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美”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2018-02-18 08:49张平
甘肃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意境语文教学音乐

张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意境;音乐;

情理;人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086—01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表象及内涵的感知、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思想和理趣,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进而能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具有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真谛便是引导学生体悟“美”。

一、建构语言美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之美常表现在结构形式、思想内容、形象画面、情感蕴涵、审美理趣等方面。闻一多先生凝练为“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体现语言艺术之美的典范之作,作者运用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脚、轻盈的叠字、回环往复的章节,写尽对康桥的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其实,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建构的一座花园,自然、清新、明澈而健康,这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底蕴,是学生体悟美的基础。语言美感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构成的基础层面,学生在丰富的语言阅读材料和课堂语言活动的基础上,将零散的语言材料有机融合,仔细咀嚼玩味,从而达到不断增强语感、领悟语言内在美感的效果。

二、欣赏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韵,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意境之美因此而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鲜活意象,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伤情的凄凉意境。个性风格不同的作家,创造的意境虽千差万别,但都借个别的、具体的、富有特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信念、感悟、哲理,揭示真伪、美丑、善恶,给学生以真切而崇高的感染与激励作用。

三、感知音乐之美

汉字自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好的文学作品,借遣词造句、修辞格律、节奏章法,带领读者去徜徉绝美的意境,感知清新明丽的画面、奇幻飘逸的神韵、美妙绝伦的声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大弦”之声“如急雨”,写“小弦”之声“如私语”,写大弦小弦交织在一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急雨”“私語”交错,听觉视觉并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流畅时如黄莺在花丛间婉转啼鸣,凝涩时如冷泉之水在冰下滞塞不通,高潮时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激越雄壮。摹写声音生动活泼,形象可感,极尽一时之妙。在这里,语言变得有张力、有光泽、有弹性、有质感、有旋律,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现魅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和欣赏空间。谁能拨动语言的琴弦,谁就能享受语文学习美妙的过程,谁就能聆听到语言弹奏的最美绝唱。

四、体悟情理之美

语言文字的背后,流淌着作家思想情感的河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性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获得对美的感知与体悟,入情入境入理地走近作家与作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与思想。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道出自己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追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不由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个人的得失算得了什么呢,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会被时间淘洗殆尽,不变的惟有江月,他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洒脱旷达之情充盈于怀。优秀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不仅让学生学会用感官去感知语言,而且学会用爱心去倾听世界,用真情去体验人生,用理性去看待生活。

五、感悟人性之美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性美形成的关键阶段,人性美的形成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渗透着人性之美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是哺育学生人性美的最好的养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物叙事怀人,通过项脊轩的今昔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及对亡故的祖母、母亲及爱妻的深切怀念,洋溢着浓郁的人情人性之美。如写对母亲的怀念,老乳母引述母亲当年的话“儿寒乎?欲食乎?”,话虽平淡,但慈爱殷切的口吻和神情跃然纸上。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传递出人性的温暖。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性美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性美,升华人性美,这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语文学习失去对语言美的感知,就失去了“语文味”,也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生命与活力。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意境语文教学音乐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