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2018-02-18 10:36尹盛敏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21期
关键词:智慧城市

尹盛敏

摘 要:智慧城市作为政府主导推动工作,建设目标可概括为“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本文通过翔实的案例,归纳出地方政府的政务信息空间已具规模,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急待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通用解决思路,实现了基于该思路的具体建设案例。

关键词:智慧城市;政务信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政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1-0015-05

1 背景综述

截至2017年底,超过500个城市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已是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智慧城市的兴起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政府信息化建设历程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政府信息化体系

现今我国的政府层级体系可分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基层政府(市、区县、乡)。政府管理职能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中央对地方政府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的体系管理;二,依据各级政府的职权而形成的对社会公共管理。中央及省级政府,其职能主要表现在对于下级政府的管理;基层政府,从层级上分为市、区县、乡三级,三者虽然有行政等级上的划分,但其主要任务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执行上级政策依法管理政府辖区内的公共事务,故其职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管理。

国内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历了初始起步、基础搭建、推广发展、全面建设四个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推动的办公电子化工程,开始了电子政务的起步阶段;1993到1998年的三金工程,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并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连接的国家共用经济信息网,完成了电子政务的基础搭建;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政府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国内电子政务进入发展阶段;2002年,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规划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是指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是指要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的建设重点,标志着电子政务逐步进人了全面电子政务建设时期,并逐步演进到当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高潮。

1.2 智慧城市业务概况

从2012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引入国家战略规划,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城市,超过500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宏观上的发展不平衡,交通拥堵城市病,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创新型服务政府等问题。从而涵盖公共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升级、社会治理五大领域。参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36333-2018),智慧城市的业务架构总图如图1。

智慧城市作为政府主导推动工作,必然围绕政府职责制定其工作方向,其建设目标可概括为“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基于此目标通过分析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可初步归纳出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三个特征:

(1)整体覆盖广。智慧城市从业务上涵盖城市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

(2)单项专业浅。政府从职能上主要是负责行政审批、市场监督、综合执法等行政工作,而非业务的专业研究;

(3)共享需求多。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在监管能力、政府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从而促使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显著增多。

2 问题分析

2.1 问题发现

伴随着智慧城市的迅猛发展,自2016年起,中央又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并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而与此相关的政府数据建设、业务协同共享等新任务、新技术又呈爆炸性增长,信息化工作已逐步成为基层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

基层政府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负责信息化资金预算、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的业务扎口部门如经信委或信息化办;负责网络、硬件环境、软件运维的技术支撑部门如计算机中心或政务信息中心;以往电子政务建设采用以部门纵向自建系统为主导的模式,上述政府信息化管理架构是相对能够适应业务需求的。而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破部门壁垒、突破信息孤岛,政务数据类、政务协同类项目逐步成为主流,从而促使政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发生了快速延展,从管资金、管立项、技术支持又延展了管业务、管机制、管宣贯、管运营。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困惑是新形势下,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工作方向是什么?

基层政府的業务决策领导,主要包括各委办局的分管领导和基层政府分管领导。由于各级政府的委办局是为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化要求而设置的,传统政务业务以行政管理为核心,操作上主要由本级部门内部消化,受上级归口部门监督和管理。新形势下,政务业务要求转型为以面向服务为核心,推进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政务服务。而该类政务业务的决策,沿袭由某个专业部门负责并具体实施的传统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而需要由基层政府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充分吸纳各相关部门人员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门组织,由上自下统筹协调推进。以往决策领导获取的决策支持信息基本是以统计数据、宣贯文稿为主,而新型政务决策急需必需的局办已建信息资源如何分布?局办信息资源可否及如何共享?相关局办业务如何协同?是否存在已建类似方案?建设成本如何估算?等等基础信息资源,往往缺乏有效积累,难以及时获取。

2.2 案例分析

以信息化、面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政务业务模式,各级政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中央部委做了很多先行先试的工作。例如,2008年以来,民政部先后组织全国33个地区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核对试点工作,2014年民政部的《关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所有市(县)均要开展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工作。

