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A本地化的用户需求研究

2018-02-15 19:48陈博雅
西部皮革 2018年10期
关键词:编目著录图书馆

陈博雅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1 背景

FRBR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在1998年发布了《FRBR最终报告》[1],距离1990年斯德哥尔摩书目记录研讨会提出FRBR(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的概念就相距了8年,如今FRBR由一个概念模型,扩展出了FRAD(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和FRSAD(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2]。FRBR模型为RDA提供了底层框架,以前的AACR2是以描述与检索点相结合形成的编目规则,基于FRBR和FRAD的RDA则是由实体、属性与关系构建的。从RDA大纲来看是记录了实体之间的属性,包括载体表现和单件、作品和内容表达、个人家族团体、概念实物事件地点;记录关系和记录相互之间的关系[3]。

RDA旨在制定一套适用于联机网络环境使用的规则,适合所有类型的媒介与其他资源描述标准相兼容;它服务的不仅限于图书馆数据环境,而是整个网络世界。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在对RDA本地化进行深入研究,RDA的目标有四点:响应用户需求、费用效益、灵活、持续(数据利用)[4]。在已有的研究中,在电子资源、连续性资源和音乐作品中的应用研究比较成熟,针对数字环境下的多元资源,用RDA描述资源所创建的数据是用于帮助用户执行FRBR的用户任务,即查找、识别、选择和获取[5]。作为RDA框架基础的FRBR模型在目录中的实现是通过逐条显示资源(文献)的信息,按作品或内容表达及其不同属性分层聚合呈现。其中响应用户需求,是由编目员判断(基于用户任务);在实现RDA本地化过程中如何评价编目人员对于用户需求的判断是否正确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样的一个判断的规则又该由谁来制定?

2 RDA思想基础

RDA的前身是AACR2(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主要是分为了描述与检索点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著录,另一部分是标目与统一提名参照。FRBR和FRAD的第一组实体,包括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从MARC格式来看FRBR实体的对应关系,作品:(题名)规范记录;内容表达:(题名)规范记录;载体表现:书目记录;单件:馆藏记录。从MARC格式来看FRAD实体的对应关系,个人:(名称)规范记录;家族:(名称)规范记录;团体:(名称)规范记录。RDA元素在(书目)实体的属性中最重要的标识是标识符。RDA的实施方案是FRBR分层显示[6]。

IFLA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提供了贯彻RDA的编目原则。总原则也是最高原则指的是用户的便利性,即在对著录以及用以检索的名称的受控形式作出抉择时应该考虑到用户。通用性则是指在著录与检索中使用的词汇应与大多数用户所用的词汇相一致,是RDA的通常用法或实践。表达性要求著录以受控形式应按实体描述其本身的方式来确定。准确性是要求如实描述被著录的实体,也作为准确性。充分性和必备性是指只应包含那些在著录以及用以检索的名称的受控形式中对完成用户任务所必须的,以及对唯一识别某一实体所必不可缺的数据单元,指RDA的充分性[7]。RDA的费用效益指当达到某一目标存在多种途径时,应选择整体经济性最佳的途径。统一原则对应了一致性与标准化,应该尽可能实现著录与确立检索点工作标准化。这样能够获取更大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共享书目数据与规范数据的能力。在RDA的目的与范围中,对所有内容与媒介类型提供一套综合的准则与条款。是各类文献的著录以及各类实体名称的受控形式应在适用范围内基于一套共同的规则[8]。响应用户需求是由编目员基于用户任务的自我判断;在方便用户判断方面,采取了不用缩写、不用方括号、不用拉丁文缩写和避免模糊信息[9]。

3 RDA应用研究

3.1 RDA国际化发展

在国际上,RDA内容力图能够达到国际化,使大多数国家都能通过统一的著录规范来进行操作;其中的措施包括:不强制对文字进行罗马化,创建数据机构可以选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强迫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强制使用公历;使用适应国际通用的两种计量制度[10]。但由于RDA的前身是AACR2,难免会有很多偏向编制国的规定,例如对行政管辖区直接采用地区而不冠以国名,不利于其他国家采用这部分规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变化,目录著录也应当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对于同一主题进行检索,RDA通过FRBR实体-关系模型可以提供不同版本、不同载体类型的信息资源。在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欧洲成立了RDA兴趣小组[11],由欧洲的国家图书馆代表为主要组成,使欧洲RDA兴趣小组正式成为欧洲RDA预期用户交流与合作的平台。2012年的技术会议对RDA与IFLA系列模型、原则、规则进行了详细比较,同时还有多语种翻译项目,目前已有的翻译版本包括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中文等[12]。

3.2 RDA本土化研究

我国的研究集中于如何实现RDA的本土化的转变,RDA也提供了多种选择。一种是交替,即在正文之外,提供一个替代做法[13]。二是可选(包括可选增加和可选省略),是针对正文条款,说明可以补充或省略若干信息。三是例外,指对特定类型资源,指定不同于正文规定的做法。四是有数据创建机构决定或由编目员判断。

