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玲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61)
中华民族传统的装饰纹样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再到明清时代,在几千年的时间长河里,产生了大量的装饰纹样,每一个纹样都反映了其特定时期的造型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繁盛,当时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如意纹的发展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首先从图像学的角度探究如意纹的形式法则,再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其艺术语言,通过对如意纹的符号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如意纹造型的特点,分析其符号的意义,有助于找到如意纹出现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探索出如意纹这一形象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增强其艺术价值,同时也给现代设计提供思路。
通过研究如意纹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其构成的形式、细节元素和符号特征,从而解读出如意纹符号所折射出的民族心理,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更多启示。
如意纹起源于马家窑文化的螺旋纹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演变为了植物如意纹和云气如意纹两种,从造型上看,中国传统的如意纹中心对称的涡卷心形是其最大的特点。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发展为卷草如意纹和云气如意纹这两种类型。
卷草如意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植物如意纹发展的主要形态,它是植物如意纹在这一时期发展的繁盛标志。卷草如意纹在形式上划分为藤纹交错式、垂直交错式、团状重复式和嫁接综合式四种。
藤纹交错式主要是由两个同心如意纹和两条垂直的藤蔓纹样相互交错重复构成的。这种同心如意纹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大小两个如意纹涡卷相对,两个如意纹呈反方向内切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同心如意结构。阴阳交错式是由黑白两种植物垂直交错而成,该结构就是一个封闭式的如意纹单体。团状重复式如意纹样主要呈现出团状形式,其纹样是由一个团状如意纹单体进行横向重复组合而成。嫁接综合式如意纹最大的特点是在如意头骨架内部的中心装饰部位,作为中心装饰主题的卷草纹样,逐渐被各种飞禽走兽以及宗教题材的仙佛、菩萨的图案形象所代替。
如意头的骨架结构和植物元素以及各种宗教元素融合形成了这一时期生动的装饰纹样,植物如意纹从此开始走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气如意纹是直接在秦汉时期云气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的云气如意纹在装饰纹样上的特点基本沿袭了秦汉时期的特点,依然随性自由,奔放中不失韵律,总共有流云式、对勾式、外翻式这三种。
流云式如意纹体现出了磅礴的气势和流动的形态,流云式云气如意纹在前面的基础之上,将淡薄的线形发展成厚重的带形,将如意头结构与云躯、云尾相结合,其造型更具有艺术张力和运动感。
如意纹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除了形态上的变化,还在寓意上有所变化,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现实情况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佛教文化使人们越来越崇拜仙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如意纹的形态愈发的丰富,无论是婉转卷曲的植物如意纹还是舒畅流动的云气如意纹,都充分地表现出当时社会一派繁荣发展的气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卷草如意纹的发展中,如意心形结构是最基本的元素,这个时期的卷草如意纹都是以这种心形的如意头骨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类卷草纹样,从而发展出许多不同形式的卷草如意纹,这种心形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以一根垂线为中心,在其左右两边分别作出对称的两个端点,分别以这两个端点为中心,左边顺时针旋转450度形成螺旋状,右边作逆时针旋转呈螺旋状。第二种则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稍作改变,这种形态的顶端呈尖形,像一朵花瓣。在这两种形式的如意纹的基础上结合卷草纹样,形成了当时丰富多样的卷草如意纹的样式,这种如意头所代表的吉祥寓意勾勒出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的纹样形象。
云气如意头骨架的结构是以涡形的曲线为主,并以两个对称基点为中心,呈360度螺旋旋转,旋转一圈,右边同理作逆时针旋转,形成两个相对的涡形曲线,最终两条曲线交汇到一点形成一个光滑的曲线,这就是云气如意头骨架的形成方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意纹样的骨架结构逐渐定型,视觉语言也逐渐走向了成熟,简单的如意头骨架结构从简单的几何装饰纹样逐渐发展成与各种植物和佛教元素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如意纹样,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模式。
龙凤形象一直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大量运用的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亦是如此。龙凤的形象与各种仙禽神兽的形象一起,被大量嫁接在当时的如意纹结构中,多种形象的嫁接构成,在如意纹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意纹样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其中植物如意纹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云气如意纹则发展的不及植物如意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如意纹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装饰之中。其强大的装饰能力和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为该时期的如意纹样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魅力,同时也让人们从主观内心之中体会到了先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信仰的执着。
参考文献:
[1]方福颖.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及其艺术特色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
[2]李景真.论纹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
[3]廖琼,吴卫.秦汉时期卷云纹艺术符号研究[J].美苑,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