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告文学的网红之路

2018-02-18 14:41柯杨
新闻爱好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芳映山红报告文学

柯杨

2018年9月27日的《河南日报》,以3个版的规模、1.8万字的篇幅,刊发了一篇报告文学《岭上开遍呦,映山红》。这篇报道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朴实温暖的文字,为以身挡车勇救学生牺牲的英雄教师李芳唱响了一曲赞歌,挖掘了李芳以及更多山乡教师敬业、坚守、奉献、闪光、出彩的精神内核,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好老师?需要什么样的优秀共产党员”等命题。

这篇报道经全媒体传播后,在省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中宣部《新闻阅评》刊发专期,予以高度评价。报告文学被制作成微视频、音乐剧等产品形态全网推送,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各大网站、知名公众号转发转载。相关产品成为刷屏热点、网络爆款,截至9月28日,网络信息已近2万条,全国媒体转发千余条,覆盖用户3亿多人。网友纷纷点评道“读得流泪了”“被李芳这样的好老师感动了”。

浅阅读盛行的时代,一篇万字篇幅的报告文学走红成为“流量担当”,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耐心读完并动手转发,激情点评。回顾采写过程,创作团队认为,这篇报告文学的出炉回答了这些问题:典型报道的力量从哪里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通过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一、要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创意策划

2018年6月11日,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的语文教师李芳,在护送学生放学的路上,面对一辆刹车失灵急速冲来的车辆,奋力推开面前的学生,自己却被车撞倒,以身殉职。5天后,在她的追悼会上,数不清的网友点烛献花祭奠,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五千人自发为她送行。

众多媒体把目光投向了这位舍己救人的好老师。李芳老师殉职后的3个多月里,随着她被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2018年最美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相关报道铺天盖地,在网上网下激发了强大的正能量。

一位普普通通的山乡教师、小镇女性,缘何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发现,生死一瞬间,李芳老师的本能动作不是保护自己,而是守护学生,这种本能是为师为母的爱心凝结成的,是共产党员的格局情怀支撑着的,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的凡人英雄、一个立得住的时代典型。在她身上,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气质,与新时代对每一位基层教师、每一名奋斗者、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采写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创新体裁、创新表达,发掘她的这种精神气质,并用它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这是媒体的职责使命所在。

编委会连续三次召开策划会,最终确定深入采写一篇报告文学,不仅报道李芳救人的英勇事迹,更深入挖掘她坚守山乡学校的奉献人生;不仅报道李芳本人,更广泛关注像她一样包容宽厚、踏实进取的好老师、出彩河南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群体,用新闻宣传这一“重型武器”,收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同时刊发评论员文章、组织诗歌专刊,并通过全媒体采集与生产的方式,扩大传播覆盖面。

二、要有“不怕磨破脚底板”的采访劲头

无数典型报道的成功范例告诉我们,一篇人物典型报道,最大的技巧就是以情动人;要想感动读者,先得感动自己。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把这次报道作为深入践行“走转改”的一次重大机遇。总编辑董林带领文字、摄影、视频记者组成的全媒体创作团队赶赴信阳,开展了深入细致的采访。

5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们这个创作团队走遍了李芳老师工作生活过的角角落落,每天奔波百余公里,先后和50多位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查阅了100多位群众提供的文字材料,多方采集素材,挖掘独家信息,下了一番苦功夫——

比如,李芳老师29年扎根革命老区,背后有着让人动容的故事:这29年里,按照区教体局出台的教师流动规定,她可以毫不费力地调到城市学校去,“机会不下十次”;这29年里,这个和丈夫、女儿三地分居的女子,其实家庭非常幸福,是丈夫宠爱的“小妹妹”。把这些背景呈现出来,她对基础教育、对山里娃发自内心的爱就显得更为真实,更加纯粹了。

一次采访中,一位受访群众提到,李芳老师教过的一名学生想来参加追悼会,但因为没有买到从深圳赶回信阳的火车票,拿着报纸在高铁站痛哭流涕。我们立即求证,补充采访,把这个故事写进了文章中。可以说,文中多个感人的故事、多处温情的细节,都是创作团队一点点问出来的、聊出来的。

