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新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构图”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mpasitio,原义是组成。在绘画画面所呈现的形式结构关系整体及其视觉效果,《辞海》解释为艺术家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和局部组成艺术的整体。
在平面上进行绘画创作,除对题材,提炼过程,色彩,技法等进行创作外,画面的构图形式也是对最后作品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东晋顾恺之《画评:“若以临见妙载,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便”》中“置陈布势(位置,陈列,布局,气势)”要达到气势的最佳效果,就必须经营画面构图布局,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其中经营位置就是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这种研究构图的或者比例是为了更符合人的视觉美感,在西方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间已经频繁出现某些比例为1:1.618的黄金分割矩形,五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希腊建筑,或者我们熟悉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建筑师已经开始研究,推演黄金分割比例,将黄金分割比例运用到雕塑作品,绘画,与建筑领域。《看的见的,看不见的》马丁·肯普,对空间的视觉分割线,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中就对于平面的黄金分割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黄金分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对视觉的影响。
成功的作品对画面是布置是非常重视的,分割平面区域,视觉的引导向画面表达的重点位置,达到画面与观看者能快速的建立链接纽带,往往大面积留空的,或者大面积暗的都是作画者的故意为之。是作画者的表达意图。
2.1 隐喻。亚里士多德解释隐喻为“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他解释了隐喻本质后来称为“对比论”影响着后来各种隐喻研究。隐喻逐渐成为语言学、符号学、图像等的研究对象。诺埃尔·卡罗尔在《艺术哲学》中分析图像的隐喻理论和艺术的表现,把隐喻的与图像结合研究。
黄有柱“图形艺术的隐喻语言探析”束定芳《隐喻学研究》等的研究对在油画创作里对隐喻表现的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图像隐喻的研究,符号学理论的兴起都为在油画创作范围内研究隐喻起到很大的作用。隐喻对油画创作的内容主题更生动的表现才能更丰富油画艺术性。更注重画面所传达的信息,和信息与欣赏者之间的联系。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一种信息传递,诉说表达,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视觉形象意义的生成和形象的信息传递与表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隐喻在绘画里面可以表现出来可以是一种符号或者隐藏在图像,形象,色彩里的信息。具有隐喻性的油画视觉形象刺激观看者去构建相关的要素,范畴或慨念之间的联系,因此隐喻是有创造性的,不断吸引观看者注意力,具有强烈的情感效果。
隐喻思维在绘画作品中有广泛的应用,隐喻特别是隐喻思维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对提高受众对绘画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的领悟能力,激发起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
2.2 构图产生的隐喻效果
线条对视觉的引导,人们在看绘画作品时,视线会跟随线条的走向而移动,画家作画的线条具有方向性,物像的朝向,轮廓线和运动方向,都是在引导观看者的视线,并使其产生内心模仿和移情心理,例如潘天寿的《梅月图》,所画是老梅树盘曲而上的势向,视线会随着线形的运动不断顿挫的运动,产生一种运动受阻的艰难感,起到加强表现饱经风霜的冬梅苍劲的形式。
在平面上的构图,分割画面区域,使画面产生视觉中心点,利用透视线集中于消失的视觉引导,是画面呈现空间的纵深感,而消失点的位置成了透视线的集中点,放在这个点的人物形象就最为引人注意,这种构图设计也是突出主要人物的手段,可以使画面产生主次的关系,在创作中能隐喻着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的表达中心重点。在视觉心理上达到巧妙的隐喻效果。让视觉中心点更为突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利用这种构图设计,透视线集中于耶稣头部,使耶稣的主要的形象更突出。
画面构图的显与藏。石鲁《转战南北》的构图,黄土高原层层叠叠的占据画面大部分,创造广大的纵深空间感,用以衬托出昂首挺胸站立的毛泽东主席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画中只出现一名警卫员,一个担夫和乘骑向上走,大部队并没出现,藏与山谷,这种构图给观者极大的联系余地,隐喻着扩大了转战南北的意境,加强主题的表现深度。
在绘画过程中,主题与画面的关系应该反复推敲,画面的深度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应该遵循视觉规律的,画面位置的布局,绝非面面俱到,取巧藏拙,通过对画面位置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合理安排位置,达到构图与主题的统一,构图中的线条趋向,运动导向,黄金比例的切割,空间透视,色彩明暗关系都将影响主题的表达和视觉心理产生和变化。充分的利用构图的视觉规律,达到隐喻着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才是创作作品更具生命力的内在表现。
[1]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出版发行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8
[3] 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M].積木文化,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