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叙事: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媒体表达方式

2018-02-19 22:13:08
学术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受众文本时代

周 丽

(四川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主流媒体传统叙事的形成与消解

(一)主流媒体传统叙事方式

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指出媒体的边界对文本内容有所约束。[1]不仅如此,媒体的边界同时也限定文本叙事的方式。以纸媒为主的时代,由于版面的限制,新闻讲求精简、清晰,产生经典的新闻叙事“5W+1H”的模式,以较少的文字说清楚事件,及时传递信息是其主要目的,重要新闻通过头版的特殊位置与大字标题得以显现。广电时代纸媒叙事的方式已经不能获得受众注意力,约翰·艾利斯对电视视觉符码的逻辑解释为:“电视形象渺小,清晰度低,而且人们对电视画面的关注力不够持久,因此电视画面对意义的表现甚为吝惜”[2]艾利斯生活的年代电视显像管技术尚未过关,电视分辨率也不高,但她已经发现电视画面对意义的展示发生转向,新闻叙事从文字意义转向图像。新闻联播主持人外貌的选择、服装的搭配都在无形中传递主流媒体官方的形象,体现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充当新闻叙述的主体。剪辑的视频通过场景、梗概、特写、 分镜头等影视叙事方式展示事件,文字描述成为图像意义的解释与补充。尽管广电时代与纸媒时代相比主流媒体的叙事方式有所变化,但在漫长的单向传播时期主流媒体在话语权上占据绝对的主导权。

(二)互联网时代对主流媒体传统叙事的消解

媒介的更迭同时带来了新闻叙事的变革。我们经历了口语时代的在场叙事,文字时代的线性叙事,广电时代的图像叙事,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叙事历程。互联网重构了媒介生态环境,对主流媒体传统的叙事模式消解。首先表现在对主流媒体的“话语”的消解。米歇尔·福柯将话语简单地描述为决定与限制什么能说、什么能知道的一套复杂多层次的文本系统,这套文本服务于社会权利结构中的特别利益。[3]传统媒体时期主流媒体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表,拥有独特的话语权。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个人话语赋权,特别是自媒体信息渠道来源多样化,传统的主流媒体已经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议程设置方面,70%的议程是由民间和草根来设置与推动。其次表现在对主流媒体叙事方式的消解。互联网时代个人特征被激活,社交媒体成为受众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愉快接受新闻成为新的趋势,感性情绪的需求超过对理性事件的描述。僵硬的宣传语体,典型的官方姿态,传统的新闻叙事模式正在逐步消解,主流媒体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多元化叙事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表达方式。习近平同志亦多次强调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要用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4]

二、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叙事特征

(一)叙事文本结构的解构

“世界上本无叙述,人的叙述意识把世界经验叙述化,把它变得可以把握”,[5]媒体对不同类型的事件叙述过程形成约定俗成的结构,人们在阅读时亦习惯了叙事文本的结构化。著名的话语研究者梵·迪克指出记者与读者都在以新闻结构的范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制作与理解新闻。主流媒体的报道多为纪实型体裁,在新闻文本叙事中,最典型的是倒金字塔结构与5W+1H的线性叙事方式。以《人民日报》为例,2017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其文本结构按照标准的新闻线性叙事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展开,而且互联网时代结构化的叙事方式甚至可以自动生成。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参与下,自动化新闻(又称机器人新闻)即主要依靠技术与标准叙事模板生成。

由于事件展示空间增强,展示形式多样化,互联网时代新闻文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向,新闻叙事可以采取的形式多样化,其新闻叙事方式已无固定结构的束缚,传统的新闻叙事结构解构。与《人民日报》同日发表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阅兵的报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题目为:《霸气!朱日和阅兵全景再现,一张图看遍所有亮相装备》(2017年7月31日),制作了一张全景横图,以图片上“陆上作战群、信息作战群、特种作战群、防空反导作战群、海上作战群、空中作战群、综合保障群、反恐维稳群、战略主打群”文字作为图片意义的阐释与分割,其文本部分主要为一张全景横图,全景横图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媒体可以滑动下拉的特性,给人视觉上的整体感与延续感。不只图片,视频、音频、H5、VR等技术亦广泛应用于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文本表达,对事件的展示更为全面与立体的同时,也解构了主流媒体传统叙事结构,体现出超文本的叙事方式。

