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莹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又到毕业季,广东的各界媒体和艺术设计类学生们都聚焦到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而台湾的的各界媒体和艺术设计类学生们也聚焦到台湾各校毕业生设计联展的“新一代设计展”上。从作品展示的内容上对比,他们都是大同小异,对比设计上的巧妙和美观性那是要开好几场PK赛也不能分出高低,但是有没有人关心的是这么多艺术品,在你欣赏的时候容易读懂吗?你想知道作品为何设计,而又是如何地被应用?似乎每个欣赏者对作品外观有不同的感受,但是能够明确的是,大家都对有兴趣的设计品想多了解和得到启发。如果来一场“接地气”的设计展,让你享受设计给你如此便捷,更加展现当地生活地域的特性,是否让您感觉作品更加亲切?似乎我们可以打破在场的“请勿触摸”、“请勿拍摄”、“请勿进入”等提示,与作品零距离接触,了解它们的功能和结构,体验作品的奥秘,那是多么美好的观展感受。下面就参观广州、台湾两地毕业生设计展作出一些分析,试行打造我们“接地气”的毕业设计展。
同:展现专业内容都是以美术类、设计类、工业类、数字媒体类为大方向,分类展示明确,在各高校都有开展毕业设计展。异:广东地区的毕业设计展都是由各院校独立进行,规模偏小,也因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大多布置得草率,展览内容与形式比较固化,展出时间较短,展览空间与展示方式都没有系统的统筹安排,作品与观众大多被“请勿触碰!!!”类的警戒线相隔,设计说明也需要好眼力让人看得有点累。当地以参观广州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最为较高多,其他学校的毕业展时间多数被人错过缺乏宣传力度,缺乏和社会商界及各校之间交流。台湾地区各高校除了自己的毕业展,也有每年一次汇聚全台湾所有艺术类学校的“新一代设计展”。这个设计展规模上,汇集了台湾地区63所高校以及美、英、日、澳、意等国家的16所设计院校参加,超过9000位设计新秀的4000多件设计作品,展会坐落于台北地标101世贸中心,大约需要看3天以上时间才能看完,并且是热热闹闹相当有人气,艺术设计展的布置包括师生服装都有各高校特色。设计作品整体水平都很高,设计风格上多以本土和环保为主题,都极具台湾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地探讨,怎样开展一场“接地气”的毕业设计展,参观完毕业设计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了什么。
“接地气”的宣传指引,让参观者更便捷地体验参观。毕竟师生共同努力四年的作品审阅都摆在这个毕业设计展里,大家都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与认可。策划宣传方面应考虑到提前准备扩大力度,并且涉及到场外场内宣传,包括参观指引、参观路线、参观内容、公共设施、提示警示等标识内容要接地气。场外宣传指引:可以提前半个月通过网站、手机APP、公众号推送、网络软文等对毕业设计展进行加大力度的宣传,让学生作品不只是校内纯粹专业性的展示,而是得以与外界交流的平台,组织一场毕业设计展览,同时也是反应了学校统筹安排和重视程度,毕业设计展除了反映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也是学校打出的一张名片。场内宣传指引:参观顺序和公共设施、参观内容等应标注显眼清晰有方向性。参观票上很少有参观指引,参观者进去往往都要思考该往哪个方向先开始呢,在参观票上印有简明的参观指引路线以“字母和数字”组合更贴近国际化,可以让参观者有针对性地参观,同时让参观者提示已经参观过哪个区域。公共设施标识清晰更加体现人性化,我们参观展览都需要起码2个小时,很多在内急情况找不到洗手间,都只能参观到此为止,场内应标识通往洗手间方向、往投币售卖机方向等解决观展所需,正如我们在逛商场时候我们很容易看到洗手间标识,这样让人逛得很安心。为此,适当安排场内外地板和空中的方位标识,并且设计上更接地气地使用本次毕业设计展设计主题为视觉系统。使参观者看见重要标识能够分辨参观方向。提前树立“提示及警示”内容标识以免参观者误碰误进引起参观期间不必要的纷争。
“接地气”的交流方式,让参观者有机会了解作品,让设计者更全面地表现自己。广东地区的毕业设计展都注重对作品的展示,而忽略对毕业作品设计者们的展现。展览是作为一个大四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有的学生拖着行李、怀着复杂的心情穿梭于展厅内外;有的和同学亲朋好友在一起谈天说地,有的在作品前互相合影,好像设计展和自己没关系;有的还干脆不到展览场地。很多设计新颖的作品,参观者往往看不明白,需要设计者进行适当的说明,却往往找不到人。有的学校组织比较严谨,学生必须在展览现场看守作品,可是学生在现场往往也无所事事。在整个展览中,毕业生应该是热情洋溢的主人,他们有向观众讲解自己创意的义务,也可以宣传自己作品和展示个人口才的表达能力。相对而然,台湾新一代设计展是全球规模较大、以学生为主角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借助毕业展,展现自己设计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设计小组会编班轮守作品台前,向每一位注视自己作品区域的参观者礼貌示意“需要我为您解释吗”,顿时让参观者感觉自己身份提升了,有种在参观中成为了被服务的VIP待遇。当然参观者也会时不时向设计者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当他们耐心地分析,激情高扬地描述着设计理念时,你无不被深深地感染,看得出每一位解说的设计者都有备而来,他们好不惧怕被问到,都是信心十足地完成解说,回答不上他们也会很谦虚地接受意见,你会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展,而是一种用心的态度,通过他们解说你很容易理解一个个专业领域的设计品,每一步都是知识的海洋。台湾新一代设计展联展,是各校的艺术设计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的互相交流,通过展示,各校可以更加明确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技能不足之处,促进教学改革,互相取长补短,利用好这个教学相长平台的机会。
