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逐渐走向法制化、常态化、科学化。文化治党吸收借鉴治理思想的有益成分,在治党路径上以法治增强合法性、以政党责任感回应社会现实、以执政效能保持稳定、以廉洁公正践行政党宗旨。实现善治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实行文化治党的手段和目标,通过善治:一是提高政党的文化合法性,“使党的执政合法性在文化层面获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同”;二是增强文化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积极回应社会的文化关切;三是提升文化执政效能,实现社会的柔性治理;四是以廉政文化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文化治党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必须用完善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体系来塑造每个党员的思想价值追求。纵观中国共产党治理理念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从思想建党到文化建党再到文化治党的演变,进一步表明了党对党建科学化的深入认识。
毛泽东的思想建党学说是在革命和建设的艰苦环境中和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下所形成的,要求共产党员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自我教育和自我熏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卓绝的艰苦斗争精神。强调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纪律上入党,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入党,时刻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了毛泽东时代的过分强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宣传,而是注重了对精神文化的多层面建构。邓小平着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是继续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统一思想和认识,“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另一方面是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知识文化水平,“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邓小平把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顺应了变动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保证了党在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下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江泽民关于“先进文化代表”的思想“突出强调了从文化上建设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的理论开拓和创新”。指出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通过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党的建设相融合,“以先进文化武装自己,是党巩固自身执政合理性的强大价值资源”。强调文化建党就是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治党、管党、稳党、强党的内在动力和意识出发点,注重将文化作为党的建设和治理的一种形态和意识体系,最终把党建设成文化型政党。
2011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国家的文化发展作出的前瞻性部署,而且是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体现了党对当前文化建党的科学认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修养和增强党组织的社会整合能力。
思想建党是毛泽东关于政党建设的重要论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培养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在革命年代,思想建党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党在面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能坚定信仰。之所以如此,在于一是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下统一思想,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提高了党员的思想纯洁性;二是推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特别是强调中国自身的革命环境和独特条件,相对独立地开展党的建设;三是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思想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首要环节,为进一步丰富党建思想奠定基础。但是,“长期单一的思想上建党有其明显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科技武装的整体失衡,产生结构性矛盾,即高投入高频率的思想建设与低投入低成长的道德建设的矛盾;多端民主需求、高端科技迅猛发展与低端党内生活的矛盾,导致道德和科技元素大量流失,特别是道德建设边缘化带来了许多重大隐患。”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文化建党的治党理念应运而生。
文化建党思想是党的建设理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回应,也是对思想建党的“内涵式的提升和外延式的拓展”。“所谓文化建党,就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为动力、为媒介,作用于党的建设,实现文化立党、文化强党的过程。”由思想建党到文化建党的转型突出显现了当前构建政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特别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价值伦理体系来强化党员的政党文化认同和价值选择,以内化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整体的政党文化环境推动践行政党宗旨。文化建党的核心是要加强思想建设,通过树立共产党人本身的文化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文化自强。但是,随着政党治理迈向新常态,文化建党思想未能完整表达和凸显新的治党理念,需要用新的概念来表述,而文化治党正契合了当下政党治理所展现出来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治党与文化建党两个词虽然只区别于“治”和“建”,但是由“建”到“治”的过程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内在理念的转型,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对政党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人民利益诉求和社会复杂变化的深深关切。文化治党既是当前文化发展大背景下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积极探索,也回应了当下政党治理出现的新气象、新特征。一是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生态构建日益成为政党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文化治党着重塑造党员的意识形态体系和文化价值观,培育“主体性的精神指向”增强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二是集体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位一体的党建体系日趋完善,发挥党建效能必须依靠政党治理来体现。文化治党就是将着重点从“建”转到“治”上,以“治”促“建”、“治”“建”协同。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新形势下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对自身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文化治党的提出正契合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义,就是探索政党治理的文化规律来提升从严治党的有效性。因此,文化治党不仅是对传统党的建设理念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是在政党治理新形势下做出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治党是政党治理理念的新发展、新层次,基于对执政党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治理理论的吸收借鉴,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文化治党要求以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观、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群众观、以遵从文化治理逻辑的善治观等来提升政党认同,不断优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的文化路径。
意识形态塑造是一个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质上也是对一定价值形态的判断和选择。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不论是思想建党、文化建党还是文化治党,都集中体现了以价值塑造至上和思想改造为重的基本内涵。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下,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以缺乏精神信仰就像得了“软骨病”的形象比喻告诫全党要时刻谨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越是在紧要关头越是要加强对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党员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
文化治党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内容,不断提升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将其内化为党员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诉求,并转化为外在的实践逻辑。文化治党要求全党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自我教育的文化价值伦理规范,强调以“文化化人”的文化教育理念,增强党建文化价值规范对党员的自我教育能力。
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文化力量和群众力量结合的内核就是亲民文化”,“要以亲民文化为主线,直面群众的情感需求,不断扩大党建的群众基础”。人民的支持是党执政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根本来源,构建“以人为本”的亲民文化就是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党执政和政党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把亲民文化作为治党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亲民文化型政党要求全体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和规范化,不断强化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让人民共享文化治党成果,增强人民对文化治党和文化执政的认同感。
党的治理科学化就是要把握政党治理规律,不断用新的治理理论和治理实践来推进党的治理的有效性。遵循政党治理的文化逻辑就是要将文化价值塑造和文化环境培育作为建党、治党、固党的基本出发点,强调用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丰富和充实政党治理的文化根基和现实影响力。
以“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等为基本内容的善治思想契合了文化治党的核心要义,增强了文化治党的理论底蕴。以善治思想优化文化治党逻辑结构,提升党的治理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