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工程师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医疗服务作为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一系列包括预防、康复、保健、健康医疗咨询等服务,可以有效帮助人类应对突发重大疾病,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服务体系。随着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可穿戴设备及物联网的推广应用,信息通信技术逐渐融入健康医疗行业深度应用,为居民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民化、智慧化的健康医疗服务将成为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维护人民健康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智慧医疗孕育而生,它是指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健康医疗过程的现代化方式,以移动数字化为技术特征,以智能手机为中心平台,力求实现智能、民主、便捷的保健新模式,目前在政策、技术、应用方面都有推进。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实现的目标: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2017年1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创新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等主要任务。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
伴随着低功耗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及后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推进,硬件、网络、算法全面发力推动医疗服务数字化进程。从一维信息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发展到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数字化应用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极大地为患者动态监测和医生精确诊疗服务,贯穿健康医疗全路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2016年以来,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风险投资持续升温,资本进一步加速产业链布局。在线问诊、线上售药、线上挂号等新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微信挂号,服务累计超过300万患者,为患者节省超过600万小时。在“互联网+”政策红利的进一步推动下,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在智慧医疗的产业链投资布局,软件巨头如东软集团、膳补巨头汤臣倍健也都紧随其后,积极在健康管理、跨境电商、商业保险及女性健康等领域布局,未来健康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早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发挥信息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诊疗规范和日常监管有效融合。直至2017年1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此期间的多年里,健康医疗行业的信息化顶层规划和整体统筹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统筹缺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各地市医疗信息化建设目标图景不一,各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自的需求和能力自成一体开展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个块状的独立体系;已建设完成的信息平台在网络架构、互联互通、数据接入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无法满足智慧医疗对信息化的要求。
目前,各地市本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直辖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卫生专网尚未实现全国覆盖,网络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医疗数据特别是影像资料在传输过程中对网速的要求;市与各县市区的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两级网络,互相之间不能直接连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下属的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也不能直接连通。加上早一批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较早,平台功能单一,各医疗机构信息水平发展不均衡,以及人口、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业务系统的封闭性等原因,无法全面建立包括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在内三大基础数据库,以及卫生计生资源信息库,基础数据的严重缺失导致省市级信息化平台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支撑。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信息化水平与相应等级医院管理的要求不一,给各级医疗健康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造成困难。目前,三级医疗机构的物联网应用、数据分析、“互联网+”等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二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病历以文书书写为主,其他影像系统、检验系统、手麻系统、重症监护、移动医疗等系统产生的信息等尚有缺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无法有效协同,电子健康档案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检验、检查信息系统尚未建立,无法全面实现区域内的检验检查一单通,电子病历一本通。各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所遵循的数据标准不一,建设分散化,机房、硬件设施、软件等没有统一规范,存在大量重复建设。
受限于医疗领域的高门槛及数据资源难以接入,目前健康医疗信息化发展主要集中在健康领域,但应用教条化,发展模式单一。在健康领域,面向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的应用基本尚未开展,目前仅局限于各大互联网公司对健康领域积极提前布局,发展业务内容包括:可穿戴设备计步、测心率、运动检测、血压/血氧实时监测等,清晰有效的商业模式仍待探索;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服务仍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线下服务模式下,三四线城市医保卡仅有医保资金结算功能,不具备支付自负医药费的功能,居民健康档案查询和管理、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的终端推送及区域内共享、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等都没有在鹰潭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得到有效开展。地方的盲目跟风,方案照搬照抄,导致各地发展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居民普遍对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缺乏获得感。
智慧医疗及智慧健康服务体系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是一项专业要求高、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民生保障系统工程,需要在资金、人才、安全等各方面提供充足保障。在资金方面,目前市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保障较为薄弱,主要依靠自筹,国家、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少,后续平台持续建设和运行维护面临资金筹措困局。在人才方面,医疗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人才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相对薄弱,相关部门对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的工作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信息安全方面,确保医疗信息安全的制度、规范乃至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医疗信息化环境下居民、患者的隐私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生态环境成为必然需求。
纵观行业发展进程,智慧医疗经历了以医院HIS系统为代表的机构信息化阶段,目前正处在以全民健康平台为抓手的区域信息化阶段,通过促进各级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提升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未来随着人民购买力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医疗行业向精细化、个性化、数字化趋势演进成为必然,最终走向面向家庭或面向个体的智能化阶段。这要求智慧医疗不再局限机构信息化或区域信息化,而是实现医疗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有机衔接,以“医疗”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智能化服务全面贯穿个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和辅助诊疗,以信息化推动资源流,平衡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增进人类健康。未来这种行业重心的转移将在标准、机制及应用上配套发展,因此针对性地提出以下3点发展建议。
加快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制定标识赋码、科学分类、风险分级、安全审查规则。开展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评测以及应用的安全性评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安全防护、系统互联共享、公民隐私保护等软件评价和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大数据安全监测和预警,建立安全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安全工作机制,完善风险隐患化解和应对工作措施,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患者隐私、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的保护,加强医学院、科研机构等方面的安全防范。
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以健康医疗服务集成平台为依托,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诊断服务,延伸放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积极鼓励智慧医疗技术研发,推进产品创新及临床应用,加强疑难疾病等重点方面的研究。推进基因芯片和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中的应用,推动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生物三维打印、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微型传感器等技术和产品在疾病预防、卫生应急、健康保健、日常护理中的应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业务,促进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智慧医疗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
[1]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25.
[2]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三五”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Z].2017-01-24.
[3]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Z].2017-05-05.
[4]埃里克·托普.未来医疗智能时代的个体医疗革命[M].郑杰,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