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化防治措施研讨

2018-02-18 15:32:37何维娜
现代农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氰烯菌酯病指穗数

何维娜

(河南省西华县种子管理站,河南 西华 466600)

西华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普遍暴发造成了小麦品质和产量极大下降,为改善小麦赤霉病的用药结构和水平,我们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

处理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2+25%咪鲜胺乳油 300 mL·hm-2。

处理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350 g·hm-2。

处理3:25%氰烯菌酯乳油 1500 g·hm-2。

处理4: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hm-2。

处理5: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 1500 g·hm-2。

处理6: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 1500g·hm-2。

处理7:清水对照(CK)。

选择连片种植长势一致的麦田共计50亩,每小区面积50 m2,随机排列,重复3次。各处理加水675 kg·hm-2喷雾,选用常规电动喷雾器施药。处理5和6为相同药剂,处理6在4月19日施药1次,其余处理在4月19日和4月25日共计施药2次,时期分别为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

2 调查项目及方法

药效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定点调查,每小区每点调查0.5 m2,药后调查总穗数、发病穗数,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0级,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计算病株率、病指,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3 实验结果

在试验过程中,未见药剂对小麦植株产生药害,也未见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各处理末次药后25 d调查,氰烯·己唑醇施药2次的处理防效最好,穗防效为82.8%,病指防效达到了87.5%,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多菌灵+咪鲜胺施药2次的处理防效较好,穗防效为69.5%,病指防效达到了75.5%;氰烯菌酯施药2次和甲基硫菌灵施药2次处理总体上表现相当,穗防效分别为51.6%和50.7%,病指防效分别为61.7%和59.5%,两者无显著差异;戊唑·福美双施药2次处理的表现较为一般,穗防效为45.6%,与氰烯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处理相比效果略差,病指防效为52.7%;表现最差的为氰烯·己唑醇施药1次的处理,穗防效只有35.9%,病指防效仅为44.2%。

4 试验结论

本次试验的药剂除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1500 g·hm-2设置了施药1次的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为施药2次。5个施药2次的处理中,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最好的药剂为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1 500 g·hm-2,但如果仅在齐穗期施药1次则防治效果不理想,与施药2次的处理有较大差距。常规药剂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2+25%咪鲜胺乳油300 ml·hm-2的防效较好,仍可作为小麦赤霉病推荐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hm-2的防效一般,病原菌对此已产生抗药性。25%氰烯菌酯乳油1500 g·hm-2和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350 g·hm-2的防效不理想。本次试验田块赤霉病发生较早,破口期田间已普遍发生,在气候条件适宜于赤霉病发生的年份,需酌情提早至破口期进行第1次防治,在扬花期再进行补治。

猜你喜欢
氰烯菌酯病指穗数
播期和密度对扬麦25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杀菌剂氰烯菌酯的特性、研究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
2021年稻瘟病防控药剂有效性监测试验报告
小麦灌浆后期用药对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效果的研究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乡村科技(2019年25期)2019-02-21 07:40:48
玉米锈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比较试验
农业与技术(2017年5期)2017-04-11 13: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