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县花尔楼出土青铜器的解读

2018-02-17 11:16李海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1期
关键词:青铜器

李海艳

摘 要:1979年辽宁省义县花尔楼出土了5件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这组青铜器造型古朴、庄重,是锦州地区青铜窖藏的代表,对于研究商周时期东北地区的青铜文化和疆域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铜器;青铜文化;北方草原文化; 孤竹国

1 青铜窖藏

1979年4月在锦州市义县北边的稍户营子公社花尔楼大队靠近医巫闾山的西麓坡地上出土了一批共5件青铜容器。这些器物被发现时无其他物同出,属窖藏。5件器物包括青铜鼎1件、青铜甗2件、青铜簋1件、青铜铃俎1件,形制如下:

青铜鼎:通高32.8厘米,两直耳稍外撇,三柱足,足高11厘米,颈部饰有饕餮纹(图1)。

青铜甗:均为鬲、甑合铸体,大小不一。大甗方唇、敞口,通高52.7厘米,索状双直耳稍向内倾,腹壁较直,腰紧束,内无箅,仅有置箅台一圈,分裆柱足,颈部饰有3周凸弦纹,足部饰兽面纹(图2);小甗通高44.8厘米,与大甗形制大体相同,耳无索状,颈部饰一周饕餮纹,分档柱足较矮(图3)。

青铜簋:通高14厘米,侈口,敛颈,腹微鼓,高圈足,口沿外饰有蝉纹,颈部与圈足均饰夔纹,腹部饰有3组饕餮纹,通体等距离饰6道扉棱(图4)。

青铜铃俎:长33.5厘米,宽17.8厘米,高14.2厘米。上面作长方盘形,下为相对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呈壼门状,饰有精致的饕餮纹和乳钉纹,衬以云雷纹地。板足空当两端各悬扁圆形小铜铃1个,铃上均有对称扉子,一铃為素面,一铃饰有单层纹饰,其制作精巧,器形独特,比较罕见(图5,图6)。

这批青铜器从形制和纹饰上看,铸造年代应当在商末周初,其中簋可能制作于商中期,甗应属西周初期。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髓,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考古上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时代,及文献所记载的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与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伴。青铜器在长达15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高峰、转折停滞、再高峰、衰退的过程。商周时期便是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非常兴盛时期。青铜器是指用红铜、锡、铅等合金铸造的器物。青铜器有三个显著的优点:一是熔点低,300摄氏度左右就能熔化和铸造,省时省力;二是硬度高于纯铜;三是加铅的铜液减少气泡,使其在模范里流淌顺畅,更利于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精美细密的纹饰。商周时期无论是铜或锡,其矿藏在中原地区都是很匮乏的,青铜被世人认为是稀有贵重的东西,被称为“吉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够拥有和随便使用,只有国家统治阶层才有资格拥有和使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在庙堂中不可缺少。青铜器是古代帝王权力、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彰显了古代帝王身份的尊贵,被称为国家政权、等级制度的物化形式。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史书上说的“周王制礼作乐”,就是指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礼乐制度其实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秩序,巩固王室政权的等级制度。这时,只有贵族有权使用的青铜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普通的青铜生活用具演变为礼乐制度服务的器物,包括鼎、彝、钟、簋、尊、爵、卣、豆等。这些礼器被统治阶级在繁文缛节的仪式中使用,陈于庙堂,或用来祭天、祭祖、盥洗、宴飨宾朋、赏赐功臣、记功颂德,或用来死后随葬等。

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自周初开始转变为重食体制,盛行以鼎、簋、鬲、甗的食器组合。花尔楼出土的5件青铜器实物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鼎、簋、甗、俎在用途上属饪食器,但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强化,它们同时也具有礼器的属性。鼎和簋是炊具,鼎用来烹煮,簋用来盛食物,相当于现在的大碗,后来鼎演变成为权力和等级的象征,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周礼》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和簋奇偶数相配表示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使用者必须根据身份等级恪守法度,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亦是如此。甗是蒸饭器,由鬲和甑组成,相当于现在的蒸锅。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为数已较多,特别是西周末、春秋初,甗是绝大多数殉葬礼器的必有之物。俎是专门盛载家畜的礼器,而且只许盛放“三牲六畜”,其他鸟兽之肉不允许摆放,祭祀仪式中与鼎、豆并用。《周礼·膳夫》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礼记·燕义》说:“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俎的形状为长方形案面,中部微凹。这种形状设计一是为了盛放祭祀牲体时不滑落,二是防止牲体的血溢出来。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用俎的地方非常多,但因年代久远,出土和传世的青铜俎都极其稀少,或许是当时的俎多为木制不易保存。而义县花儿楼出土的这件青铜铃俎,独具匠心,属国内罕有。