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以下简称低收入核对)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救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实施,是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着入户调查难、采集信息可信度差等多重困难。只有通过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才能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准确、高效、公正认定。下面就国内某区(隶属沿海发达城市)政府决策如何推进低收入核对业务,进行案例分析:

该区传统的低收入核对业务,主要依赖人工调查。由居民把申请材料上报给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再上报街道、区民政部门审批认定。这种模式由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多,而街道、区民政具体负责认定的人员少而且并非专职,实际上造成认定工作前置到居委会层面。而实际工作开展中又发现:一方面认定困然,社区居委会层面基本上难以获取其他部门掌握的居民收入信息,造成对居民申请材料的认定工作难以核实;另一方面被认定对象实际收益多,随着国家对民生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由此相关的低保评定、医保享受、住房保障等优惠不断增多。从而造成虚报、超标现象屡禁不止。

2014年5月,区政府决议,按上级要求新型低收入核对业务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具体工作流程是社区、街道层面只负责对居民申报材料的受理录入,核对系统通过统一协调,实现申报数据与公安、工商、住建、公积金、税务、车管所等多个部门掌握的数据进行比对,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只负责对比对后的结果出具报告。从而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基本堵住了漏洞,有效保证了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低收入核对业务新旧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在低收入核对业务转型过程中,业务负责方由区民政部门升级为由区低收入核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区民政局、区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办、计算机中心)、区社保局、区国土房产局、区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区工商局、区国地税等部门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由于该业务的重点工作为建设“区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的实际业务决策机制如图2所示。

领导决策。该角色为领导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低收入核对业务方案拍板、工作启动以及信息管理工作的相关授权;

业务负责。该角色为领导小组的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方案的制订并供领导决策,同时向信息管理部门提供业务要素定义(低收入核对业务中,部门可共享哪些信息类,信息类定义、提供方式、提供周期等);

信息管理。该角色为信息管理部门(区信息化处会同计算机中心),主要负责信息收集建议(各部门信息资源分布、核对业务信息交换方案,系统建设费用评估等等)供领导决策,并为业务管理方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各部门信息共享交换标准、规范及支撑平台等);

从业务决策实际运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领导决策缺支持。业务决策急需的局办信息资源分布、局办已建数据共享情况、相关建设费用参考等等缺乏积累,无法有效支持领导决策;

(2)业务负责少定义。业务负责方往往只关注宏观的流程职责,不重视对本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义,缺乏接受统一信息管理的意识;

(3)信息管理轻基础。信息管理部门忙于信息化项目的各项具体工作,而对本职的信息化决策参谋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基础积累。

2.3 问题归纳

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基层政府的信息化水平获得了长足发展。不少有条件的地方,基本实现了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信息化管理部门配置专职专人,社保、税务、财务、卫生等核心业务由专业系统数字化运行,在数据方面有专门的数据中心支撑,政务业务的信息化也已广泛普及。但伴随着政务“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综上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两点:

(1)政务信息空间已具规模。政务信息空间是指政务管理的数据化映射总和。随着基层政府信息化水平的蓬勃发展,政务管理从线下人治演进到网上行权的趋势势不可挡。政务信息空间也已成规模成体系。

(2)信息基础设施急待发展。政务信息空间的基础设施是指为政务业务和决策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系统。虽然基层政府的政务信息空间已普及化、规模化,但基于其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并业已成为政务信息化提升的重点难点。

3 解决思路

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实现要素资源化、资源集约化、服务个性化、应用便捷化四个方面,建设思路如图3。

3.1 要素资源化

政务信息空间本质上是由软件信息系统组成,具体表现为无數具有运算、控制、存储能力的基本要素。资源化是对要素进行统一数字化定义的动态过程;资源化后的对象要素即为可开发、可利用、可传播、可价值转化的资源。

3.2 资源集约化

资源集约化就是通过集中统一生产、配置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的。随着政务信息空间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源集约化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

3.3 服务个性化

服务个性化是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向用户提供相关资源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服务个性化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基础设施可普及应用的前提。

3.4 应用便捷化

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能覆盖所有相关用户,用户获取基础设施服务的代价必须低廉,并能做到随启随用、随关随停。