进一步深挖下去,我们了解到,“用一生为扎根基层作注”“一身土味儿的灵魂工程师”绝不仅李芳一人,她的老师是这么做的,她的同事是这么做的,她的同行也是这么做的。采访期间有一天早上,在饭桌上和信阳市宣传系统一位工作人员闲谈时,他提到了李芳在信阳师范学校就读时的政治课老师袁守格,这个对李芳影响很深的人。袁老师当年毕业于名牌大学,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放弃了在郑州安家的机会,来到信阳师范学校当了一名普通老师,直至退休。得知这一消息我们很是欣喜,马上联系拜访袁老师,请他回忆当年和李芳相处的时光,这才有了文中“香樟旁、星空下”的师生对话,也就找到了李芳扎根基层的精神渊源——老师的天职,就是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这种精神是一以贯之、传承下来的。

我们试图将李芳还原成“人”,一个普通平凡的身边人,让读者感受她的快乐与烦恼,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感。在文章的8个章节里,分量较重的一个章节就是讲李芳与丈夫、女儿、亲戚、同学之间的小故事。“周末爱睡懒觉”“喜欢撒娇”“听到其他老师调走也会失落”“怕耽误工作、落疤不愿去做手术”……点点滴滴,就像几颗恰到好处的“雀斑”,让一张面庞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有了这些细节的映衬,英雄形象虽然不“高大全”,但因为可亲可敬顯得更“高大”了。我们认为,这既是生活真实性要求的,也是作品升华主题决定的。用一位读者的话说:读了这部作品,一个活生生的乡村教师、小镇女子就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因为她的奋力一挡尊敬她,因为她的善良温柔喜欢她、想要亲近她。

三、要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品自觉

要想写出精品力作,就要匠心落笔,悉心构造,精心打磨。创作团队在5天的创作时间里,一遍遍读、一段段调、一句句改、一字字抠,把文章念给同事听、家人听,直到他们被打动甚至热泪盈眶才罢休。截至见报,文章已经改到第12稿。

正如一提到解放军,就想到“最可爱的人”,一提到焦裕禄,就想到“县委书记的榜样”一样,对报道对象的形象进行精当的提炼,把具象升华为意象,并用此统领全文,能有效总结其精神实质,强化读者的印象,报告文学的一大魅力也就在于此。

此前关于李芳老师的报道铺天盖地,“桃李芬芳”“繁星点点”,从李芳老师的名字、职业、微信昵称化来的标题早已深入人心。如何自成一家并脱颖而出?如何恰当概括李芳精神并深化文章主题?创作团队把目光投放到李芳老师出生成长扎根的地方——红色土地大别山和它的“形象代言”映山红上,投放到影响了几代人、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电影插曲《映山红》上。

李芳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别山、四望山以及她的家乡信阳,是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红色根据地所在地。事实上,李芳性格品质的养成与红色老区的滋养不无关系。以“映山红”为意象概括李芳精神完全成立,文章一下子有了“魂”!

文中多处强化“映山红”意象,使之如串珠红线一样贯穿始终:“映山红的气息,总能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总能勾起人们对英雄故事的回忆。”“朴实、真挚、隽永之爱,带着映山红独有的花语,那枚叫李芳的花朵,静静地,静静地,回到了她深深眷恋的红色土地。”“一枝红杜鹃,点燃了满山映山红,熠熠夺目,如火如荼!”

为了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创作团队精选故事,集中笔墨,直抵人心。比如,文章运用了大段文字和细节,描写李芳老师用实际行动关爱家庭贫困的学生何宏,为他买来棉衣,并趁没人时为他穿上,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在讲这个故事时,文章不惜笔墨,交代何宏贫困的家庭背景和内向的性格特征,为后面的情节留下铺垫。直至李芳老师追悼会那天,在同学们的哭喊中,“妈妈”两个字从何宏嗓子眼爆发出来的那一刻,情感也升至最高点,一下子沸腾了!哀思与感动交织在一起,击中了读者柔软的心田。

比起一般的典型报道,报告文学腾挪跌宕的空间更大,更强调用故事、用细节、用文字打动人,简言之就是要有“催泪点”。不得不承认,采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流泪了。当目击者說,李芳老师倒下的时候双腿僵硬,送她去医院的时候车门半天关不上;当她的丈夫、女儿红肿着眼说,没有了她这个家就告别了笑声;当看到回放的视频中,她的学生跪在灵前久久不愿起身时……但我们始终认为,对惨烈的一幕要克制表现,要在悲伤中蕴含向上与憧憬。

通读《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可以发现,从痛别英雄时的扼腕落泪,到回忆李芳工作生活的琐碎温馨,再到展望山乡学校美好明天的振奋昂扬,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变化有起伏,哀而不伤。

