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莹
摘要 从泡桐品种选择、造林地选择、埋根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宣州地区泡桐的实用造林技术,以期为泡桐营林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泡桐;造林;抚育管理;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92.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162-01
泡桐(paulownia Sieb. et Zucc.)属玄参科泡桐属,为落叶大乔木,生长快、材质优良,是我国特产树种,也是宣州地区丘陵岗地常用造林绿化树种,常见于房前屋后、村口路旁、空隙地等。近年来,宣州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引进泡桐优良新品种,在丘陵岗地大面积营造泡桐林,累计造林逾1 333 h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泡桐已成为宣州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此,笔者对泡桐造林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1 品种选择
目前,宣州地区泡桐造林选用已通过良种审定和造林户认可的优良品种9501。该品种属于泡桐属种间F1代杂交种,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范围包括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的丘陵、岗地地区。其特点为树木主干通直,树冠卵形,冠幅中等,侧枝较粗;属连续接干类型,自然接干能力强;抗病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强,生长迅速,木材纤维形态较好,出材率高,轮伐期短,投资回报较快,适于营造大面积泡桐速生丰产林。
2 造林地选择
近5年来,宣州区营造泡桐林的山地多为海拔较低、坡度10°以下的丘陵岗地。泡桐为喜光、喜肥、忌干旱、怕水涝的树种,且树冠宽阔,叶大枝疏,主根系深,一般在70 cm以下。因此,造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条件好、土壤深厚、土质肥沃、地下水位在1.2 m以下的砂壤土或壤土,也可选择土壤湿润肥沃、土质为壤土至砂壤土的低山岗地、坡耕地。地下水位过高的低洼地和土质黏重地不适合泡桐造林,同时应避免在风口地块造林,防止新栽桐苗受风害。
3 埋根育苗
3.1 采集种根
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树液流动前,从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泡桐苗根上剪取,粗细均可,以2 cm的根系最宜。采集后要沙藏保湿,防止失水。
3.2 埋根
春季埋根应选择在3月土壤解冻后进行,也可选择在上一年的11—12月土壤封冻前进行。埋根时将挖出的种根先晾晒1~2 d,以蒸发多余的水分,防止埋根后发生腐烂。首先进行细致整地,疏松土壤,用1%~3%硫酸亚铁和5%辛硫磷进行土壤消毒和杀虫[1]。埋根多采用南北走向,按株行距挖穴,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于穴内,上端与地面相齐,根条直埋和斜埋皆可。然后填土踏实,使根与土壤緊密接触,再围成碗状土丘(培土5~10 cm),防冻保墒。应根据培育目的确定埋根密度,一般高5 m以上的大苗,株行距0.8 m×1.0 m;若高6 m以上大苗,则采用株行距1.0 m×1.0 m。水肥条件差时可加大密度,降低苗木培育规格。
4 整地造林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达到50 cm以上。挖大穴,穴规格为80 cm×80 cm×70 cm,并于穴内施基肥,常用腐熟的鸡屎粪15~20 kg置于底层,上铺15 cm厚表土,在其上栽苗。
根据本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为:泡桐人工纯林,一般株行距多采用4 m×4 m或4 m×5 m,栽植密度495~630株/hm2,树穴规格为70 cm×10 cm×60 cm,6年后进行1次抚育间伐,保留330株/hm2,直至成材主伐;泡桐可以与杉木、毛竹进行混交造林,在混交林中,泡桐造林株行距以 5 m×10 m为宜,即密度为195株/hm2左右。
5 抚育管理
泡桐抚育管理重点是栽植后1~3年。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可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离地面2 cm处锯掉,待其重新萌芽,该措施可以使泡桐干型通直。营林条件好的,可剪去枯枝和下层徒长枝,促使苗木茁壮成长。在造林后3年内进行抚育,加强松土除草,一般前2年于5月和9月各抚育1次,第3年抚育1次。同时,还要防止倒伏,修枝抹芽,促进主干高生长。
泡桐生长除了需要较好的立地条件之外,还要有充足的水肥供应,才能保证速生。因此,在夏季干旱时节,要及早浇水,及时补充养分;9月下旬不宜浇水,以促使桐苗木质化,提高抗寒能力。幼树一般采用穴施追肥,在速生期施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一般一年施2次,施肥量宜前少后多,前氮后钾。此外,在5—9月,于离树蔸60 cm以外(距离树冠)挖30 cm的圆形沟或坑,最好是在下雨前进行,然后施高氮复合肥0.5 kg/株,施后及时覆土并踏实。
6 病虫害防治
6.1 龟甲
泡桐龟甲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树洞等处越冬。翌年4月出蛰,取食新叶,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叶面啃食叶肉。5月下旬幼虫化蛹,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9月第2代成虫羽化,11月初找寻适宜场所越冬。
防治方法:在树冠外围,挖宽30 cm、深20 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呋喃丹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在幼虫发生期,可采用打孔注药,即在树干基部,用注射器注入50%甲胺磷乳油原液进行防治或用40%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防治。
6.2 炭疽病
泡桐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胶孢炭疽菌侵染导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组织体内越冬。翌年春季,通过风、雨传播,以分生孢子直接侵染幼嫩组织[2]。苗木密度过大、枝叶过多、通风透光不良、长势不好均利于病害发生[3-4]。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害枝,可避免该病发生;泡桐幼苗要远离泡桐大树以及染病植株,防止病株上的越冬炭疽病菌传播到幼树上危害;发病期对泡桐幼苗喷洒1∶2∶2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3次,防治效果最好。
7 参考文献
[1] 王克来.泡桐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10,27(4):523-524.
[2] 小叶,杨柳,秋菊,等.泡桐病虫害防治方法[N].河南科技报,2005-12-31.
[3] 王英英.泡桐繁殖及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增刊1):90-91.
[4] 汪新林.泡桐育苗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