4 建设案例

政务鹰眼是首个基于上述解决思路,聚焦于信息资源的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系统。其系统业务总图如图4。

政务信息空间范围内的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政务鹰眼主要通过信息资源梳理、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搜索三阶段工作,完成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的建设。

4.1 信息资源梳理

信息资源梳理实现了要素资源化方面建设工作,即把政务信息空间包含的组织、业务、数据、系统等要素,通过统一数据化定义,转化为可利用、可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梳理业务示意图如图5,从业务开展方面包括调研走访、资源梳理两项工作;从组织保障方面包括分工实施、长效运营两项工作。

4.2 信息资源加工

信息资源加工实现了资源集约化方面建设工作,政务鹰眼通过对上述梳理工作把原来政务信息资源从散落、碎片化的状态,进行了集中采集、整理建模,并最终形成了统一政务信息资源模型。模型示意如图6所示。

在系统建设方面,政务鹰眼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统一视图功能。可从组织机构、职责业务、信息系统、共享需求、数据资产等多个维度进行切换、下钻查询。系统统一视图功能截图如图7。

4.3 信息资源搜索

信息资源搜索实现了服务个性化、应用便捷化两方面工作。

政务鹰眼通过开发目录导引加关键词搜索的复合查询功能,有效解决了目标用户全覆盖、个性化查询服务、使用便捷等关键性需求,是政务信息资源可作为政务信息空间公共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最关键因素。系统信息资源搜索功能截图如图8、图9。

5 发展趋势

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政务信息空间的发展历程也类似,随着空间规模不断体系化、规模化,空间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在从无到有,迅猛发展。

2018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网),线下“只进一扇门”(一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这也意味着基层政府传统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将从技术主导、自建系统、项目为主模式逐步向服务导向、基于平台、长期运营的方向演进;政务信息空间的成长也将更加快速有序,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凸显其重要性。

政务信息空间的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可分为系统、数据两类,系统类将重点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以及接入信息服务管控;数据类将面临更多挑战,未来将会在信息资源利用、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治理等多方面迎来广泛需求。

1 背景综述

截至2017年底,超过500个城市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已是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智慧城市的兴起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政府信息化建设历程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政府信息化体系

现今我国的政府层级体系可分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基层政府(市、区县、乡)。政府管理职能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中央对地方政府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的体系管理;二,依据各级政府的职权而形成的对社会公共管理。中央及省级政府,其职能主要表现在对于下级政府的管理;基层政府,从层级上分为市、区县、乡三级,三者虽然有行政等级上的划分,但其主要任务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执行上级政策依法管理政府辖区内的公共事务,故其职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管理。

国内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历了初始起步、基础搭建、推广发展、全面建设四个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推动的办公电子化工程,开始了电子政务的起步阶段;1993到1998年的三金工程,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并与国务院各部委专用网连接的国家共用经济信息网,完成了电子政务的基础搭建;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政府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国内电子政务进入发展阶段;2002年,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规划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是指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是指要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的建设重點,标志着电子政务逐步进人了全面电子政务建设时期,并逐步演进到当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高潮。

1.2 智慧城市业务概况

从2012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首次把智慧城市建设引入国家战略规划,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城市,超过500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解决宏观上的发展不平衡,交通拥堵城市病,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创新型服务政府等问题。从而涵盖公共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境、产业升级、社会治理五大领域。参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36333-2018),智慧城市的业务架构总图如图1。

智慧城市作为政府主导推动工作,必然围绕政府职责制定其工作方向,其建设目标可概括为“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基于此目标通过分析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可初步归纳出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三个特征:

(1)整体覆盖广。智慧城市从业务上涵盖城市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

(2)单项专业浅。政府从职能上主要是负责行政审批、市场监督、综合执法等行政工作,而非业务的专业研究;

(3)共享需求多。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在监管能力、政府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从而促使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显著增多。

2 问题分析

2.1 问题发现

伴随着智慧城市的迅猛发展,自2016年起,中央又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并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而与此相关的政府数据建设、业务协同共享等新任务、新技术又呈爆炸性增长,信息化工作已逐步成为基层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

