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彤 马维梁 张 倩
1.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 300401;2. 北京港源幕墙有限公司 北京 102211;3. 天津滨海新区测绘所 天津 300457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用地的空前紧缺,高层建筑已经作为城市整体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来解决人口增长和用地紧张之间的城市矛盾,但因其大体量、高密度的特点也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更好地改善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本文从高层建筑与其周边场地环境的协调关系入手,总结了高层建筑在场地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高层建筑与场地的协调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各地正在兴起建造高层建筑的热潮,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的设计模式使高层建筑缺乏与城市场地环境的有机协调,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不高。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成果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去应对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关系,是以一种较为宏观的视角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缺乏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去具体的看待这一问题,本文则是从这一视角去提出高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协调应对策略[1]。
高层建筑底层裙房全部沿街布置,缺乏有趣的公共空间和开放广场,使得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没有形成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反而像个孤岛一样矗立在城市的一角,路过行人很难停下脚步与建筑产生进一步的互动行为,从而会大幅度减小其潜在的商业价值。
现实中高层建筑的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式的新、奇为目的,以变现自己和突出自己为目标,而忘记了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与场地脱离,使得整个城市空间显得生硬、突兀、杂乱,因缺乏亲近感而拒人千里之外。如北京天子大酒店以十分奇怪独特的造型赫然矗立在居民楼之间,使得这座酒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因此也多次成为中国最丑陋的建筑之一。
在高强度的土地利用背景下,很多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交通问题相当严重,因为这里有由职工、旅客、顾客组成的大量的复杂人流,还有相当多的车流与物流的出入,特别是数十层高层主体内的人、货流的集中出入,更是底部空间的巨大负担,因此常造成人流、车流的混乱和堵塞,甚至影响更大区域的城市交通。
随着高层建筑的数量日益增多,高密度的地块上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整个城市俨然成了钢筋混凝土森林,越来越密集的高楼以及绿化越来越少的公共空间使得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没有人情味。我国高层建筑环境中绿化率普遍较低,对绿化设计的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场地内的因缺少绿化环境而与其原始形象差距太大[2]。
街道尺度是指街道面对高层建筑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冲击,而街道的平面视图是对城市的直接感知。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现有的街区环境,为避免冲突与不和谐,高层建筑应该与场地周边街区的建筑物形成连续感,从而营造出一个较为适宜的街道空间感,可以将大尺度的高层建筑向后退,使底层裙房靠近街道。可以设置活动广场、公共开放绿地等使其成为高层建筑与街道城市空间的过渡,在空间上形成逐渐递进的效果,同时退出的广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
例如上海的南京路商业步行街,其两边均是高层建筑,通过将建筑向后退,步行街宽度放大,局部形成中央广场等手段使得整个街道空间并没有很压抑,反而形成一种繁荣热闹的景象。
高层建筑的高度要根据其主要功能和地块周边的建筑高度趋势结合考虑,如果在一个街区内都是低层和多层,只有一个超高层则会显得十分突兀。为此,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高层建筑的外轮廓可以形成城市的天际线,整个天际线形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地块乃至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将高层建筑采用一系列相仿高度间距适当的布置后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线,为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可以将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例如上海黄浦江两岸、南北外滩自北向南错落有致的建筑独特的顶部形态,以其形成的几个高潮点和低潮点塑造了富有西式特色的天际线轮廓。
高层建筑生态设计注重在风、光、热环境上充分利用绿色建筑设计手段,考虑日照、通风等因素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把绿化引入建筑楼层。根据建筑与周围场地的情况而选择不同形式的空间组合。最明显的绿化植入手段在生态建筑中早已屡见不鲜,其高层建筑结合场地周边的环境情况选择不同种类形式的绿化手段。同时可以考虑在屋顶进行屋顶绿化的做法,使得整个城市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位于伦敦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在三角形办公空间中加入了多个空中花园,每隔四层花园转到三角形的另一边,每隔十二层花园转一圈,同时在其室外用地比较宽阔的场地上种植了大面积的草坪,结合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宜人的室外空间。
为解决上述所提到的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常在高层建筑的场地内进行立体化交通组织流线,比如采用下沉广场、地上架空廊道与不同层面的城市交通网络相连接,实现步行、车行流线互不干扰、交通便捷通畅。另一种快速疏解底部空间人流的方法是结合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公交车流线路和站点,合理布置地块上的主次出入口,使得高层建筑中的大量人流车流及时疏散。
以香港汇丰银行为例,其底部采取架空的形式,从广场自动扶梯上升到主要的银行大厅,其玻璃下腹作为一家商店的橱窗,这样使得在小地块高密度的香港也可以有较为开阔的场地解决人流集散的问题。
高层建筑应与场地环境人文要素协调统一,首先有层次的从历史及文化角度进行城市空间分析以达到和城市的整体风貌特征相协调的基调;其次考虑场地周边的环境与空间的延伸关系,结合地块能形成具有场所意义的空间特征;最后立足于地块的实际情况后进行创造性的分析与改造,结合居民心理、行为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创造出具有特征的场所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从地域性原则入手,对建筑周边的传统和地方性文化中提取出它的核心构造,或者是进行一种符号化处理,并运用现代高技术手段烘托其文化特色,从而在建筑设计中实现高层建筑与历史文脉的结合。在建筑功能上高层可以结合周边具有传统意义的建筑空间进行功能上的再创造[3]。
以北京保利国际广场为例,SOM公司从中国传统民俗习惯中得到的灵感,主楼的外观设计受中国纸灯笼启发,在构成图案的连续斜肋框架上安装宝石切割面造型的玻璃幕墙,椭圆形基底轮廓柔化了刚性几何形状的城市肌理,让周围的公园景观与项目场地水乳交融。
高层建筑的建造不应该只考虑其炫酷的外形和建筑高度,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城市空间环境和人居生活质量,而这些则与高层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协调情况密切相关。参考上文提出的高层建筑与其场地之间的协调问题的对应策略,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使高层建筑促进城市环境的和谐,力求真正创造出一种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