在描写李芳老师遇难那一刻的时候,我们更多运用了写意手法,“柔弱的身躯化成了一座青山,镇住了猛兽”“‘当啷,腕间戴了20年的和田碧玉镯,跌落的那一刻发出一声脆响,摔成几节”“除了右眼窝一滴晶莹的泪,她面容平静,好像睡着了一样”,整体文风是唯美的、克制的,符合映山红“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气质,并没有加入很多写实煽情的表述。而在文章结尾,李芳任教过的黄龙寺小学形势越来越好,一大批“90后”教师来到大山,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学英语;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里,竖起了一座“桃李芳华园”,即将毕业的“准老师”向园内李芳的雕塑敬礼;董家河镇政府对面,将建起一座设施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越来越多的关爱正洒向农村教师和山里娃们……这些场景都使读者充满了希望。

全文的感情色彩从版面效果上也可见一斑。作品标题使用了黑色大标宋字体,压题图则选择了茶山美景,并点缀粉红色的映山红花瓣,4个版面风格一致,既庄严肃穆又清新唯美,符合哀而不伤的整体基调。

四、要有“从个体到时代”的开掘意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典范。深挖英雄的思想轨迹和成长历程,必然能找到时代精神留下的印记,必然与时代前行需要的气质相契合。

在采写这篇报告文学时,创作团队不仅将关注点放到李芳老师个人身上,更努力通过个人与时代的映照、呼应,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把河南人包容宽厚、大气淳朴的内在品格,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实干精神,敢闯新路、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把学在前、干在前、奉献在前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与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结合起来,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为深化。

全篇共分8个章节——“引子”“生死两秒钟”“点点烛光,我们一起为你送行”“我的名字是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城里不缺好老师,这里缺”“大别山的女儿,对党的感情很纯很深”“想念她不仅是因为她不在了,更是因为她很美很善很暖”,通过对这位山乡小学教师感人事迹的深入采写,还原了她从小接受红色教育、践行“四有”好教师标准的成长历程,解读了李芳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密码”及其时代价值。

一个在山窝窝里的小学教书的女教师,如果不是那个瞬间她推开学生以身挡车的举动,她就和我们身边无数陌生的平凡人一样,悄无声息地隐没在人潮里。然而,她的形象为什么这么高大?她的举动为什么能感动影响无数人?答案就在文中的两句话里:“除了父母爹娘,还有几个人能不要自己的命,去救别人的命?!”“生死一瞬间,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你的本能却是守护学生。这种本能,是为师为母的爱心凝结成的,是共产党员的格局情怀支撑着的。”

文中写道,李芳带病参加在河师大举行的业务培训,成功组织结业联欢会,培训老师对她印象深刻;她总把荣誉让出去,近8年来没有接受过任何荣誉和表彰,殉职前仍然是一名中小学一级教师;她干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主动帮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尽快适应环境、提高能力,给年轻人“当老师”等,在绿之风希望小学,5年就带出了20多名“教师学生”。“新时代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的理解就是坚定跟党走,干好党和人民交代的工作。”“我再干几年就退休了,年轻人更需要荣誉和职称去激励”。透过这些讲述和描写,李芳老师的精神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还写道,那个年代,像李芳那样申请六七次才入党很是寻常。红色的基因再加上文化的熏陶,她对党的感情有着特殊的纯与深。在信阳师范学校读书时,她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上面写着:“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娟秀的字体清晰可见。1998年3月,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参加支部举行的党员集体活动,带头缴纳党费。她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日常教学中。课堂上每每念到党、祖国、人民这些词语时,她都满怀深情、反复吟诵。她致力于让“四个自信”进课堂,特别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她也会随着课文,给学生额外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带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她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英雄的力量从哪里来?从感人的事迹、伟大的精神中来,也从精心的采写、优秀的作品中来。感人的描写、温情的故事、深刻的主题,都是这篇报告文学走红的原因。而在文章丰富的素材、多样的视角背后,体现了创作团队奔赴基层一线深入采访的“脚力”,从大量一手资料中进行判断取舍的“眼力”,结合时代背景确定报道主题的“脑力”以及写出富有感染力、凝聚力、引领力好作品的“笔力”。做到了这“四力”,我们就能感动影响激励更多的读者,就能写出更多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好作品、好报道。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李芳映山红报告文学
映山红又红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没想到才几天,你就成了别人的人
这里年年映山红
李芳作品
喇叭花打电话
文登开遍“映山红”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李芳教授简介
映山红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