基层政府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负责信息化资金预算、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的业务扎口部门如经信委或信息化办;负责网络、硬件环境、软件运维的技术支撑部门如计算机中心或政务信息中心;以往电子政务建设采用以部门纵向自建系统为主导的模式,上述政府信息化管理架构是相对能够适应业务需求的。而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破部门壁垒、突破信息孤岛,政务数据类、政务协同类项目逐步成为主流,从而促使政务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发生了快速延展,从管资金、管立项、技术支持又延展了管业务、管机制、管宣贯、管运营。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困惑是新形势下,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工作方向是什么?

基层政府的业务决策领导,主要包括各委办局的分管领导和基层政府分管领导。由于各级政府的委办局是为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化要求而设置的,传统政务业务以行政管理为核心,操作上主要由本级部门内部消化,受上级归口部门监督和管理。新形势下,政务业务要求转型为以面向服务为核心,推进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政务服务。而该类政务业务的决策,沿袭由某个专业部门负责并具体实施的传统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而需要由基层政府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同时充分吸纳各相关部门人员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门组织,由上自下统筹协调推进。以往决策领导获取的决策支持信息基本是以统计数据、宣贯文稿为主,而新型政务决策急需必需的局办已建信息资源如何分布?局办信息资源可否及如何共享?相关局办业务如何协同?是否存在已建类似方案?建设成本如何估算?等等基础信息资源,往往缺乏有效积累,难以及时获取。

2.2 案例分析

以信息化、面向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政务业务模式,各级政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尤其中央部委做了很多先行先试的工作。例如,2008年以来,民政部先后组织全国33个地区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核对试点工作,2014年民政部的《关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所有市(县)均要开展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工作。

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以下简称低收入核对)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救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实施,是社会救助的基础性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着入户调查难、采集信息可信度差等多重困难。只有通过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才能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准确、高效、公正认定。下面就国内某区(隶属沿海发达城市)政府决策如何推进低收入核对业务,进行案例分析:

该区传统的低收入核对业务,主要依赖人工调查。由居民把申请材料上报给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再上报街道、区民政部门审批认定。这种模式由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多,而街道、区民政具体负责认定的人员少而且并非专职,实际上造成认定工作前置到居委会层面。而实际工作开展中又发现:一方面认定困然,社区居委会层面基本上难以获取其他部门掌握的居民收入信息,造成对居民申请材料的认定工作难以核实;另一方面被认定对象实际收益多,随着国家对民生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由此相关的低保评定、医保享受、住房保障等优惠不断增多。从而造成虚报、超标现象屡禁不止。

2014年5月,区政府决议,按上级要求新型低收入核对业务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具体工作流程是社区、街道层面只负责对居民申报材料的受理录入,核对系统通过统一协调,实现申报数据与公安、工商、住建、公积金、税务、车管所等多个部门掌握的数据进行比对,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只负责对比对后的结果出具报告。从而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基本堵住了漏洞,有效保证了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低收入核对业务新旧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在低收入核对业务转型过程中,业务负责方由区民政部门升级为由区低收入核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区民政局、区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办、计算机中心)、区社保局、区国土房产局、区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区工商局、区国地税等部门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由于该业务的重点工作为建设“区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的实际业务决策机制如图2所示。

领导决策。该角色为领导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低收入核对业务方案拍板、工作启动以及信息管理工作的相关授权;

业务负责。该角色为领导小组的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方案的制订并供领导决策,同时向信息管理部门提供业务要素定义(低收入核对业务中,部门可共享哪些信息类,信息类定义、提供方式、提供周期等);

信息管理。该角色为信息管理部门(区信息化处会同计算机中心),主要负责信息收集建议(各部门信息资源分布、核对业务信息交换方案,系统建设费用评估等等)供领导决策,并为业务管理方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各部门信息共享交换标准、规范及支撑平台等);

从业务决策实际运作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领导决策缺支持。业务决策急需的局办信息资源分布、局办已建数据共享情况、相关建设费用参考等等缺乏积累,无法有效支持领导决策;

