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宣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07
隈研吾认为弱建筑注重的是建筑空间和人体活动的关系,处在这个空间里,会让人觉得很自在,甚至还有一些治疗、治愈的抚慰效果。
藤本壮介认为弱建筑是舍弃建筑强加于人体活动的界定,减少设计师的个人设计意识和喜好,激发使用者开放想象、自主设计的消隐型设计。
虽然两位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从人的角度而言,以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为中心,鼓励使用者去发掘空间的可能性和多样性[1]。
建筑面积:719.18m2
建筑层数:2层——地上1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灌入竹干承重,部分钢结构加玻璃结构。
“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系列项目由12位亚洲顶尖建筑师设计的私藏住宅组成,这12组建筑秉持着“绿色建筑,低碳环保”的核心概念力求让亚洲新一代的建筑师建立起生态意识,并且通过生态建筑的形式引导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形态。
隈研吾强调在中国的长城脚下建造这样一所“竹屋”颇具意义,中国盛产竹,人们一看到竹子便会想起中国,正如人们来到中国必定会去长城一样。长城脚下的竹屋从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中日两国和谐友好、共同发展[2]。
(1)与场地相宜
弱化建筑结构的标新立异,打造与场地相适应的建筑空间。
首先竹屋的选址有很大的看点,位于长城脚下的核桃沟,该地段是一块斜坡,但隈研吾并没有选择推平土地之后再在其上搭建筑,而是保留了原有的斜坡,将长短不一的竹子按照地型高低错落地置放上去,给人一种竹子是直接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视觉感受,削弱了人为建筑的痕迹。这种手法建造出来的竹屋也和长城的蜿蜒曲折相得益彰而不是标新立异。
(2)与自然结合
弱化室内与自然环境的分隔,打造通透的绿色空间。
对于隈研吾来说,建筑只是供人在自然中停留并感受自然的一个场所。所以他的每一件建筑作品都会在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建造,从而做出有道理的建筑。
竹墙起到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却可以完全不遮挡视线,用借景的手法让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产生过渡,给静谧禅意的竹屋增添了一丝律动和活力。“竹帘”后的茶室时隐时现,又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之感。
竹屋里专门划分出来一间 “茶室”,区区十平方米,六面皆竹,悬于水上。站在通往茶室的石板桥上纵观整个茶室,竹栅、石板桥、流水等自然元素富有节奏地排列着,随着日出日落而产生的光线变化,更具东方神韵,置身茶室空间冥思遐想,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3)与光影互动
弱化人造光源的刻板,打造灵动变化的自然光影。
竹屋一楼的起居室、餐厅、茶室均采用落地式大型玻璃窗,外部均设计有可移动竹制百叶,可调整其疏密变化从而达到调节光线的效果。阳光透过竹栅进入屋子,线条状的光斑极富韵律和节奏感,空间似乎也随着线条的变化延伸了起来,光学意境灵动变换。
主要活动空间位于竹屋二楼,私密区域与公共区域划分明确。二楼连排起大部分采用了落地式大型玻璃窗,通透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同时也得到良好的采光,随着四季更替,太阳的入射角度的变化,居住者既可欣赏到绿水青山之青葱也可体会白雪皑皑之肃穆,四时之光景各不相同。
弱化钢筋混凝土的冰冷,拥抱自然原始的温馨。
竹屋主要利用竹、钢、玻璃、石四种材料。其中以竹为主,其余材料并存且辅助对比。
竹屋的外立面材料全为竹,竹是一种可快速再生的自然材料,表皮坚硬,内部柔软便于加工,虽纤细却强中带着柔韧。中国大量生产竹子,隈研吾便取材于本地。在竹子的连接上采用了常用的德国高技做法,并在竹管中注入水泥以便固定金属连接件,这种做法优化了竹干的承重能力也弥补了其易径裂的缺陷。为增强竹子的耐久性,还进行高温杀菌处理并上油,从而竹子外表皮的颜色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更加有质感。
竹屋内部空间的大型落地玻璃窗为双层玻璃,其间填充有羽毛棉花等吸音隔热材料。虽然竹屋的建造取材于自然,但其设计不失理性和逻辑,每根竹子都经过精心挑选,进行不规则粗细组合及间隔排列,纵向生长的竹子排列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种空间纵深抬高的视觉体验,间隙处可窥见的美好风光又让竹屋的横向空间得到延伸。
另外,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鼓励使用可快速再生的竹材,在保护木材的前提下,即可以保障美学品质又可以节省造价,实现低碳环保。
弱化对传统建筑结构的模仿,促进传统工艺现代化。
隈研吾本人非常喜爱和尊重日本传统文化。虽然他一直在试图利用富有地域性特点的材料来建造和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建筑,但他的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结合了日本传统建筑材料、结构方式和配色特点,传递出一种日式禅意,这是建筑师既尊重当地风俗又将本国特色文化融入其中进行文化交流的典范。在“竹屋”的设计中,他将竹子用一种非常现代的手法进行排列构成,并将连接结构隐藏,打破了对传统插销,榫卯结构等建筑符号的复制,在消除了结构性的浪费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工艺的现代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不是堆砌传统建筑符号,而是着眼于对传统的升级利用[3]。
[1]雍有龙,魏春雨.浅析“弱建筑”设计理念在日本 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外建筑,2013,(04):49-51.
[2]曹明远,谭睿光,栾文杰. 竹材在当代都市空间中的应用[J].设计,2014,(04):61-62.
[3]隈研吾,计丽屏.《负建筑》[J].世界发明,2008,(12):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