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大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变挑战为机遇,进一步促进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以实现中国梦。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我国教育开始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的面前。本文从教育主题、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分析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这不仅标志着教育改革领域讨论多年的核心素养基本尘埃落定,更预示着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有了具体的实践方向。整体来看,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核心素养,来源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意思为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课程的构建,转变教学方式,完成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让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形成的最新成果,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集中体现了学生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应有的关键性品格和素养。课程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导向性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坚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核心素养培养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第二,主体性
核心素养的确定,将教育的视野聚焦到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来,做到了目中有“人”。
第三,发展性
相较于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确立是建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打开了教育的固有格局,使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方法的获得,更注重人文修养与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四,未来性
核心素养明确了面向未来的人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格,以核心素养引领育人模式,有助于达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实施深度教学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在传统的课堂中决定真理的权限在于教师和教科书,其本质是由教师传递现成的知识给学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必然揣摩正确答案,也就是教师与教科书设定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正答主义”的学习观。
第二,彰显中国元素,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
在传统文化宝藏中,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熠熠闪光,塑造着中国教育之魂。细察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难发现对人、对学生发展的宝贵思想,不难发现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
第三,学科知识整合,拓展素养培育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内容,不是独立的,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并且与其他学科素养同样紧密相连,学科知识的整合、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将存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进行统整。即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界限,对各科的课程标准进行浏览、集合与重组,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连接不同学科,目的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是非常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的。
第四,创设生活情景,借助问题解决培育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第五,提高专业素养,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師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方式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总之,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意味着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深化,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面对这个时代,每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从更新自我开始实现转化与发展。这是思想政治课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担当,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回应时代要求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