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昭苏县喀夏加尔镇草原管理监理站,新疆 昭苏 835600)
笔者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对昭苏县喀夏加尔镇绵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2017年检测210只、感染率65%;2018年检测230只,感染率48%。说明在昭苏地区绵羊肝片吸虫病感染情况较严重。
肝片吸虫,扁平叶状,活体为棕褐色。长21~41 mm,宽9~14 mm。前端有1个三角形突起,其底部较宽似肩,往后渐窄。口吸盘位于突起前端,腹吸盘位于肩水平线中央稍后。肠管有内、外侧支。2个高度分枝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中后部。卵巢鹿角状位于腹吸盘后右侧。卵模位于睾丸前中央。子宫位于卵模与腹吸盘之间,曲折重叠,内充满虫卵。卵黄腺呈颗粒状分布于两侧,与肠管重叠。无受精囊。体后部中央有纵行的排泄管。虫卵较大,长椭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卵盖不明显,卵壳两层半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寄生于牛肝胆管的还有大片吸虫,但较少见。形态与肝片吸虫相似,长叶状,肩不明显,两侧缘趋于平行,腹吸盘较大。虫卵与肝片吸虫卵相似。
发育过程虫卵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温度、氧气、水分和光线下,10~20 d孵出毛蚴。毛蚴只能存活6~36 h,若不进入中间宿主则死亡。成虫在终末宿主的肝脏胆管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或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终末宿主饮水或吃草时吞食囊蚴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中脱囊,进入肝脏胆管发育经2~3个月为成虫。成虫在绵羊体内可存活3~5年。
该地区肝片吸虫比较易感动物绵羊最易感,其次为牛、骆驼、鹿、猪、马、驴等动物和野生动物。
该病感染源是患病动物、带虫动物、被污染的草场、被污染的羊圈、被污染的饲草料等主要感染源。
肝片吸虫的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较强,1条肝片吸虫成虫可产虫卵9 000~12 500个/d。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的繁殖原来的10~100倍。在合适条件下增强抵抗力和感染力。
幼虫对干燥的抵抗力比较低,容易停止繁育和死亡,在潮湿环境中可生存几个月,可囊蚴的抵抗力比较强在有水的沼泽地可以活3~5个月。
肝片吸虫病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可感染强度不一致,该地区绵羊感染率比较高。主要是每年4-10月流行。
(1)急性型,多由幼虫引起,绵羊由于短时间内吞食大量囊蚴,童虫在体内移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和出血,引起急性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不食,精神状态很差,可视黏膜苍白和黄染,触诊肝区有疼痛感,体温比正常高。通过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嗜酸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出现症状后3~5 d内死亡。
(2)慢性型经过时由成虫引起,一般在吞食囊蚴后4~5个月时发病。患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下颌水肿,有时波及胸、腹,早晨明显,运动后减轻。妊娠羊易流产。严重者可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急性型可见幼虫移行时引起的肠壁、肝组织和其他器官的组织损伤和出血,腹腔和“虫道”内可发现童虫。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可以早起诊断,必要时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治疗时对患病绵羊投喂驱虫和治疗药物,治疗常用药物硝氣酚片,3~4 mg/(kg体重),灌服,3个月后再用药1次;丙硫苯咪唑片,10~15 mg/(kg体重),灌服。
(1)秋季进羊圏前彻底消毒羊圈,对绵羊高浓度的驱虫。制定羊群的驱虫计划,可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对患病羊只进行隔离饲养,以免造成传染。
(2)粪便处理。粪便应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羊圈周围清理,发酵的粪便移动。病死羊尸体和内脏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有效剪断传染源。
(3)绵羊的饮水及放牧。绵羊水源与该病的发病率关系密切,因此应保证饮用水清洁卫生,并选择地势高而干燥的牧场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