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8-02-18 08:49马春燕
甘肃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审美兴趣文本

马春燕

【关键词】 阅读教学;文本;兴趣;审美;

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24—0054—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上好阅读课,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能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加深自主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望的。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入文本的解读

1. 教师要有较强的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本文的特征,再把文本的情感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融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教师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决定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总之,只有文本解读得好,课堂教学才会落实得好。

2. 教师要从多个视角解读文本。读者视角。教师要把自己当成读者,要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让自己读进去,通过赏析词句,让文章涤荡心灵。教者视角。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认真阅读,通过自身感悟、体会,对教材文本进行再创造。学生视角。教师不光要把教材文本教给学生,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学生的素材。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

二、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前几分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益处。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课文、学生特点,来设计新颖独特的导入方式。如,激趣导入法、回忆导入法、情感共鸣导入法、谜语故事导入法等,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多媒体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竞赛、表演、游戏等实践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不但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激发了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阅读材料,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思想,真正读懂文章。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力。教师要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从品味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总之,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真正地喜爱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四、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学习中总结出成功的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阅读规律去探求新知。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多读,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句子的含义,感知课文的精妙所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默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有利于加快學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复述,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提升写作能力。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资料力求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在语文阅读教学探索、创新的实践道路上,广大教师一定要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熟练地运用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审美兴趣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