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喜兰 于伟凡
摘 要:《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博大精深、抽象难懂。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关键词:中医药学概论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内容涉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一、PBL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PBL教学法。任课教师要用心设计,认真备课。
1.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派布置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 , 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和查阅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分析、讨论、策划,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策划等能力。
2.课堂实施
课堂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讲解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分;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问、点评打分,同时针对学生不懂或疑惑的部分及时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老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做反馈练习,以便检验教学效果。
3.课后反馈
课后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的形式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收获到了什么?想法、建议…… ),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歌诀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歌诀总结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五脏之一“肝脏”时,运用歌诀“肝主疏泄兼藏血,调节情志与气机,开窍于目华在爪,在志为怒体合筋”,记忆肝脏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系,教师在运用歌诀总结时,需要详细讲解歌诀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歌诀的理解记忆。
三、案例+启发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基础理论融入典型案例中,以便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医五行学说时,引用“范进中举”说明心在五行中属火,“在志为喜”,过喜伤心;肾在五行中属水,“在志为恐”;“水克火”;范进因中举过度喜欢,使心神涣散而发疯;那么他又是怎么恢复正常的呢?范进的老丈人,一个嘴巴打过去……于是范进恢复正常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中医中水能克火,也就是说惊恐的情绪克制了高兴的情绪,由于过分高兴导致的发疯也被克制住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医五行生克原理的理解记忆。
四、趣味性教学法
在学习中药学时,针对知识点多,易懂难记的特点,要善于运用讲故事导入学习的中药,例如从“名医华佗治黄疸”的传说故事切入利湿退黄中药茵陈;从“程咬金为母采药治病”的传说故事切入活血调经常用中药益母草;从“何田儿一家三代服用一种草药长寿乌发”的传说故事切入乌发中药何首乌[2]。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的理解记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直观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五行之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时,通过课件展示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树枝曲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明白“木”的特性,以便理解由“木”的特性引申的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的抽象含义。
六、思维导图学习法
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针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内容制作一些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五脏之一“心的功能及系统联系”时,用思维导图建立中医“心”的知识构架,以便学生理解“心的功能及系统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点,思维导图学习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有效思考、理解和记忆,在运用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3],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中,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有机结合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要具有创新精神, 老师要想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4],以便达到教学相长, 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为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兆亮 ,王明军. 中医药学概论[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19.
[2]王君明 崔瑛. 中药学趣味性教学法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08
[3]吴锋 龚鑫 赵健,等.思维导图学习法应用于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38(14):1718-1720 .
[4]赵喜兰. 探讨生药学教学方法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