(二)叙事视角的转移

叙事视角理论起源于法国学者热奈特,叙事视角的本质是文本的“聚焦”。叙事视角决定文本的构成方式,也决定读者的感知方式。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叙事视角发生了从第三人称为主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为主的转移。传统主流媒体主要采取第三人称的方式,这种视角的优势在于它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中立,其全知全能的视角能给予事件全面与平衡的报道,有助于营造官方姿态,构建公信力。其劣势在于受众对事件的感知较为被动,它的叙事与语言的正统姿态给读者距离感。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叙事视角发生转移表现在,首先,传统主流媒体第三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第一视角。互联网对叙事时空进行延伸,极力为受众营造阅读的沉浸感,[6]360°全景新闻与VR报道成为新宠,以内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事件的整体感知。它采取伊赛尔所谓的“游移视点”,[7]受众在文本内不断聚焦新的场景,改变思考的角度,文本与受众之间形成一种强烈互动的张力,刺激并试图连通文本延伸或滞留,引发关注与思考。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的《VR体验:央视记者带你重返战后的叙利亚盖尔亚廷》(2016年7月1日)即是典型例子。其次,传统主流媒体第三视角向第二视角的转移。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受众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与之对应的叙事视角亦开始使用第二人称,尝试与受众互动。它直接指向受众,对受众以“你”相称,制造虚拟的在场感。如《今晚8点,岛叔和企鹅在南极等你》(侠客岛,2017年8月10日),《九寨沟地震,一个国家的反应该怎样?“四川省教育厅”用这篇100000+的文章告诉你》(四川发布,2017年8月16日),虚拟的“你”指涉受众,同真实受众置换,让受众进入文本,拉进同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叙事文体的“杂糅化”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叙事文体已难以归于传统的新闻体裁。如果说从纸媒到广电传媒对新闻文体进行了建构,那么互联网时代则对其进行了解构。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文体出现了广泛的“杂糅”现象,它同传统媒体的新闻文体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对不同的新闻体裁或者样式进行“杂糅”。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鲁尔批判“杂糅”是当代文化活动的本质,新闻文体的杂糅现象是一种“消解具体新闻体裁差别、融汇多种表达元素的后现代主义新闻叙事策略”。[8]在互联网戏谑环境影响下的主流媒体不断尝试新的新闻叙事文体,其新闻文体很难明确地归类于新闻报道或者新闻言论,它将事实与观点混合,真实与游戏混合,采用随意的语态、游戏化的语言,向受众呈现不一样的报道。

三、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多元化叙事表达

(一)移动场景下的微叙事

互联网时代其优势在于移动,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谈到用户场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9]移动通信客户端的便捷与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受众生活切割成碎片化的场景,受众在移动场景中注意力被打散,阅读的时间被分割,因此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媒体叙事开始“微化”。微叙事的表现之一在于标题的有效叙事。传统媒体倒金字塔结构叙事的重点在导语,而互联网时代一篇报道最核心的内容在标题的20字,这20字里需要包含的内容不再是事件本身的概括,而是事件的吸引点,它是对事件能引起关注度部分的高度提炼,能直接决定受众是否点开链接。其次微叙事还表现在文本文字的减少,以极少的文字在短时间内向受众提供结构完整或者不完整的事件的描述或体验,一般以阅读不超过6分钟为宜,适应受众移动场景变化中的碎片化需求,构成受众的信息网络。

(二)碎片化叙事

传统主流媒体肩负主流价值观构建与传播的责任,在叙事上较多采用宏观叙事。针对互联网信息接收的碎片化特点,主流媒体在叙事上亦实现了从宏观叙事到碎片化叙事的转向。碎片化叙事最早来自达达派的拼贴作品和达利的意象元素组合的抽象画。其切碎、插入的策略在众多艺术作品与艺术行为中得到普及。纸媒时代报纸的分栏、影视作品的分镜头、互联网的超文本、超链接都在体现文本叙事的非线性特征。针对互联网时代处于信息碎片化接收的受众,主流媒体对受众进行目标分解,在形式与内容上建立适应的碎片化叙事的表现形式,私人订制新闻大量兴起。

(三)交互式叙事

互联网作为典型的交互式媒体,对叙事方式的影响超过了叙事本身。互联网的交互叙事体现为受众对主导权的解构,传统媒体对封闭文本的权威控制解散,叙事文本写作、阅读、交流并行。在交互叙事文本中,事件不是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叙事语境与叙事过程需要同时考虑受众对文本的期待、解码与互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交互式叙事首先体现在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与反馈。从维纳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一及时反馈的环节至关重要,它体现了传播的完整性,事件在受众及时互动与关注的过程中得到推进。其次,交互性叙事直接体现在事件的报道由受众与媒体交互完成。互联网时代,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分秒报道与转播让主流媒体不能及时获得现场全面充分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叙事由主流媒体与在场观众运用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共同完成。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报道为例,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此地震信息由中国地震台网的微信公众号自动化新闻(机器人新闻)、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以及社交自媒体用户生产的UGC新闻交互共同完成叙事。曾庆香将此称之为“蜂巢型新闻叙事模式”,她认为互联网时代突发新闻报道者众多,信息黑洞众多,碎片化新闻众多,因此突发事件的叙事是靠各方合力,一点一点地填补信息黑洞使事件完整呈现。[10]

