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新战略的要义认知

2018-02-19 23:06
学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报告的重要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后,提出分两个阶段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21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的“两步走”战略设计,完整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三部走”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路径,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发展引领作用。

“两步走”新战略的目标要求与科学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九大做出的这一新的战略部署,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与我们党在十七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整整提前了15年。而再用一个15年,即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则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描绘出如此的宏伟蓝图,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总体基础已经比较厚实,发展势头保持较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有把握的。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则表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将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辉煌,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强国之路。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到那时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居于领先地位,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将超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同时,同步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我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世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现代化是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梦想,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所经历的百年长周期阶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孜孜探索现代化的进程,即在解决了温饱,达到小康生活的水准之后,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且细化到两个阶段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之举,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时代潮流的强烈历史担当和坚定自信。

“两步走”新战略与“三步走”战略的逻辑契合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二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追求的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理论与路径。但总体来看,能持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政治社会稳定的国家不多。相反,不少经济先发的发展中国家还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把现代化视为发展的最高目标,但由于每一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条件、环境不一样,发展基础不同,所提出的奋斗目标也各有差异。普通中国人也许并不明白理论上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但“现代化”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种向往。②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步走”战略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党系统谋划的第一个现代化战略。③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令人欣喜的是,按照邓小平的构想,前两步的战略目标,已经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顺利实现。④实现第三步目标的节奏也进一步加快。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随着“三步走”战略的实施、目标的不断实现,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启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周期。这一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代表的是同时期世界的先进形态,其内涵和外延自然也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其标准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由此,现代化就必然是长期的、系统的、分阶段性的过程。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开始集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需要开辟新的境界。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现代化的规律、进程和阶段性特点及要求,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出发,提出新时代的现代化“两步走”新方略,进一步完善、明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极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新的里程碑作用。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步走”新方略,是对原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延续和深化。从改革开放后确定的现代化发展总目标来看,原来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前两步目标早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未来三年将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大新提出的从2021年到2050年的又一个30年,分成“两个15年”来安排,是对原来“三步走”战略的深化与拓展。这样,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就可以分成较为系统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个阶段的科学划分,使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更完整了。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两步走”新方略,把原来设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⑤这充分表明我们以往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宏大的美好蓝图而奋斗。从追求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长周期及阶段性要求来看,“两步走”新战略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吻合。⑥

“两步走”新战略引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九大确定的“两部走”新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三部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深化和拓展,表明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

新时代确立的我国现代化“两步走”新战略,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坚实的基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其结果已经毫无悬念。因此,在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的这一历史交汇期,从战略上来谋划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又一个“三十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保证,就是我们党应有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中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没有标杆可以参照,未来的发展之路注定是充满风险、危机和各种前所未有挑战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水平等方面还会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仍有很多发展难题和障碍需要破解。在“历史的交汇期”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绝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延续,而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须以更宏大的战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路径,来开辟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预期的奋斗目标。“两步走”新方略的战略设计,表明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会走稳走好,如期实现预期的追求目标,全面展现大国崛起的实力和风采,不断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果把国家看作一个成长中的人,经济是心脏,政治是大脑,文化是灵魂,生态是血液,社会是体质,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理应是一个健康的、强壮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巨人,是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成长、强大起来的现代化国家。⑦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来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我国将进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15年”战略设计,着重突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在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以往“三部走”战略的要求相比,“两个15年”都没有提GDP翻番类目标。这主要考虑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产能不足也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握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所以及时提出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重点是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高质量增长,从根本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此外,原来的“三部走”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报告对此加上了“美丽”一词,表明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相统一相对应的,同时将“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意味着我们追求的现代化,一定是基于高度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是从外表与内涵相统一的、人民认可的、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化。

按照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要求,未来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跃升。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如何构建对应的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重点阐发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在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时,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还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要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强化战略引导,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展现发展的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粗放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格外突出,只有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实现从“数量赶超”到“质量赶超”的历史性跨越,才能构建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加快换挡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现代化经济体系理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体系。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选择与应有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动员和激励各方力量的参与。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之后,借助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既要把这一理念作为价值引领和“硬约束”,又要把握好其中的大商机和内在驱动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在“开放共赢发展”方面,要立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加速整合,加快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国内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分享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市场空间扩大机遇的能力。在“共享共富发展”方面,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两步走”新战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走稳走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还要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景美好,催人奋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必须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关系到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要创新工作大思路,在抓好经济建设中心任务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握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深化“五位一体”,跨越关口,推进“两步走”新战略稳步前行。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看,我国要用10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现代化之路,决定了我们是超常规的,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按照“两步走”新战略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咬定目标不放松,树立必胜的信心,我国仍将保持质量主导的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态势,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走出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首先是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把创新驱动作为重大战略实施好,加快建成新时代的创新强国。坚持改革攻坚、提升创新效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统领作用,下好创新先手棋,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地位,让科技创新上升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站在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跻身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让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要素,勇于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稳定攀升到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其次是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让城镇化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与动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率仍处在加速期,起码还要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⑧面对这种趋势,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通过30年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定心丸”政策实施,来释放土地改革的巨大潜力。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和谐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建立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智慧、质量、集约、共享主导的城镇空间新秩序。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提升了我国长期坚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针对高铁框架体系对中国城市与区域体系的重构,把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创新带动性上升到国家综合竞争力高度,从千年大计的高度来探索出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之路。⑨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再者是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期,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中、新的国际秩序体系的构建中,注重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的战略统筹与利用,在世界经济地理的重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实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发挥亚投行在全球投资体系中的话语权与资源配置作用,全方位展现大国崛起的气度、责任和价值追求。进一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化战略互信,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话语权,加快进入全球经济的中心,走出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惠泽世界的新型中国现代化之路。

第四是要发挥好先发区域的“探路”及样板作用。我国已经进入主体功能区主导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遵照区域率先的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东部沿海等先发地区率先探路,像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在提前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之后,可提前开启基本现代化之路。就江苏而言,自十八大以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统领下的“两聚一高”新实践,展现了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高远追求,这既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筑基布阵的内在要求。这种持续的高标杆的追求,是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要求“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最新定位高度契合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江苏的具体落实。特别是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到江苏视察工作,对江苏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江苏的发展“走在前列”赋予了新的内涵。⑩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一系列要求和指示,不仅直接指导江苏应对经济新常态的策略和实践上,更是保证和统领江苏高质量发展,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一以贯之的策略和方针。我们坚信,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乘势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江苏等东部先发地区将会走出一条系统的、符合规律的、特色鲜明的区域现代化之路,持续发挥好为全国先行探路的作用。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②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6页。

④张高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日报》2017年10月5日。

⑤杨伟民:《十九大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人民网》2017年10月26日。

⑥冯俊:《深入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3日。

⑦李程骅:《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改革发展新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⑧到2016年底,全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1.2%和57.4%,与2012年相比,维持了每年1.2%的增长率。按照这个增长率,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20将超过60%,到2035年之后将达到75%以上。

⑨李程骅:《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光明日报》2018年2月23日。

⑩《江苏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新华日报》2017年12月15日。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现代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边疆治理现代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战略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战略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