2 北方青铜文化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辽西锦州地区整个青铜时代的历史基本以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年代跨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种类、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几乎与中原地区同时步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制品已用于炊具、容器、生产工具、兵器、马具、装饰品等方面。这几种文化受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影响,又与之互相交融,有些青铜制品不仅兼有本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共同特点,而且在造型创意以及纹饰等方面或更胜中原一筹,创造出独特的辽西锦州地区的青铜文明[1]。

这5件青铜器以典型的中原式青铜器为主,但也融合了一些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其中铃俎器形和花纹都是典型的中原式风格,饕餮纹及雷纹在我国中原出土的同时期青铜器上非常多见,但板足裆内悬双铃且铃体甚大,这是比较少见的。悬铃铜器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到目前为止出土的悬铃铜器中,商代晚期的共有8件,主要出土于陕西中北部;西周早期共13件,主要出土于辽宁、江苏、安徽、陕西和湖北地区;西周晚期共6件,主要出土于山西和湖北地区。器形有觚,簋,尊,豆,盘,簠,提梁方卣,方座桶形器,彝,罍,觯,俎形器等。从出土时间来看,悬铃铜器最早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后来随着战乱和民族迁徙,悬铃器形传入中原和江南地区。铃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青铜乐器,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铃是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红铜铃形器[2]。考古发现的其他铃有悬挂在车马器上的车铃、殉狗颈下的狗铃、祭祀用的执铃,还有系于兵器首端的铃等。北方民族喜欢用铃装饰青铜器可能与他们游牧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悬铃铜器是北方草原文化与商周青铜文化既相互融合,又互相影响的产物。悬铃为北方民族所喜爱,在使用过程中能发出悦耳的声响,尤其是在庄严肃穆的宗教祭祀仪式上,突然而至的铃声被视为祖先神灵对人们祭祀活动的一种回应,从而增添整个仪式的和谐气氛和神秘感。所以悬铃常被商周青铜礼器所吸收,这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交融的一个例证。

3 孤竹国

窖藏是因为战乱等突发的原因临时开挖窖穴用来埋藏珍贵器物,以躲避灾害。后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因某种原因,器物的主人再也没有机會将它们挖出来,于是它们就被深埋地下三千多年,成为今天我们解读历史的宝库。那么我们在这里推测一下这几件器物的来源。

这组青铜器的窖藏地点位于医巫闾山西麓一处坡地上,南临大凌河的支流。商朝时期王室的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商初建都于亳,后盘庚迁都殷,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商。商朝实行内外服的地方行政体制。“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主直接派官员管理;“外服”是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锦州所属的辽西地区曾属商朝孤竹国。《史记集解》引应劭注云:孤竹在“辽西令支”。《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条:“令支下有孤竹城。”1973年和1974年在辽西朝阳喀左地区前后出土6批共69件商周青铜器,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已故唐兰先生据此以文献为佐证,李雪琴先生对该器铭文中的“孤竹”二字进行了深一层考证,二者都坚定地认为辽西是孤竹国所在之地。直至今日,在辽西朝阳县南还有以“孤竹营子”命名的村庄,以此推断锦州地区在商代属孤竹古国的管辖范围应当没有问题。孤竹国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国,国君墨胎氏。《史记·索隐》记载:“孤竹君,商汤所封。”孤竹国鼎盛时期的地域涵盖了河北北部、辽东、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商王朝在北方的重要属国。这一组器物用实物证明了商周时期的版图已越过大凌河流域,到达了医巫闾山。

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中期,孤竹国与商朝王室往来密切,中原的青铜文化涌进了辽西地区,这是中原文化集中传入东北地区的开篇之作,中原文化的涌入对辽西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辽西青铜文化。发现于辽西地区的铜器,大部分具有中原风格,有些学者们认为当时本地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还没有达到与中原相同的高度,推测这批窖藏铜器是从中原带过来用于祭祀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批铜器是孤竹国匠人在中原青铜文化影响下,铸造的具有地域特点的青铜工艺品,代表作有小波汰沟出土的圉簋、马厂沟出土的鸭形尊和北洞出土的龙凤罍等,造型生动别致,拥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商被周灭亡之后,孤竹成为周的异姓诸侯国,从此逐渐衰弱,成为分封国燕的附属国。公元前664年,山戎出兵伐燕,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孤竹国灭亡。国虽陨灭,但其创造的绚烂文化及伯夷、叔齐两君子不食周粟的节操却被后人传颂,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影响。

花尔楼出土的这一组青铜器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简单,由于鼎簋数量不成套数,器身又无铭文,它们不可能是君王的赏赐品,也不能是某个当地贵族的随葬品。这一组器物很有可能是当地的工匠所铸造,是用来祭祀或宴请宾客的普通礼器,由于当时不知道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可能战乱等原因),被它们的主人匆匆地埋在了地下,再无寻回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硕.辽宁地域文化通览·锦州篇[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2]孙明.商周时期悬铃青铜礼器研究[M]//魏坚.北方民族考古 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青铜器
青铜器的养护修复分析
动物园里有青铜?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收藏何时见天日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