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王金凤、柴义江编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4版)》(2017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累总结编著的,它充分分析了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思想动态,全书一共分为十二个项目,包括心理健康的基础教育、自我意识的认知发展、情绪管理、学习心理探索、人际关系优化、恋爱心理、性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挫折教育、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咨询等,全面而多方位地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需求实现同步性的补充和研究,突破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编撰逻辑,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更加显著。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就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来说,新媒体加速了思想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提升了信息交换和传播的效率,让大学生精神世界得以更加广阔地延伸。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积极影响:首先,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大量信息资源被集中在新媒体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打破坐井观天的生活学习模式,通过新媒体便可以更快地与社会接触,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其次,新媒体的虚拟性可以成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渠道,一方面是大學生可以匿名在新媒体网络社区中寻求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交流渠道来实现更为轻松自在的沟通;再次,新媒体技术实现了跨文化、跨领域和跨时空的深度交流和互动,也就是说,在大学生理论实践中,新媒体可以便捷地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活动场景,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不用局限在某一类型之中,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
就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来说,一方面是新媒体信息的庞杂和真假难辨,对大学生的认知判断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大学生因为自身经验比较浅薄,因此很容易受到极端思想和观点的误导;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让大学生迷失其中,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了线下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整理和总结,尽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做到取其长,补其短。
二、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第一,高校要加快新媒体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资源整合,并搭建资源更全面、更系统化和更准确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帮助大学生做好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筛选和资源共享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共享和咨询平台上,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找到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的渠道,并有效地对大学生信息的判断和筛选能力进行培养,避免大学生在新媒体网络的信息冲击下迷失自我。
第二,高校要转变教学思路,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实现教学课堂的开放化、多元化和现代化,提升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能只以教师的单向性理论教育为主体,而应该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纳入观察和引导的主体部分,及时地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网络观察中贯穿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真正得到心理指导。
第三,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善于利用新媒体渠道和平台的便利,增加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在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心理健康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媒体连接了学校与社会,大学生可以多走出校园,多迈向社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开放性实践活动,真正地去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自主性学习能力。
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关注大学生网络媒介中的思想动态发展,并在新媒体技术、渠道和平台的帮助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此,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中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互动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角度来共同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更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服务。
(董玲娟/硕士,延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