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岭
(菏泽学院基建处 山东省菏泽市 27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学习,笔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谈以下几点措施。
科学做好乡村规划,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合并,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有序实施,形成“一整套规划”。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挥好引领作用。通过图文结合、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出村庄环境整治的技术要求,便于村民阅读和理解。图中哪里是公共活动场地,哪里是邻里休闲场所,水旁绿化怎么做,篱笆栅栏什么样,从图中人人都能看得懂,简单易行。村庄规模要适度,村庄整体形态与规模应保持宜人尺度,尺寸不能太小,也不能规模过大、尺度失衡,避免大规模集中式、行列式、兵营式的村庄布局。
通过调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庄环境整治应从农民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也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和项目入手,从农民反映强烈的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提供清洁的自来水、改善道路、清理河塘、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等做起。
建筑风貌要乡土,尊重地域文化与传统文脉,并加以创新性的体现,采用适宜的整治方式。如村舍外立面避免简单粉刷,色彩单一,与周边建筑不搭配不协调,宜采用乡土色彩及构件,形成具有当地乡土特色的统一乡村外观;注重保留有历史和年代记忆的建筑、构筑物,加固改造与活化利用;尽量利用村庄原有的大树、小桥、古井、戏台等标志性景观要素,既能代表人们对于村庄的情感认同,又能加强村庄对于外界的吸引力。一片刻意保留的旧墙,一段布满爬藤植物的石砌矮墙,既能诉说着村庄的历史,又具有强烈的引导性;驳岸生态应尽量保留现状生态自然的驳岸形式,保持河塘沟渠的自然生态修复功能,保留水边原有乔木,种植垂柳、美人蕉、菖蒲等乡土气息浓厚绿植;乡村绿化应多采用乡土适生树种、自繁衍花卉。注重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乡村铺装生态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就地取材,优先考虑选用石板、卵石、砂石等天然材料,体现乡土性和生态性,避免大面积使用混凝土过度硬化。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开展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体系等,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积极借鉴先进经验,鼓励根据自身情况,引进先进工艺和运作模式进行垃圾处理,加强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打造村容整洁、设施完备、管理有效的美丽乡村。目前,山东省形成了成熟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87%的县(市、区)采用市场化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计划到2020年95%以上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厕所是社会文明的标尺。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厕所卫生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就进行过“厕所革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农民卫生意识不高,很难实现目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农村也要来个‘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厕所卫生问题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①应加强对农村厕所环境治理的规划。②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作为地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③继续加大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户厕所改造补贴力度。④对于农村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和乡镇卫生院等重点场所,厕所卫生问题优先解决。四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培育改厕服务市场。在农村,要倡导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可动员农业合作社到农户清理粪池,使粪便变废为宝。⑤加大科普知识宣传,让农民普遍认识到厕所不卫生的危害,提高其建设卫生厕所的积极性。农村厕所卫生是“小问题、大民生”。当前,进一步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迎来最好时机,应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单户与多户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到2020年,广东提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是80%、福建是70%、四川是50%、江苏是80%,浙江是基本实现全覆盖。2017年底,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中显示的处理率已超过23%。这些数据说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趋势。
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规划引领。加强规划指导,优化设计方案,确保道路建设经济实用。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鼓励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混凝土、沥青、砖石、卵石等路面材料,鼓励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进行生态化铺装。目前,山东省已制定《村庄道路建设规范》。计划到2020年,山东省农村基本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据初步统计,山东省计划实施“户户通”村庄5.1万个,计划硬化和升级改造道路面积7.7亿m2,总投资约805.5亿元,平均每村投资约157.84万元。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将“三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切实做到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结构更优化,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优化财政投入供给结构,重点增加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民生工程、脱贫攻坚、农村社保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点项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切实得到实惠,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