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团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发出柔性人造触觉神经系统,该系统有望应用于机器人手术、假肢感触等领域。
据介绍,研究人员利用柔性有机材料模拟了人体SA-I触觉神经,这种触觉神经由3个核心部件组成:电阻式压力传感器、有机环形振荡器、突触晶体管。该系统首先利用一系列感受器感知极为细微的压力,并产生相应的电压变化,随后通过环形振荡器(人工神经纤维)将电压变化转变为电脉冲信号,而多个环形振荡器得到的电信号被突触晶体管集成并转变为突触电流,进而传递到下一级神经。
这种人造触觉神经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皮肤的触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高灵敏度和柔性,能够与生物体神经信号兼容,从而制造出柔性人造感知神经,实现人造神经与动物神经形成的杂化反射弧。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利用其与蟑螂腿实现连接以及运动控制,初步证实了这种兼容性。
该触觉神经系统可应用于假肢中,与人体神经系统兼容实现感知,其柔性轻质的结构将使相关产品具有很好地舒适性,而且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意义。此外,该系统还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并在极端的工作环境中替代人类工作。
(来源:科学网)
5月21日,美国罗格斯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李镐元和韩国高丽大学机械工学部教授崔元准研究团队共同宣布,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智能水凝胶机器人,通过将该机器人置于水中,并对其施加电流,成功使其实现物体抓取和行走等动作。
据悉,智能凝胶相比于坚硬的固体材料成本较低,也更容易进行设计和控制,主要用于制造软体机器人。利用这种材料,研究人员可以仿造出类似于章鱼等海洋生物的湿软机器人,也可以用于制造人工心脏或人工肌肉。
该智能凝胶机器人水分含量较高,与柔软的人体有相似的组织成分,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
(来源:环球网)
据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迪纳·卡塔比(Dina Katabi)教授的研究小组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来源于一个名为“RFPose”的项目,能通过AI技术来训练无线设备,从而感知人们的姿势与动作,甚至在墙壁的另一侧都可以识别。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神经网络来分析从目标人物身体上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然后创建出动态抽象人形图。当目标在做行走、停止、坐立或摆动四肢等动作时,这些人形图就会跟着做出相应的动作。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无线设备与照相机收集了成千上万张人们在进行不同活动时的照片,比如:走路、说话、坐立、开门等。其次,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图像提取人形图像,并将其显示给神经网络和对应的无线电信号,以帮助该系统更好地了解无线电信号与所识别目标之间的联系。然后,无线电信号通过人形图像来学习人体的姿态,通过反复训练,其不仅具备了识别人体姿态的能力,而且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也能估计出人体姿态,甚至是穿墙透视。完成训练后,该系统可以在没有摄像机的情况下,预估目标人物的姿势和动作,并且只接收从人体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
据悉,该系统的无线信号识别准确率可达到83%,可以用来检测帕金森症、多发性硬化症以及肌肉萎缩症等,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病情进展,从而使医生相应的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来源:腾讯)
近日,亚马逊公司获得了一项名为“对自动驾驶工具的敌意操控和攻击规避”的新专利,该专利技术旨在帮助无人机规避恶意攻击或从攻击中进行恢复。
据悉,在正常任务模式下,新专利中描述的无人机控制系统会在固定的时间间隔,比如每2s或3s向无人机发送信号,如果信号由于任何原因中断,控制系统则将通过从黑客手中夺回控制权或迫使无人机降落。同时,无人机安装有一个定时装置,该装置每次接收到信号时就会重置,如果出现意外,无人机将自动从任务模式切换到安全模式。
在安全模式下,无人机将执行一个或多个预先编程的动作,以便与控制系统重新建立通信,从而对无人机进行控制,并将无人机降落到安全位置。
此外,新专利中还描述了一个关键部分:无人机在受到黑客攻击时,能够自主探测到安全着陆点。如果有人试图强行获取无人机的控制权,无人机可以通过分析周围环境,从而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进行降落,确保无人机和货物在任何干扰情况下都是安全的。
(来源:新浪)
近日,苹果公司公布一项专利显示,其正在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VR)娱乐系统。该VR系统与行驶中的车辆结合在一起,可为车内乘客提供在静止状态下难以实现的沉浸式VR体验。
专利显示,该VR系统配置有多个传感器,还可用于探测乘客在乘车时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比如,车辆在停车、转弯等过程中,乘客可能会出现眩晕,届时该VR系统将采用一些视觉技术,以减少乘客的眩晕感。
(来源:搜狐)
近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发布了三大创新技术:新型智能制造云平台、工业机器人AR控制技术、AI人机交互技术。
新型智能制造云平台创新性地将智能制造技术中的智能作业与智能物流完美融合,基于新松国际首创的复合机器人成熟市场应用,该平台首次实现了双车双臂同步协调作业,极大地拓展了新型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实现智能制造模式的再度升级。其包括三大平台:
1)制造云控制平台:该中央控制中心实现了新型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以及周边智能设备的全面控制与协调,使传统制造模式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2)人工智能控制平台:该平台集成新松自主研发的复合机器人运动算法和自身携带的多种环境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双车双臂完成复杂运动路径下以及运动指令下的多次重复定位和动态纠错。
3)工业物联网数据平台:该平台运用工业4.0柔性制造技术,使新型智能制造云平台具备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定制的生产需求,实现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的全联接,动态收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
工业机器人AR控制技术展示了传统工业机器人控制平台拓展型的创新应用模式,变革机器人示教方式,通过AR技术降低机器人使用门槛及操作难度,摆脱传统示教盒的约束,为每一个人亲自调试机器人、与机器人协调作业提供了可能性,使性能讲解、产品推广等流程更直接、更逼真。其具备四大功能:
1)全新控制:集成AR、机器人、人机交互等核心控制技术。
2)远程联接:机器人远程运动控制、机器人AR拖拽示教、机器人数据信息巡检、机器人产品3D呈现。
3)3D解析:通过AR技术将产品内部机械结构、电气硬件直观剖析。
4)平台编程:实现机器人各关节及末端位置的编程。
AI人机交互技术具备四大功能:
1)语音识别:全新松语SDK应用模糊匹配算法,实现了喧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中英文交互,云端智能语音分析等功能。
2)视觉识别:具有人脸识别、表情识别,融合视觉控制等功能模块。
3)人体跟随:90%以上识别率,180°感知范围,传感器融合深度学习。
4)个性定制:硬件兼容性高,且该技术可定制手势、定制领域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