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观

2018-02-20 14:53范前锋
学习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价值观

●范前锋

(作者系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副调研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越来越强调和论述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体系,作为其重要一环,以“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来进一步深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五次提到“中华文化”,并且将文化自信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时代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正式确立,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中华文化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基本内容

所谓文化就是“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自信是每个自我个体对已融入民族血液的本土文化的一种确认、信任和坚守。“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就是要“信”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重文化自信”)、“信”文化的力量(包括文化源动力、文化创造力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力量)。

(一)深切回应“鲁迅之问”

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一样,都是一种价值认同和理想信念,它关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任何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都将极大地消解民族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成巨大伤害。当年,鲁迅怀着深深的文化忧患,直面国民精神的积贫积弱,提出了世纪性的“鲁迅之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很好地回应了“鲁迅之问”。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在充分的、清醒的、深切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以文化自信(既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大与文化自卑都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为基本心理特征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是集对中华文化本土性、包容性、发展性等基本认识于一体的整体文化观。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曾下过一个定义:“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特色、发展趋向有自知之明。不主张文化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文化转型能力、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简言之,文化自觉就是人们对自身文化背景的深刻认知和自我觉醒,并由此产生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主动担当意识。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打破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突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能动性,引起理论界广泛认同。从逻辑上讲,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又是为了文化自强,提升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不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文化自信,也不会在世界大国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没有理由不再自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种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创造属于中华民族当代辉煌的智慧、勇气和力量。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联名发出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份宣言,足以印证中华文化有这份底气与自信,在21世纪绽放出永久魅力与时代光彩。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再强调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包括《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与北京大学青年学子座谈时的讲话》、《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出席并讲话,是该大会史上的最高规格,表达了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等等。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重要论断,点出了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文化共识,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大大增强了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提出“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过去“三个自信”的基础上专门加上了“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串联起来,首次提出“第四个自信”,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不仅是“第四个自信”,而且是最根本的自信,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让其他“三个自信”信之有物、言之有据。习近平强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力量,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生动诠释了坚定的文化自信所来有自。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基本内容

我把它简单概括为“11344”:“坚持一条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道路)、“深化一个改革”(持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坚持“三重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红色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三者并非简单并列关系)、“展示四种形象”(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树立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微观层面提高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了“三从三抓”,即从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个人抓起;“三个传播”,即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增强‘三力’”,即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四个基本特点

围绕“发展怎样的文化”、“怎样发展文化”及“为谁发展文化”这三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顶层设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批判性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有益文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其文化自信观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下列四个显著特点:

(一)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宽广的时空维度中汲取文化思想养料,即从古今中外四个维度广泛汲取各种文化营养精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传承、学习、借鉴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而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逐渐成型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贯通古今”,不局限于近现代或当代文化发展,而是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纬度上,不仅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还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汲取养料,获取智慧;二是“连接中外”,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国际眼光,学习借鉴当今世界不同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与中国实际结合,不断融合创新。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是一个较为科学完备的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思想体系既包括关于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新阐释,也包括增强文化自信的新理念、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新策略,还包括文化建设重点问题的新论断,等等。

(三)保持战略定力,以战略思维来谋划和推动建立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统揽全局,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文化观念作为上层建筑,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因此,“要深刻洞察党情国情世情,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矢’去射中国文化现实创新的‘的’。”建立文化自信及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极大增强综合国力。文化自信强调中华民族在面对世界文明时,要有一定的文化定力和文化信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在战略上要布局谋篇,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系统的部署,回答如何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多样化情形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改革和发展共识等现实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战略问题,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问题导向。

三、践行文化自信观的六条基本路径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习总书记给我们切实提出了六大践行路径: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最高形态(文化分器物、制度、价值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犹以价值观最为核心)。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所作的观念性的概括。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是一种能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也就指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使人民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对个人、社会、国家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的责任感和满足感,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足够的价值自信。习近平还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善于利用传统廉政文化资源,积极借鉴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思想营养”。

(二)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中华传统美德育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气和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可以说,丢掉中国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丢掉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她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优秀价值,特别是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多数青年人心中日渐式微的事实,以广大青年人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在年轻人中开展“播种文化”工程,将有利于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发现自身价值,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投入国家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同时,习近平提出了“两个讲清楚”:“增强民众自信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及价值理念,从而增强价值观自信”。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使中国击退了外来侵略,建立起独立的国家政权;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年轻一代面临着西方文化冲击,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心显得不够了。为此,习近平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百年间,之所以能发挥重要作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了充分的中国化。“继承不代表一味守旧”。如今,中国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问题,特别是要让青年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自洽性、适应性,以巩固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加快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创新,旨在面向世界、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把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习近平指出,在国际文化传播方面,“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因此,要尽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产品服务于人民

基于商业文明的重要性,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成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习近平多次表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并特别指出要推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贡献力,提升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增加值。近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办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支持电影发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相继出台,为我国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反哺文化自信,反过来,文化自信又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的新动能。

(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提高中国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担负着对国际社会的重要责任。习近平明确指出:“目前,全球化‘双刃剑’作用凸显,国际格局呈现‘失序’样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发挥文化的作用,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理念。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观念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使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影响力逐渐提升。”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越大,文化的自信心也就越强。习近平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展,通过建立孔子学院、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国际人文交流等多种方式,中华文化“走出去”有了更多平台,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文化自信必将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价值观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