研究中指出在本地化的过程中,引入关联数据的概念,可以使传统图书馆书目控制理论与方法向语义网时代过渡。还提出基于RDA构建科学数据资源描述框架模型的概念[14]。从编目实践的角度开展研究,比较了RDA与现行各文献著录规则、内容和媒体类型;研究将RDA应用于各类型文献的具体著录实例,包括电子资源、连续性资源和音乐作品、图书馆视障资源、试听资料、可视资源、地图资料、规范控制、主题索引、古旧资料、口头文学、非书资料等[15]。在使用RDA对各类资源进行描述时,在框架大致一致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差异部分来进行调和,考虑在整体框架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RDA本地化的开展需要较好的元数据基础,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建立能够连接所有累心的信息资源,这对于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书目控制系统有很高的要求[16]。虽然在RDA本地化的规范和应用模式都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都缺乏对用户层面研究,停留在规则本身,没有切实考虑在RDA本土化的同时,我国用户的使用需求。我国RDA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缺乏本土化的实践研究,用户需求没能得到相应的重视。

4 RDA本土化用户需求存在的问题

“用户便利性”在《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中是最高原则,RDA也提出“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为主要目标[17]。RDA在制定本土化细则时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在实践操作编目规则过程中,如遇需要编目人员判断的问题,应当根据用户的需求和问题的进行评估。RDA中指出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编目机构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18]。但在大型编目机构中,组织完善可能会有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方式,但往往在规模较小的机构进行编目会遇到更多这类似需要编目人员自行判断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统一编目规则

在我国各类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对于同一编目标准,不同的编目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形成编目数据的偏差[19]。这样的差距在日后推行RDA本地化的时候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阻碍,会对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产生一定的影响。推行统一的编目规则可以便于RDA本地化实践的开展,从我国资源的自身特点出发,解决差异点,补充和完善原有的项目。制定统一规则,对编目规则进行详细释义,并规定各图书馆严格执行,才能达到目的。

4.2 提高编目人员素养

对编目人员严格要求,编目人员应当具备编目资格,实行上岗考核制度,持证上岗。需掌握编目原则和目录原则,明确RDA标准。编目人员所在机构也应当吸收国外培训等经验,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还可以开展专门课程针对特定情况与格式、特定对象等进行强化训练;让编目人员学习专业技术,开展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从而来提高编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基础。

4.3 成立管理委员会

成立RDA编目管理委员会,以各编目人员为成员,制定一系列管理章程,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20]。对编目人员的编目条目进行审核,来判断编目员的效能。委员会还可以采用理事会制度,设立理事会为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理事会向委员会报告工作。规定任期,理事会的组成成员应来源于编目管理委员会代表;编目成员代表;和用户代表。理事会就能通过审议来决定编目管理委员会的相关章程、业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对管理层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管理委员会工作进行年度绩效评估等。还可以促进编目管理委员会与政府、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

5 总结

RDA是未来编目的趋势,我国必然也会使用RDA编目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构建在语义网下的联合系统。本地化也是必然趋势,在保证我国特色文献资源和语言资源的前提下,应当以RDA框架为基础,通过对复杂信息资源类型和新信息特征进行描述;深度挖掘资源内容,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来开展实践工作。强调用户需求对RDA的实践意义,应当梳理RDA战略发展计划,进一步阐释RDA的目标原则,最终实现RDA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 Denton W.FRBR and the history of cataloging[J].2007,14(2):13-18.

[2] Carlyle A.Understanding FRBR as a conceptual model:FRBR and the bibliographic universe[J].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2006,50(4):264.

[3] Howarth L C,Weihs J.Making the link:AACR to RDA:Part 1:Setting the stage[J].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07,45(2):3-18.

[4] SUGIMOTO S,ADACHI J,BAKER T,et al.68th IFLA Council and General Conference August 18-24,2002[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blin Core and Metadata Applications.2001,600.

[5] Schiff A.Changes from AACR2 to RDA:A Comparison of Examples[J].2010.

[6] Jones E,Carr P L.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J].The Serials Librarian,2007,52(3-4):281-289.

[7] 刘思杨.RDA 与我国编目工作变革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 Miksa S D.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and new research potential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35(5):47-51.

[9] 薛红秀.RDA 对编目工作变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5.

[10] Kincy C P,Wood M A.Rethinking access with 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J].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edical Libraries,2012,9(1):13-34.

[11] Lorimer N,De Groat G.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 reports on testing RDA[J].Cataloging news.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1,49(4):340-343.

[12] Yu H,Young M.The impact of web search engines on subject searching in OPAC[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4,23(4):168.

[13] 朱俊卿.我国 RDA 研究述评[J].新世纪图书馆,2011,11(17):r20.

[14] Miller L.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An introduction for reference librarians[J].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11,50(3):216-222.

[15] 吴丽杰.数字环境下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新标准——RDA 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1(10):42-45.

[16] M.Keenan T.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cataloging standards affect reference service[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4,42(3):446-466.

[17] 芭芭拉,张钰羚.RDA与中国:编目的国际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14-21.

[18] 张秀兰.RDA与我国编目工作的变革[J].情报资料工作,2013(1):86-89.

[19] 李芳.国内RDA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4,33(10):20-26.

[20] 胡小菁.RDA的国际化设计与本地化实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005.

猜你喜欢
编目著录图书馆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图书馆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问题探讨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