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睿 文春华
聚焦热点
在国家帮扶下,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村民组因地制宜,发愤图强。如今,这里白云青山,树木葱茏,栈道整洁,迷人的“七彩部落”吸引了许多游客。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幸福的农民。”
金花村村支书告诉记者,之前村里大部分家庭靠种田地及闲时外出务工维持基本生
青年视角
帮扶,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对贫困地区来说肯定是好事。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却遇冷,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对口帮扶没能根据地方实际,将需求与供给精准对接。说白了,就是帮人没帮到点子上。金花村能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人均年纯收入3万多元,这与帮扶工作组的“探点精施”分不开。这对扶贫工作也是一个提醒:实施真正扶贫,一定要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欧阳贤
扶贫当先扶志。对贫困群众来说,人穷不能志短。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扶贫中,首先要帮助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斗志,提升致富技能和本领。事实证明,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清除思想上的障碍,激发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才能全面打赢这场硬仗。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乐海英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毋庸置疑,贫困户若无法完成从被动等待被扶贫到主动自强脱贫的转变,返贫随时会出现。
因此,要想彻底告别贫困,贫困人群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要像金花村村民那样,做到人穷志不穷,不等、不靠,更新观念,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自己努力奋斗,发挥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及早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邬志琼
多维解读
1.因地制宜,走特色之路
有经济学家指出:在发展农村、振兴农村这盘棋上,最该避免的便是模式化、单一化发展。金花村能在较短时间里异军突起,因地制宜是其脱贫致富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把茶叶与旅游相结合,走农村特色旅游之路,怕也会跳入众多农村千篇一律的发展窠臼之中,而无法做到与众不同,自然难以达到如今的盛况。金花村的发展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改变思路,才有出路
有句俗话说得好:穷不可怕,怕的是没想法。改革开放几十年了,有的地方发展迅猛,有的地方则变化不大。说来道去,区别在于谁的思想大胆,谁就有机会发迹。对比金花村的今昔,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改变思路,才有出路。
3.脱贫,输血更需造血
脱贫路上,有人帮扶助力,可省去不少力气,但千万别忘“本”——自力自强,才能彻底告别贫困。金花村的今天,固然受益于国家及时“输血”,但离开村民们自身的“造血”功能,要迈上小康之路,无异于痴人说梦。任何时候,自力更生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时评频道
无论是绿色茶园还是七彩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既需要守住乡村文化脉络,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大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新农村建设也要从“百村一面”走向“一村一品”,只有充分挖掘各自的特色之美、开发符合人居环境特点的创造之美,才能吸引外来人、留住本地人,真正把美丽写在自家的土地上。
这不仅要坚持“群众视角”,从民生出发、让村民满意,而且要突出“整体思维”,不能为了变而变,而是要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当问到一位村民是否想去城里生活时,他说,“这里挺好,收入不错,生活实惠,吃住行都方便,不愿离开。”“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是建设好农村的最好注脚。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5日)
奋进新征程,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的跋涉,支撑人们爬坡过坎的,说到底是那么一股子气与劲。拼搏奋斗成为执着追求,懈怠就没有空间;勇于开拓成为永恒基因,人心就有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对于村民,农村是人生出彩的大舞台。积极进取、勇往直前,才能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根基扎在泥土、枝叶沐浴阳光,让心劲心气催动向上的力量,乡村这棵大树就一定会枝叶参天。
在面对更大的市场、更大的世界时,金花村能守住独有的资源,凭借“穷则思变”的勇气和锐气,破除冰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华丽蜕变,值得所有参与脱贫工作的人思索。
(摘自“新华网”2018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