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元禄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改革开放40周年来,特别是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以来,贵州对环境保护、各族人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法制观念,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普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总体来说,贵州省环境治理成绩显著,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稳定。
一、改革开放40周年来,贵州人民享受了生态的福利
“生态文明建设做得好不好,关键是看生态福利有没有得到落实。”什么是“生态福利”,就是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能够提供好处和利益。生态福利有有形产品,例如有机食品、绿色建材;有无形的生态产品,例如洁净的氧气、干净的水质和土壤;还有精神产品,例如生态旅游,通过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参观游览,受到生态的熏陶,提高人民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全体人民热爱生态、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贵州生态发展得好,人民在生态福利方面享受了最大的福利。因为贵州绿色覆盖率很高,有很多湿地,生态环境有很好的基础。有形的产品贵州也有很多,例如水果、花卉和各种特色绿色产品。下一步贵州在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把当地的生态福利宣传出去,推广出去。让北上广的人民都能享受到贵州的水果、花卉以及许多放心的食品。比如春节期间北京人最喜欢吃贵州的腊肉,最喜欢储备贵州的土猪肉。专家说,他们用全球美丽国家指数体系,对我国各省也进行过评价。
贵州要发展,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即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居民收入增长。比如:播州区花茂村近5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宣传发展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陶瓷工艺等产业,该村森林覆盖率70%以上,绿化覆盖率90%左右,常驻人口本村就业98%以上,2016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6500元。花茂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
二、改革开放40周年来,贵州人民感受了青山的美丽
1979年2月,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成立。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有了较大提高,全省持续开展了以世界环境日为标志的经常性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90年代初,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林业建设、改善环境的决定》,经过近30年的努力,贵州森林覆盖率已由过去的18.3%提高到57%,林业结构日趋合理,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全省已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内陆湿地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等130个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96.1公顷。对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烟尘、噪音、排污。2004年,国家林业局授予贵阳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2017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7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1%,且无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全年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列第9位。2018年貴州省林业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是,完成造林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新增林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加快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8%以上。实现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完成营造林2000万亩。
创新生态发展的观念,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法治轨道,各级各部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重要日程,生态文明建设在贵州已成全民共识,广大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环境和清新空气中得到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2014年颁布实施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三、改革开放40周年来,贵州人民感到了蓝天的幸福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些生态“宝贝”是贵州人民最大的骄傲和财富,也给他们带来了说不尽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为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贵州因地制宜对迁出地进行复垦或生态修复,盘活搬迁户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块地”,让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贵州提出到2020年把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142万人全部迁出。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多的生态福祉。全省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贵州这些年下大力气“净水”。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用水、纳污控制等制度。2016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74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5%。同时,贵州还下大力气“洁土”。实行涉重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实施毕节赫章铅锌矿、铜仁松桃锰矿等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完成75个标准化渣场建设,累计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8座。
总书记重新诠释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含义。这是总书记对贵州生态环境的高度赞扬,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如既往的把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好。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贵州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法制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相对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要发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新时代,贵州更要有志气、有自信、有作为,挺起奋斗的脊梁,举起实干的双手,精神抖擞奋力攀高,彻底撕下贫困落后的标签,亮出多彩贵州靓丽的名片。
总之,全省要进一步巩固和保持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等具有优势的领域,坚决拥护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决增强对山林、大气、水资源环境、土壤进行最严格的保护,稳稳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底线,一定要注意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项目,加强水源地、湿地保护,认真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控制生态脆弱的制约,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