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憾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城市公共雕塑不应该是冰冷艺术品,它的特殊性可以使之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成为与人从各方面产生互动的沟通艺术品。城市公共雕塑是艺术家对城市的爱还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者,是公共艺术的主要课题。随着城市不断创新与发展,公共艺术渐渐成为了城市构成的主要成员之一,它被称之为城市活着的灵魂,新鲜的血液,为我们营造了富有活力和文化内涵及趣味性的生活环境。城市公共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空间语言、造型结构和新颖的材质,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审美内涵。
“互动”一词最早是出现于英文中的,就是形容词interactive可以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意思,后来被公共艺术所引用。是指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产生关系和互动,从而让表情或动作在人与在事物之间产生交流。也可能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行为,但这种互动性的出现是建立在互动双方必须发生特定的时间关系,而且互动双方需具有发生相互作用的状态和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互动”在艺术领域得到了运用和高度的重视,而对于艺术品或创造作品公众已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互动性艺术作品可变性和多样性给城市注入了全新的源泉和活力,给公众带了不一样的新鲜感,而人们在使用和参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可以更加有效的让人感受到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带给他们的轻松与愉悦,从而得到满足。
城市互动性公共雕塑的特点在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来看,人与雕塑小品之间的互动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雕塑小品的互动性可以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可以通过雕塑自身独特的符号或形态,同样也可以通过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因素从而产生的对大脑意识的影响,如鲜艳的形态、独特的造型、强烈的节奏感或意想不到的摆放位置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这是互动的第一步。
人本身的互动在感官刺激之后就会自我联想,对雕塑小品本身产生联想引起兴趣,在脑海中幻想一个场景。如可爱的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笛子放牧的雕塑,加上周围环境与雕塑的配合表达产生了一个悠闲的场景,将人脑海深处一段牧童快乐生活的故事也就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如一道清凉的风抚平人躁动的心灵。
雕塑小品与人之间的互动再加上人的自我形象,人或人群因兴趣引发的自我互动参与。从联想之后在到参与,人就不由自主参与到艺术家为雕塑创造的场景中,就会让人零距离的接触雕塑小品产生互动。
城市公共空间放置雕塑小品的目的是服务和美化环境,雕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整体风格与城市的环境要协调,引起人的注意给人带来轻松,快乐,从而达到服务人群、美化环境、增加内涵的效果。要做好人与雕塑小品的互动,语言、动作、形象表达是重中之重[4]。所以说雕塑都有一个暗示语言,这就要对设计过程中造型、色彩、材质这几个重要元素综合考虑。
雕塑形象表达多是艺术家生活的体验,为的是在记忆、感觉和幻想中再次找到生活的乐趣并感悟生活。
像这样的雕塑就经常发生在生活中,平凡温馨又让人在与雕塑的互动中倍感亲切,留下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像这种带着温馨,真实的生活片段会激发人情感的认同,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城市,能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生活,体会融入其中的乐趣。
艺术家在颜色上也下了功夫,不同的颜色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可以让人们从雕塑中感受到一种视觉语言。雕塑的颜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情认同,可以激起或者改善人的心情,这便是人与雕塑之间的互动。以如火一样充满激情与奔放的红色,加上别具一格的造型,或如大海一样充满活力与自由的蓝色,加上如鸟一样的造型,这两幅图都给人强烈的心灵暗示与视觉冲击。
传统雕塑大部分的主题都是以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历史事件为主。庄严、正式是这类传统雕塑的主调,这就让雕塑从造型或者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都会使人们对雕塑产生不可亵渎的神圣感,这就是传统雕塑最大弊端之一。而公共艺术中的互动性公共雕塑就不会刻意追求一些深沉的问题,它主要是让雕塑成为人群的一部分。所以公共艺术注重点的是在于人与公共雕塑间的互动和谐加上写实、重构、夸张等各种方法把互动性雕塑变成常见的艺术形式,让公共雕塑比其他雕塑更具亲和力,让人更容易接受互动性雕塑的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人的参与,体现“以人为本”“平民化”“趣味性”的艺术理念[1]。公共雕塑的艺术家最开始在造型设计上给于某种特殊心理暗示,让人认同它,主动接近或进入雕塑,所以艺术家常常会让城市公共雕塑留有足够的空间供人们参与[5],会让活动或放松在不知不觉中与公共雕塑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在设计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进行缜密的研究,可以很好的抓住人的好奇心理,最好充满童趣来吸引儿童。因为儿童总是对周围事物有一股强烈好奇的心,可以说儿童是互动性公共雕塑最大的参与者。
互动性雕塑本身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这是可以吸引人参与活动的出发点,让人与雕塑可以产生“互动”。它可能是人常见的熟悉的事物或符号组织的作品,拥有一定的参与空间。使人的好奇心和生活习惯被雕塑吸引人产生“互动”,雕塑会被设计成可以让人们去接近、去触摸。同时可以打破传统雕塑固定的形式,外形上可以给人带来亲和力,无论是成人、老人或儿童,都可以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熟悉又感兴趣的目标[5]。这些城市公共雕塑可以观看欣赏,还能够毫无顾忌的触摸和乘坐,这其中无穷的乐趣,是构成了人与城市公共雕塑最生动、最直接的联系。没有实际上的距离感,没有环境的限制,拉近了人们和城市公共雕塑群体的距离。
由国外设计师Karl-JohanEkeroth设计的这件《互动游戏》就是典型的功能互动性代表作品。这件装置性雕塑放置在公共场合内供儿童少年游戏、玩耍。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烈又直白的“互动”形式上,以声音来表达趣味性。在玩耍时可以在小口喇叭的一头说,大口喇叭的一头听,这熟悉的一幕立即可以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用一根线连着两个纸杯制成的悄悄话传声筒,充满了童年的乐趣又温馨又有趣。这件装置性雕塑的身上还装了几种特殊按钮,按下按钮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Karl-JohanEkeroth设计这件作品的想法可能就是想将声音在空中的传达表现出来,才会以这种弯曲的管状造型来表现,当然这最重要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上能调动人的好奇心,在休闲时不失趣味性的同时让人与雕塑艺术作品之间产生互动联系。从这类型的互动性雕塑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实现了功能与艺术的结合。从生理知识和科学试验中获得灵感,通过雕塑形式的造型设计来创造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正是城市公共雕塑应该具备的特征。使大众能在享受雕塑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雕塑“互动”的同时感受理性与感性,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城市公共雕塑在外形与功能上的发展,可以让人与公共雕塑在精神和物质在互动中得到了最大肯定[2]。而城市公共雕塑独特的风格加上一些实用的功能,都可以让人主动融入其中并且与其发生互动联系,让城市公共雕塑具有美丽的外表又兼具实用功能得到广泛运用。让雕塑打破传统的同时融入到人群中,成为了生活的功能艺术品。艺术家根据心理暗示来创造设计出来作品在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主,让人主动融为作品的一部分。城市互动性公共雕塑可以成功让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但人也不一定配合,这就要艺术家通过心理暗示让人与作品产生默契主动参与到与环境的互动。这一切都是艺术家为了人们在忙碌中停一下脚步,放松娱乐一下。因为寻找心里的放松是人们在忙碌的城市一直追求的目标,这就说明精神上的放松才是人们在这个忙碌城市的生活目标。而公共艺术的艺术家正在为这个目标奋斗着。
[1] 陈涵虚.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雕塑[J].美与时代·城市,2013年2期
[2] 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2005年3期
[3] 付明芳.城市雕塑与环境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31期
[4] 曹烨君.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年2期
[5] 由涛.现代雕塑变革中的趣味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