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现实审视及路径研究

2018-02-18 08:45
现代盐化工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心理

石 丽

多年来,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2015年,中央召开“史上最高规格”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之一,提出要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国高校已普遍建立起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支撑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如何深入贯彻和结合这些重要指导思想,帮助高校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情操,成为高校发展资助育人工作、完善资助体系的中心任务。

1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大学生特点的千变万化,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呈现出多层次化、形式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但是,高校资助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限制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1.1 贫困生资助资源统筹不到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新出台的资助政策,近80%接受调查的人认为,资助工作没有把教育公平工作做到位,人为因素干预过多,随意性强,资助政策执行监督缺位,法律依据欠缺,难以保证资助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缺乏监督,具体监督要求都体现在文件中,没有把资助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虽然政府不断增强高校的贫困资助力度,提高贫困资助额度,增加贫困生认定的数量,但高校的资助工作仍存在一定的盲区,对大学生的教育资助不均衡,大学生资助项目也缺乏稳定性,国家奖助学金在高校还远远没有达到优化的比例。贫困生资助资源统筹比例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对经济贫困学生群体的资助力度不够。助学贷款以及各类奖助学金数额有限,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要求,奖学金主要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名额相比于大量的贫困生数量还是很少的,对于成绩较差的贫困生来说,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一些学费比较昂贵的高等学校,根本无法支付。由于高校对资助项目缺少统筹管理,缺乏整合,常常出现一个贫困生会同时获得几项资助,而其他的贫困生却很少获得资助的现象,这就意味着资助面变小。

1.2 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是来自于农村,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所需的费用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完成学业所需要的费用。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主要通过学生在所在地的民政局开具家庭贫困证明,班级小组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状态对贫困学生进行评议,最后学院再审批的流程进行。学校调查摸底的方式大都通过电话和家长联系、和学生生源地村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员沟通、同学的反馈、饭卡使用情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很多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具体过程中,由于贫困生人数众多,手续多,学校单凭民政局的证明来确定学生是否贫困以及通过学生自己写的家庭情况说明来界定贫困程度的做法有失公平。同时,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高校相关资助负责人和辅导员的权力相对过大且缺少监督,不可避免地出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随意性,甚至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不公正、公平的行为。

1.3 贫困生心理素质较弱

大学是学生智商、情商、人格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高校学生处于身心成熟的转折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从各高校负责资助的老师以及资助辅导员总结的经验中发现,贫困生们大都心理素质较弱,心理比较敏感。

首先,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碍于自尊心不愿主动申请贫困资助,甚至认为贫困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其次,不少学生有自卑心理,担心在班级民主评议的时候同学们笑话他们,不愿公开自己的经济情况,宁可没有钱交学费。再次,部分学生抱无所谓的心态,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没有明确的认知,一味被动接受,抱着学校给机会就申请,没有也无所谓的态度。这些问题的凸显,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警示作用,高校资助工作必须从单一助学向助学助心转变。在落实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探索一条既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又能鼓舞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高校资助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贫困资助工作扶贫与育人的双重功能。

1.4 贫困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缺失

随着高校资助的普及,各种奖助学金已经能普及到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在学生受助期间,缺少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监督。大学生把资助工作单纯看做申请资金的途径,没有把资助的感恩教育传播给学生,这种做法偏离了高校资助的初衷,让一部分滋生了不良欲望,抱着“既有之,则申之”的心态。一部分贫困生进入大学,虽然接受学校的资助,但是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心里会有落差,会错怪父母不给他们提供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他们年龄小,价值观形成还不稳定,缺少正确的引导,他们甚至会觉得接受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极易消磨受助学生对学校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和回馈之心。高校对贫困生的感恩回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强不息教育都有所缺失,需要高校及时发现贫困生的各种问题,并做好心理疏导和学生的教育。

2 创新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建设的要求也逐渐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需要根据高校的发展要求不断变化,根据资助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资助对策,有效解决贫困资助问题。

2.1 加大贫困生资助资源统筹,推进资助的结构性改革

政府在贫困生资助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协同高校把资助工作落实到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政府推进资助结构性调整,合理安排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的资助投入。高校应统筹管理全校学生资助工作,形成学校相关部门、辅导员、贫困生的联动机制,合理安排各方资源,统筹管理,做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有依据,有保障,合理合法,做高校贫困生成长发展的贴心人。最后,高校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并升级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和在线资助门户系统,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通过QQ、微薄、微信等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严格规范信息管理,精准识别、个性设计,提高资助工作的管理效率。

2.2 利用大数据,完善贫困生认定标准

21世纪给人类带来大数据和云计算,国务院印发相关文件鼓励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的不精确需要高校将贫困生信息以大数据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贫困等级、资助项目网上申请程序、资金管理、信息反馈等实行动态管理。学校要在生源地认定的基础上通过电话咨询、民主评定、同学评价、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贫困生进行随机调查,核实其家庭经济状况,把一些外在影响因素降到最低。有部分高校利用大数据给贫困生饭卡充钱,高校对学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7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8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不同于其他捐助方式,这部分高校根据大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数据得出结果后,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这是直接解决学生吃饭问题的一种资助方式,也是大数据时代开启后运用大数据创新贫困生资助方式的一个成功典范。

2.3 重视贫困生人格心理建设,加快“心理脱贫”

针对高校贫困生凸显的不良心理状态,重视贫困生的人格心理建设势在必行。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部分学生有过度自卑甚至抑郁的倾向。因此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应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品格。首先,面对贫困生,要适时提供健康的心理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多种咨询方式,比如电话沟通、网络交流、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等,辅导员在和贫困生交流时,要注意贫困学生的情绪,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优秀贫困生的成功案例激励他们学会自立自强,学会感恩。最后,高校通过组织各项专门的活动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各学院可以通过班级班会、各种社团活动、贫困生心理教育座谈会、贫困生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贫困学生缓解内心的压力,引导学生走出自卑的阴霾,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烦躁、自卑、嫉妒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脱贫”。

2.4 重视贫困生资助教育功能,提供“能力资助”

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努力培养具有责任感、感恩与诚信意识的大学生。高校通过通识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瞭望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开阔眼界,充实自己。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高校重视贫困生资助教育,比如贫困生动手能力训练课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重点在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在全国各高校鼓励“双创”的形势下,贫困生与开发思维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高校贫困生资助要和就业、创业相结合,努力培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自立自强的大学生。高校在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大一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引导贫困生制定职业规划,把各种人才需求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自身条件、优势,正确择业,增强学生的就业方向感,引导贫困生树立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意识。另一方面,根据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成立互助小组,以贫困生团队形式共同开展活动,共同成长,能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等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自强自立的信心,以及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J].高教纵横,2016(8):20.

[2]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6(2):30.

[3] 赵贵臣.大学生资助结构优化策略构建[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5(11):19.

[4] 董 欣.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6(7):50.

[5] 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3):20.

[6] 郑玉莲,徐建龙.高校内涵式学生资助发展模式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8):27.

[7] 毛圣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审视与创新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6(9):40.

[8] 汪锦璟,李 翠,赵士诚,等.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昌大学理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高校论坛,2015(7):36.

[9] 曲绍卫,刘 晶.当前我国高校助困与育人契合的实效性分析—基于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资助问卷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55.

[10] 张 琦,冯丹萌.十三五期间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5(2):30.

[11] 黄 朋,陈 琳.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4(8):4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