提倡“接地气”的作品设计,让毕业设计作品更具有贴近民生的商业价值。具有地域性设计、民族民风设计作品往往都是参观者的焦点。台湾设计展招揽了艺术界商业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流,同时,让人民群众发现设计里的功能性更加“接地气”,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生活中,毕业设计作品有着突破常规但又能够被接受的新形态出现,这就是能够再现再设计的“接地气”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商业价值。类型可表现为:(1)具有地域性的设计特征;(2)具有当地民族民风的设计特征;(3)具有本土历史文化的设计特征;(4)具有本土传统工艺的设计特征;(5)具有本土方言文字的设计特征;(6)具有本土标志地标的设计特征。毕业设计展的设计作品从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方言等切入,往往都成为当地观众的青睐,从当地民众生活切入,缘起于当地民生的设计,都让人感受到设计更贴近生活,从而也能够引起当地商界人士关注。
“接地气”的管理规范,增加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作品的设计说明需要系统化,系统地使用设计展的视觉系统,并且应有作品解读二维码,可以通过扫读二维码了解设计者的设计过程以及作品说明;有时候设计说明就像跟参观者玩捉迷藏一样,哪里有空角落就放哪里,又或者融入到设计作品排版中,有时候难找到直接被参观者忽视,或者参观者被警戒线远远相隔,考眼力的功夫让人看着都累。作品的现场维护需要更具人性化,首先设计者可以轮值在设计作品前,积极有礼貌地向来宾解说作品用意,同时也有保护自己作品不被破坏的心理需求,每年毕业设计作品都是学生花光时间精力还有财力而达到,毕竟看到自己设计作品都随意被人执起又放下,谁不担心会报废呢。设有佩戴会牌的展会服务专员,例如对待不同外宾及不通言语的家长进行地方语言沟通,应对参观者一些求助,使展览更加有序进行指引参观,举礼貌表情牌或轻声提示参观者“请不要进入”、“请不要触摸”、“产品申请专利中,请勿拍摄”等,让参观者感觉有被尊重的参观过程,设计者作品有被保护的需求,观看秩序不会因为人多而无序嘈杂。
(1)设计者现场维护及讲解——进行作品实用及可行性分析,锻炼毕业生表达能力;(2)实现多高校联展——增进交流与发现不足,促进教学相长;(3)设计附属品的宣传现场派赠或售卖、盖章等——与参观者取得互动;(4)各高校的毕业设计集能够售卖——学生作品得到更多交流及被宣传更加有创作动力;(5)展厅场地升级——让更多作品得以有展示的空间。(6)扩大宣传力度——打好这张每年一次的校外名片。
通过构建一个”接地气的”毕业设计展我们获得了什么?学生:通过设计展不仅提高自己艺术设计的追求,更是锻炼了自己社会交际的能力,也是被社会所审视和认可的解读,设计展让更多的社会商界、机构能关注到学生,让学生得到发展自己专业特长的平台。学校:要从各方面去支持筹建这个设计展的平台,同时设计展也是成为展现学校的有力名片,可以得到多方人士关注。毕业设计展如果不走出学校的范围,学生都不能直接了解企业、民众、专家、设计师眼中的设计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对迅速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只有建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展示平台,才能综合体现展览的作用。社会:社会商界、企业把目光都投向了新兴新颖的创意作品,然而还促成了学生面试就业和校企合作,还有很多科研成品的发展都是由一些毕业设计作品直接演变的。民众:通过了这样接地气的设计展,让更多设计作品被大家了解,同时也是反映设计者和参观者都应持有改善生活环境所需的社会责任,在毕业设计展中互相体验被尊重的社会价值。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很多空间、媒体应用、交互设计、信息设计等成为了展示作品的媒介。作为学校应该构建开放的毕业设计展,做到更加接地气,以人为本,让设计更贴近民生,让学生更了解社会,让普通大众更容易了解艺术作品,融入到设计展中享受设计的乐趣。
[1] 新一代設計展 YODEX官网http://www.yodex.com.tw/
[2] 李永昌.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的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1
[3] 张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谈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2014.05
[4] 丘星星.贴近民生,无微不至——2013台湾“新一代设计展”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新探[J].装饰,2013,10:78-79
[5] 吕晓萌.一切源自对生活的尊重——台湾设计印象[J].装饰,2014,0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