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天津市津水建筑工程公司)
水利属于绿色、清洁、可持续能源,因此各国家都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如何处理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之间的矛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之前需要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展开客观、严谨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应问题,拓展处理环境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于环境有良好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控制不利因素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针对目前的水利建设评估数据分析得出,水利工程通过增加原有水体存储体积,降低水流速度,从而增加水流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沉降水面的悬浮物,降低水域的色度及浑浊度。同时较低的水流速度有利于加速藻类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与水中的镁、钙离子相结合产生化学变化,有效降低水体硬度。
通常情况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污染,很多区域性的影响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减少和避免的,因此制定相应的规划及检测措施,有利于环境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提升原有水位高度,淹没原有陆地被湿地所取代,空气中湿润度有所提升,对区域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直观的改变是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区域分布的扩大,降雨时间不可预测,改变了原有的气候条件,造成空气及地面等方面能量交换方式的急剧变化,造成区域极端天气的出现。
水利水电工程必定依照水文地质结构建设,蓄水能力的提升必定造成下游水量的骤降,在汛期水库起到很好的泄洪的作用,但非汛时期上游水库的建设会造成下游周边水域水位的降低,破坏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涉及到水质变化、地下水位结构变化,加大地震、缓坡、塌方的几率,诱发水库渗透,造成地质结构偏差。
土壤问题是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水库蓄水改变库区原有地下水结构,土壤中富含的水分百分比提升,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部分区域转变为沼泽,不适合原有微生物的存活,土壤肥力相应下降,不适应农作物的成活,土地荒芜。同时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如果处理不当,无法找寻适合的生存环境,会造成生物群体的灭绝。
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改变周边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面积的增加,滋生蚊虫类的生长,不利于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同时水位的提升会将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同时伴随着房屋的改迁,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伴随着一系列生产工作问题,增加地方经济压力及发展速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利国利民的项目,但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建设,因此在规划初期需要相关部门做出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对区域环境进行详尽的调查及后期预测,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查明是否有相应的生态环境保障措施及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助于经济、水利、环境同步发展,除了评估经济价值同时需要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对于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与之匹配的解决方案及措施,方能规划、投产、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选址十分关键,完善的检测及评估有助于减少生态影响,防止由于不合理的布局造成当地气候环境、地质水文、地下水结构、生物植物、人口迁移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专家给予专业领域的建议,有助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进程和进度,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为更高的方案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体现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项目初始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将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项目,为人文地质环境的变化给植物、动物的变迁创造条件。将重点放在河流中鱼类的产卵周期及水禽的栖息、迁徙场所的安排。建设阶段应休闲考虑环境保护技术指数,一方面采用环保材料,降低区域污染,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在各环节不断跟进和跟踪环境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影响,改进环保措施,将建设环境的污染程度降至最低。
我国幅员辽阔有即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何将其合理开发是相关部门面临的问题,国家不仅需要尽可能的保障经济发展,但还需要重视珍贵文化及稀有物种的保护,建立相应的保护区和保护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水利资源开发流程,严禁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有规划的开发河段水利资源,为区域经济和农业生产服务。
通常情况下水力资源开发模式均希望达到百分百的开发率,采用阶梯型流域开发模式,这样的开发模式不仅提升了工程的投入,但忽视了移民及其他相关的生态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区域水利工程着眼于大局,因地制宜的保护耕地资源与规划用地,尽可能减少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实现流域的百分百的开发率。目前水利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率均控制在70%以上,从而选取合理、高效的规划。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缓解和防止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关键。依靠区域自身能力很难保持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因此需要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生态回复,明确补偿对象及范围,有助于提高生态恢复效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规划初期建立资金计划,以用于还原生态价值,环节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恢复生态修复机能。
水利水电工程必然会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这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无法避免的矛盾,关键是如何减少影响,达到和谐状态。水利工程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完善评估手段及法律法规、补偿计划达成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协调、可持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