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本书是韦伯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此书在现代社会科学诸领域皆有深远影响,引用率极高,为教学研究的必读经典。
解彩霞著:《现代化·个体化·空壳化:一个当代中国西北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村庄空壳化”是国家快速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以及对“社会个体化”的“制度性”保证,和农民为了追寻更美好生活而持续不断地离开农村的“理性选择”两种力量共同发力,促进了村庄人口持续、大量、结构性的向外流动。另一方面,农民走出村庄,却无法全面融入城市的生活,而是过着“村庄回不去”“城市留不住”的“双向挂钉式生活”,承担着失业等众多社会风险,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缘此,“空壳村”问题和 “农民进城”问题就成为两个相伴生的必须动用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重要社会问题。
聂大江著:《先秦时期的知识阶层》,兰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本卷系统讨论了原始社会末至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起源、发展及相关问题。全卷以此一时期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发展为背景,讨论了巫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揭示了巫师与早期知识分子起源的关系。全卷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原始时期的“巫”向夏商周知识阶层的发展,特别是对夏商周时期有关知识职业及其人员的作用和地位,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和新的探索。
何怀宏著:《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将社会伦理与精神追求、基本规范与最高信仰联系起来考察的一种尝试。这也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以至世界在20世纪的历史,如何看待“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而作者之所以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研究对象,除了陀氏满足了上述的要求之外,还因为他的思想的特殊性质:陀氏的思想都是作为问题出现的,他提出的不仅是他的时代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现代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
贺雪峰等著:《南北中国: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差距早已进入学界与政策界的视野,并在政策上进行了诸多研讨与应对。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已日渐明晰并引发讨论。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和中部分散型村庄三种类型,构建出“农村区域差异”这一中层理论,并从家庭继替、分家模式、养老模式、面子观、人情、生育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检验。
〔德〕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本书是西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是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且自从翻译到中国以来,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相关学者及普通大众都有很大的启发。本书中,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核心观点,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理念与理想,同时对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艺术类型进行了分析,也从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等艺术门类进行了具体阐述。
陈婷著:《制度与人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梳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国家理论和人的解放学说,立足中国发展变革的现实,对制度、制度与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制度创新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制度文明促进良法善治,化解社会风险。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要以合理的制度界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为社会发展提供规范和秩序。
姚大力著:《追寻“我们”的根源》,三联书店,2017年12月出版。本书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最后一组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日〕乔秀岩著:《义疏学衰亡史论》,三联书店,2017年12月出版。《十三经注疏》是文史哲研究离不开手的基本资料,但以往几乎没有人真正探索过贾公彦、孔颖达等人编写注疏的思考过程。读书不是淘资料,而要体会作者心思。 阅读注疏,我们都能感受到刘炫、贾公彦他们的神态,或怫然或莞尔,而体会他们的思考,就是读经学著作的乐趣所在。
杨绪容著:《明清小说的生成与衍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本书专注于“清理”部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类型的“生成与衍化”问题。书中内容,主要涉及明清章回体通俗小说在版本、故事、叙事、文体、观念、现代性等很多方面的生成流变,多为一家之言,若串而读之,便会发现其中不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叶孝信、郭建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本书按照历史朝代顺序,全面介绍了中国有史以来法律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主要内容,以及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书中吸取了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加强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有关民事财产制度方面内容以及司法诉讼方面内容的介绍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在接受授课和阅读教材后确立法治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
莫伟民著:《从解剖政治到生命政治——福柯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福柯毕生关切主体的命运,其政治哲学论述西方政治技术发展过程中个体主体与政治权力、主体自由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18世纪下半叶前后出现的对个体身体进行诫训的“解剖—政治”与对整体人口进行调节的“生命—政治”这两种前后相继又相互对照的政治技术之运行机制及其对主体之被动构成和主动反抗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本书力图凸显福柯政治哲学所具有的哲学、历史和政治三者高度统一的整体理论特点,揭示福柯不同于柏拉图、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马克思、韦伯等人的思想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