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州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桥梁美学的设计原则要求桥梁与桥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要相互协调,互相映衬,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主要以下有六大设计原则。设计需要体现桥梁本身特性,桥梁结构本身的美,材料的美体现得越充分,则设计方案越成功;设计需要保证桥梁使用的功能要求,桥梁是用于连接两地、便于交通的建筑,且不影响通航功能和行车功能,桥梁的美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基础上,再进行视觉效果的升华;设计需要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桥梁必须满足一定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桥梁受力为主体的艺术造型美学设计也必须满足三大特性,不能为了追求造型上的美,忽略最基本的力学;设计需要景观建设项目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受力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其美学效应;设计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尤其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追求美的同时要减少桥梁的声、光、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设计需要尊重当地文化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从而将当地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使之成为当地的一张明信片。
一座桥梁的价值是否合理,要把它的实际造价与综合价值相对比,综合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其造价,那这座桥,起码在经济性上,是做到合理的。通常桥梁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桥梁的“功能价值”是首要的,桥梁的定义决定了它最基本的功能,它必须是跨越障碍,使交通运输便利的一个建筑,它的存在要为人们节约时间,节省时间就相当于节省了金钱。桥梁的“社会价值”是现在桥梁的一大功能,它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方式,一些桥梁的存在是为了加强双方的和谐、统一、友谊和交流沟通,这种价值是不能用单纯的金钱来衡量的。比如我国与越南、朝鲜等的友谊大桥,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价钱,但是却收获了两国的友谊,对我国的发展是有利的。桥梁的“美学价值”同前者一样,也不是能用单一的金钱来衡量的,就像人类最开始追求衣食住行一样,现在由于经济允许了,人们开始追求美学,甚至有些人为了美学,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其实我们只需要多重视一些细节问题,一个小细节的改变,就可能造就不一样的美。
桥梁的美是要建立在“安全、适应、经济、美观、耐久、环保”六项原则的基础上,人们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渐渐忽略了经济性这个重要的原则,片面的追求造型上的美,一再增加成本。对美的追求还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比如,如果是要打造完美的夜景,那就重点抓住灯光;如果是要展示完美的曲线,那就不要高太多花哨的东西,即浪费又抢了重点;如果是建设在山区的桥梁,就更没必要去追求什么美感,没有人欣赏的美,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如果那个地方的经济本来就贫穷,那最好还是先用搞造型的大笔费用解决当地的温饱问题,毕竟人民才是重中之重。当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设计师们就可以考虑美学的事情了,选择合理的跨径,适用的桥型,这样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做到了经济合理。
下面三点要求,是让桥梁设计兼顾美学设计和经济性的关键。
跨径与桥型:有些桥明明在小跨径的情况下就能满足通航等各种要求,但仍有业主为了各种第一的称号坚持设计成大跨径,耗费财力,所以人们在选择跨径与桥型的时候,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不要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不跟风新桥型和大跨径。而且,根据桥址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来的方案,是与自然最大的融合,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显得不协调,自然会用它的美把桥衬托出来,而不是相互排斥。当跨径定下来后,桥型基本就锁定了,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桥型,再在造型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既美观,又经济,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装饰:装饰的作用永远都是锦上添花,这一点是不能变得,一旦装饰过了头,就很有可能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过分的依赖装饰来增添美感,但是过分的不加修饰,也是对桥梁的不尊重。装饰和桥梁跨径与桥型的选择一样,都是要注意协调性的,你不能在一个现代化的桥梁上使用一些古色古香的元素,不是说两者不美,分开看是美的,但合在一起就显得不伦不类。在选择元素的同时,最好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把桥梁完美的融合进自然。就像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一样,上面的石狮子和桥梁本身的材料相呼应,与北京的人文气息想融合,在不采用大跨径的前提下,同样举世闻名。
总而言之,为了让桥梁设计兼顾美学设计和经济性,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先天的条件,结合当地的情况,不要盲目追求美,也不要盲目追求经济,真正实现桥梁的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
桥梁早已不是单一的交通运输建筑物,它作为一种地标式的空间艺术,在满足基本力学性能的同时,将当地的民俗文化或者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虽说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允许人们将视线转移到美学上面来,但是经济性始终是桥梁设计最初的三大原则之一。经济性和美学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只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制定出合适的方案,是可以做到二者兼顾的。希望未来的桥梁不仅仅是桥本身美,更能做到经济合理,与自然、民俗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