(四)多媒体叙事

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力求对事件全面、完整、多维地进行展示,针对事件本身进行充分叙述。在媒体范围不断扩大与更新的同时,叙事也逐渐被多媒体形态补充。《数字化生存》中尼葛洛庞帝提到诉诸用户不同的感官的媒体元素之间的信息融合将使受众获得对作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感知。[11]多媒体叙事融合文字、声音、影像,构成一个超文本,淡化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在结果已经显现的事件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全维度叙事,它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主要叙事方式。《纽约时报》已将多媒体叙事大量应用到其日常报道中,新闻报道文字融合视频、音频、图表、动画、幻灯片等形式已是常态。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雪崩:特纳尔溪事故》运用多媒体技术叙事,文字穿插于视频、照片与信息图之间。其图片部主任史蒂夫·杜内斯在谈到这次新闻报道时谈道:“我们想办法通过多媒体让读者跟着叙事流在文本之间自由前行,不让他们感觉文本是绕来绕去的。多媒体本身成为叙事流的一部分,一切水到渠成。”[12]2014年中国乌镇举行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峰会的相关报道亦是多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

(五)沉浸化叙事

沉浸化叙事是伴随VR新闻、AR新闻、直播、360°全景视频,游戏化新闻等系列沉浸传播技术形态兴起的主流媒体新的叙事表现形式。沉浸传播依靠对时空边界的消失得以实现,它至少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基于“环境参照系”的身体到心理的沉浸,另一种是依靠“自我参照系”的完全心理沉浸。这两种方式可以看作沉浸传播的两极,大多的媒介文本,如VR、游戏、社交网络等实现的沉浸,则介于这两极之间。国外在VR新闻报道中已有相关的尝试,2015年11月《纽约时报》客户端首度开启 NYT VR应用软件,它定期制作与发布VR新闻作品,同时该报向订阅的用户赠送出一百多万套价值几十美元的谷歌头盔(Google Cardboard ),这一事件标志着虚拟世界VR技术正式引入新闻媒体领域。中国的主流媒体亦一直在探寻沉浸叙事的路径,2016年4月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发布报道《央视记者访叙利亚巴尔米拉遗址》采用了VR技术加360°全景报道呈现,受众可以戴上VR头盔在手机上体验现场氛围。

游戏化新闻是沉浸化叙事比较特殊的一类,史蒂芬森提出传播的结果应该是交流的愉悦,人们“沉浸于主动的游戏之中”。[13]游戏化叙事可视化程度高,沉浸性强,游戏化作为传播学界效果研究的重要命题,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的叙事中亦有相关尝试。《叙利亚1000天》的新闻报道就采取了游戏化的叙事方式呈现,当前关于游戏化新闻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主流媒体一直致力于新闻的游戏化趋势路径的探究。尼曼新闻报告中Rose Eveleth提出,新闻游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目前美国数字创意机构ISL,《纽约时报》前记者Maggie Farley,以及AU实验室都相继开发了游戏化新闻产品。他们发布了几款假新闻游戏App,用户需要查阅、筛选新闻,识别假新闻,通过这种方式接收信息。

(六)连续性叙事

传统主流媒体时代,新闻经过编辑与把关后,以固定的结构与封闭的文本呈现。在强调分秒必争的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报道往往来不及经过这种新闻叙事结构,而是以连续性的报道来满足受众对速度与深度的同步追求。主流媒体的报道呈现快讯、背景、深度报道、反应、评论等系列新闻专题连续性推出。同时,与传统封闭性叙事不同,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的非线性结构,超链接建构了多路径叙事方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事件可以得以探讨、补充、反转与修正。

结 语

正如杰佛里·温罗思普所述,媒介技术是叙事形式的基础和支柱,叙事方式同媒体技术的更迭息息相关,技术重构着媒体叙事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下,主流媒体传统叙事方式解构,新的叙事方式颠覆传统语境,多元化叙事逐渐形成。除了本文所探讨的叙事方式,还会有更多的叙事方式逐渐试水与推广,其有效性与传播力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1]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2]John Ellis, Visible Fictions.Cinema, Television, Video[M].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2.

[3] 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人民网评:习近平“讲述好中国故事”给我们的启示[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522/c1003-27043101.html,2015-05-22.

[5]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6]李沁,熊澄宇.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

[7]Wolfgang Iser.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 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8]罗以澄,王继周.网络社交媒体的新闻文体“杂糅”现象分析[J].现代传播,2016,(2).

[9]罗伯特·斯考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10]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1).

[1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2]Jeff Sonderman.How The New York Times’ ‘Snow Fall’project unifies text, multimedia[EB/OL]http://www.poynter.org/2012/how-the-new-york-times-snow-fall-project-unifies-text-multimedia/198970/,2012-11-20.

[13]W. Stephenson. The Play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

猜你喜欢
受众文本时代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