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铁丝绒做“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

2018-02-18 00:54李德前魏海张羿
化学教学 2018年11期

李德前 魏海 张羿

摘要: 对铁丝绒与CuSO4溶液反应做了实验探究。实验发现: 将比表面积很大的铁丝绒缠绕在弯曲的粗钢丝(或粗铜丝)上然后插入CuSO4溶液中,可显著提高反应的速率,在反应开始后的短时间内就能观察到溶液中有“铜树”形成,而且反应后的溶液也呈现明显的浅绿色。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准确获取“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丰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关键词: 比表面积; 铁丝绒;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铜树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1-0078-03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在现行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都安排了金属铁与铜盐溶液(主要使用CuSO4、 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铁的化学性质,了解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教科书上设计的铁与铜盐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选用的是普通铁钉(或与铁钉粗细差不多的普通铁丝),通常能观察到铁钉(或铁丝)表面淡淡地覆盖了一层红色固体,固体产物很难形成理想的“铜树”形状;生成的亚铁盐(FeSO4或FeCl2)由于量少且易被氧化,致使实验过程中很难观察到反应后的溶液呈现“浅绿色”,造成学生对亚铁盐溶液的颜色缺乏感性认识。可见,原实验方案不仅给实验教学带来困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该实验的一些误解。

基于“逆向思维”[1]的视角,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优化: 将反应物铁丝“由粗变细”,通过改用超细铁丝(如铁丝绒、钢丝棉等)设计“Fe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2]。下面详细介绍新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

1 改进方案Ⅰ

1.1 实验用品

铁丝绒(网购),4%的CuSO4溶液;20mm×200mm的试管(含配套的橡皮塞),直径约0.5cm、长约25cm的粗钢丝(或粗铜丝),锉刀,剪刀等

1.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图1。

1.3 实验步骤

(1) 找一根粗细约0.5cm、长约25cm的粗钢丝(或粗铜丝),将其弯曲成不规则的螺旋状,并用锉刀将粗钢丝表面打毛,使其表面凹凸不平(以防下一步缠绕的铁丝绒滑落下来)。

(2) 剪取大小合适的一块铁丝绒,将其整理为宽约3cm、长约25cm的长条状,然后将铁丝绒按顺时针方向缠绕在弯曲的粗钢丝上,注意使缠绕上去的铁丝绒松紧适度、外形不规则(可以是树状或树根状)、长度不超过13cm、粗细不超过2cm(见图1)。

(3) 向20mm×200mm的试管中缓慢注入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硫酸铜溶液,溶液的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4/5。

(4) 左手拿试管,右手拿粗钢丝的最上端,将铁丝绒缓缓插入CuSO4溶液中,铁丝绒表面立即就会附着一层红色固体(说明铁置换出了CuSO4溶液中的铜)。接下来,缓慢地上下移动粗钢丝5~7次,使铁与CuSO4溶液充分反应,其间铁丝绒表面附着的红色固体会越来越厚,溶液的蓝色越来越浅(说明CuSO4不断减少),手摸试管外壁还能感觉到明显发热(说明反应放热)。

(5) 粗钢丝停止上下运动后再静置2~3分钟,然后将粗钢丝从试管中取出,立即将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尽量阻止FeSO4被氧化)。

(6) 引导学生观察粗钢丝上的铁丝绒,其外形既像“铜树”,又像金色的“根雕”。观察试管里的溶液颜色,已由原先的蓝色变为明显的浅绿色(说明铁置换出铜的同时生成了FeSO4)。

(7)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用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 改进方案Ⅱ

2.1 实验用品

铁丝绒(网购),6%的硫酸铜溶液;18mm×180mm的U形管(含配套的橡皮塞),直径约0.5cm、长约16cm的粗钢丝(或粗铜丝),锉刀,剪刀等

2.2 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图2(夹持装置略)。

2.3 实验步骤

(1) 取一根直径约0.5cm、长约16cm的粗钢丝(或粗铜丝),将粗钢丝绕成不规则的螺旋状,并用锉刀将粗钢丝表面处理得有些凹凸不平,然后把粗钢丝的顶端牢牢插入橡皮塞中。

(2) 剪一块大小合适的铁丝绒,将铁丝绒整理为宽约2cm、长约25cm的长条状,然后将长条状铁丝绒按顺时针方向缠绕在弯曲的粗钢丝上,注意使缠绕上去的铁丝绒松紧适度、外形不规则(可以是树状或树根状)、长度不超过13cm、粗细不超过1.8cm(见图2)。

(3) 向18mm×180mm的U形管中缓慢注入溶质质量分數为6%的CuSO4溶液,注意使液面距管口有2~3cm的距离。

(4) 左手拿在U形管左管的中部,右手持橡皮塞,将铁丝绒缓缓插入右管的CuSO4溶液中,铁丝绒表面立即覆盖上一层红色固体(说明铁置换出了铜),同时将橡皮塞紧紧塞到右管的管口上,然后将U形管固定并静置。

(5) 1~2分钟后可以发现,铁丝绒表面的红色固体不断加厚,铁丝绒周围的溶液颜色明显变浅(说明CuSO4不断减少),手摸U形管右管的外壁感觉发热(说明反应放热)。

(6) 3~5分钟后观察,U形管里溶液的蓝色按照“右管→U形管底部→左管”的方向逐渐变浅,即离铁丝绒越近的溶液其蓝色越浅,并呈现浅绿色(说明铁置换出铜的同时还生成FeSO4),离铁丝绒越远的溶液其蓝色越深(说明反应过程中溶液里的Cu2+在不断地向铁丝绒附近运动);并且U形管两边出现液面差——右管里的液面略低于左管里的液面(进一步说明反应放热)。

(7) 1~2小时后观察,U形管左、右管里的液面差已经消失(说明反应放出的热量已完全散失到空气中),U形管左、右管里的溶液颜色的差别也越来越小(说明反应逐步趋于平衡状态)。

(8) 大约6~7小时后反应终止(反应结束的时间与气温、溶液浓度、铁丝的粗细和质量等都有关系),最终的实验现象是: 铁丝绒表面覆盖一层浓密的红色物质,其造型像是“铜树”,又像是“黄金根雕”,U形管底部有少量脱落下来的红色物质;左管的液面处有少许液体呈黄绿色[说明接触到空气的FeSO4被氧化为Fe2(SO4)3],U形管内其余溶液均为浅绿色。

(9) 实验结束,整理实验用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 结束语

在上述两个改进实验中,铁丝绒一定要取过量,保证CuSO4溶液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呈现浅绿色,又使生成的超细铜粉能够附着在细铁丝表面而不脱落。Cu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以4%~6%为宜,若浓度过大反应过程中可能会产

生氢气,若浓度过小则铁丝表面附着的铜粉可能会呈现黑色[3]。另外,观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时,可以用白纸或白色的墙壁做背景衬托。

总之,本改进实验利用铁丝绒的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增进了Fe与CuSO4溶液的接触,使反应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预设的标准实验现象,这一事实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由于铁丝绒柔软且有韧性,因此很容易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如树形、根雕形、矿石形等),从而使固体产物的形状别致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本改进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用品大多是常规的药品和仪器,铁丝绒虽不常见,但网购方便且价格低廉(每百克不足3元)。它既可作为演示实验,也能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或用于课外探究活动,从而为化学实验教学积累优质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德前.例谈初中化学实验创新的思维方法[J].化学教学, 2013,(3): 65~68.

[2]周良,魏海,王会,李德前.以超细钢丝棉替代铁改进两个化学实验[J].化学教学, 2018,(6): 76~79.

[3]姜跟华.对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与学, 2013,(3):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