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考生
【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
【思路点拨】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所给材料不足百字,但是意思明白、晓畅,因而,在审题上难度适中,写作的“点”比较自由,空间也比较大,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考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写好本题,恰恰相反,要想写好、出彩,绝非易事。
正因为这样,考生在写作时,应“咬文嚼字”,即对所给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品味,尤其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核心词加以审题、拟题和立意。“需要”,就是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缺失而渴望获得;“被需要”,则是自身具备的一些价值想要展现出来。鉴于此,联系整个材料的关键词:“自身的需要”“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及“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交织成了多重的思辨空间,即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渴望被他人关注与需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前后语意上存在着因果关系。在厘清这些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发表与评论自己对这种普遍存在的“被需要”心态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即具有“被需要”心态的动因、意义、价值,和由此对自己、他人、社会与时代的影响。在写作时,要尽可能地运用思辨的视角,展开正确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和阐释,这是写作的重点与重心之所在。
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活,因而人无时无刻不在需要别人,也在被人需要着。需要别人收获的是感激与快乐,而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被信任的快乐,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被需要实际上也是一种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所获得的认同感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被爱的人需要,会让人觉得自己很重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像是自我需要。当你被需要时,看似是一种负担,可在你心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福感。你得到了对方的信任,这样,你得到的信任就会化成一种温暖,这种给予要比索取幸福得多。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些爱的纯净,所以有机会为需要自己的人付出,的确是一件幸事。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特蕾莎讲过:“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遮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有些人视被需要为麻烦,而有些人渴望被需要。对我们来说,需要和被需要看似是小事,可若将这些小事都记在心上,不需要付出多少,哪怕一点点,内心一定会充滿幸福感!
人在社会上越是被需要,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人活在这个世上,需要考虑自我对他人的贡献,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个体价值的升华。“被需要”的背后是“我存在”,如此,你在社会上便不会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你靠着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终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幸福感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另外,你在被需要时,你同样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下,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当下,很多人更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很少有人在意自己有没有被人需要。人总以为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是幸福的,而在这种“幸福感”的驱使下,人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不妨去找寻,相信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比需要别人更快乐!
总之,被人需要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我们在这种幸福中,除了别人对我们的需要可以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外,我们自身也同样具有为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此时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点评
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本文以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辩证说理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1.契合材料,论点显豁。这从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首段即可看出,观点突出、简洁、明快,读者一下子就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所持的立场和主张,不枝不蔓,值得赞赏。
2.思路清晰,逻辑缜密。为了充分地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几个分论点的形式加以论证、阐释,行文条理非常鲜明,层次井然。
3.辩证说理,论证透辟。文章既有恰当的事实论据,又有恰当的理论论据,二者相得益彰,有机统一,都紧密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