(2)业务负责少定义。业务负责方往往只关注宏观的流程职责,不重视对本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定义,缺乏接受统一信息管理的意识;

(3)信息管理轻基础。信息管理部门忙于信息化项目的各项具体工作,而对本职的信息化决策参谋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基础积累。

2.3 问题归纳

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基层政府的信息化水平获得了长足发展。不少有条件的地方,基本实现了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信息化管理部门配置专职专人,社保、税务、财务、卫生等核心业务由专业系统数字化运行,在数据方面有专门的数据中心支撑,政务业务的信息化也已广泛普及。但伴随着政务“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综上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两点:

(1)政务信息空间已具规模。政务信息空间是指政务管理的数据化映射总和。随着基层政府信息化水平的蓬勃发展,政务管理从线下人治演进到网上行权的趋势势不可挡。政务信息空间也已成规模成体系。

(2)信息基础设施急待发展。政务信息空间的基础设施是指为政务业务和决策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系统。虽然基层政府的政务信息空间已普及化、规模化,但基于其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并业已成为政务信息化提升的重点难点。

3 解决思路

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實现要素资源化、资源集约化、服务个性化、应用便捷化四个方面,建设思路如图3。

3.1 要素资源化

政务信息空间本质上是由软件信息系统组成,具体表现为无数具有运算、控制、存储能力的基本要素。资源化是对要素进行统一数字化定义的动态过程;资源化后的对象要素即为可开发、可利用、可传播、可价值转化的资源。

3.2 资源集约化

资源集约化就是通过集中统一生产、配置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的目的。随着政务信息空间的不断发展壮大,资源集约化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

3.3 服务个性化

服务个性化是根据用户的设定来实现向用户提供相关资源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服务个性化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基础设施可普及应用的前提。

3.4 应用便捷化

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能覆盖所有相关用户,用户获取基础设施服务的代价必须低廉,并能做到随启随用、随关随停。

4 建设案例

政务鹰眼是首个基于上述解决思路,聚焦于信息资源的政务信息空间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系统。其系统业务总图如图4。

政务信息空间范围内的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稱。政务鹰眼主要通过信息资源梳理、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搜索三阶段工作,完成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的建设。

4.1 信息资源梳理

信息资源梳理实现了要素资源化方面建设工作,即把政务信息空间包含的组织、业务、数据、系统等要素,通过统一数据化定义,转化为可利用、可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梳理业务示意图如图5,从业务开展方面包括调研走访、资源梳理两项工作;从组织保障方面包括分工实施、长效运营两项工作。

4.2 信息资源加工

信息资源加工实现了资源集约化方面建设工作,政务鹰眼通过对上述梳理工作把原来政务信息资源从散落、碎片化的状态,进行了集中采集、整理建模,并最终形成了统一政务信息资源模型。模型示意如图6所示。

在系统建设方面,政务鹰眼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统一视图功能。可从组织机构、职责业务、信息系统、共享需求、数据资产等多个维度进行切换、下钻查询。系统统一视图功能截图如图7。

4.3 信息资源搜索

信息资源搜索实现了服务个性化、应用便捷化两方面工作。

政务鹰眼通过开发目录导引加关键词搜索的复合查询功能,有效解决了目标用户全覆盖、个性化查询服务、使用便捷等关键性需求,是政务信息资源可作为政务信息空间公共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最关键因素。系统信息资源搜索功能截图如图8、图9。

5 发展趋势

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政务信息空间的发展历程也类似,随着空间规模不断体系化、规模化,空间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在从无到有,迅猛发展。

2018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一网),线下“只进一扇门”(一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这也意味着基层政府传统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将从技术主导、自建系统、项目为主模式逐步向服务导向、基于平台、长期运营的方向演进;政务信息空间的成长也将更加快速有序,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凸显其重要性。

政务信息空间的基础设施从总体上可分为系统、数据两类,系统类将重点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以及接入信息服务管控;数据类将面临更多挑战,未来将会在信息资源利用、数据安全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治理等多方面迎来广泛需求。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广电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