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凯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参加此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通过集中学习十九大报告和分组讨论,梳理了报告的文化逻辑,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
文化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兴则国运兴。国运,即国家命运。凡是命运必包含两方面:自己可掌控的努力和自己不能掌控的意外。而这,竟然都和文化有关系。报告还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被定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成为中国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单独的一章,此章所处的位置也很特殊。报告共有十三章,文化在第七章,若从字数上来看,报告共三万两千多字,文化一章在字数上所处的位置在0.57-0.63之间,这恰是黄金分割点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俗称最美的位置。
整篇报告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从各界精英到平民百姓,都能引起共鸣、引发热议,其根源就在于其隐藏的文化脉络。
在报告的文化脉络下,其实还隐含了一个关乎每个人的设问句。那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说我们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谋官谋隐,每个人答案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答案,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字,却一直深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为大多数人忽视的追求。这个答案就是:善终。即,有一个好的归宿、好的结局。
对于个人来说是如此。《菜根谭》里讲“田看收成,人重晚晴”。意思是,种田怎么样,要看他收获的时候。人生怎么样,要看他老了以后的结局。
对于集体或者国家,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诗经·大雅》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没有人或集体不肯善始,但却很少有能做到善终的。同样的关注也出现在延安的窑洞中,当年毛主席和黄炎培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避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是每一个执政党都绕不开的话题。
可见,家国同构,大国小鲜,无论个人也好,集体也罢,我们想要积极解决的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都是这“怎样才能笑到最后”的终极命题。
何以善终?传统文化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十九大报告主题里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才是更好的答案。
不忘初心,是理想,是兴趣,是一种引力,吸引着你向前。牢记使命,是担当,是责任,是一种推力,不允许你向后。而这两句话,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其实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化改革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与其说是个解除束缚的过程,不如说是个挖掘初心的过程。就像剥洋葱,剥开路径依赖,剥开精神懈怠,剥开自以为是,直到找出你心中最明亮、最柔软的那一点,找到能让你泪流满面的那一点。这一刻的初心,便接近了共产党的初心,接近了1921年7月,那条小船上十几个人的初心。而依法治国,则能最大限度保障你的牢记使命,防止人性的脆弱和理想的倒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所在,也是我们能度过无悔一生的要义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既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行动纲领,也是个人修身齐家提高境界的哲学范本。也只有把自己和十九大报告形成这样一个强关联,才能在学习十九大报告过程中饱含热情、常读常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用传统文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人生的逻辑闭环。只要我们能坚决维护核心,坚定文化自信,把十九大精神学以致用,就拥有了指导发展的强大武器,可以处变不惊,蹄疾步稳,笑对发展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风雨犹在,而未来已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