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艳
随着雕塑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迅猛发展,致使雕塑作品多样、内涵混乱,大多盲目跟随西方雕塑创作,城市精神文明展现无特色。随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在世界文化之林站住脚,不得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尤其是极富审美价值的剪纸艺术,将其介入到雕塑艺术中,可显著提升雕塑作品的特色性、民族性与文化传承性,是现代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更是现代艺术家广泛追求的美术资源。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取决于古代巫术活动的盛行、民族图腾崇拜感、民间礼仪活动与民间生活需要。同时包含民间神话、宗教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是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中国民族的象征。随着剪纸活动的不断传承与优化,剪纸实践规律也已经成熟,剪纸图案等形象化符号更加多元,艺术造型、审美价值越发浓厚[1]。
作为民众生活向往的手段,剪纸内容的丰富,成为了区域、部族的象征。民间剪纸用途广泛,社交、丧葬、婚宴等方面应用,赋予了人们浓厚的情感精神寄托。尤其是在巫术信仰方面,多用于求子、祛病等方面,记录了原始生活文化,承载着人们的生存意识及超过现实的美好寄托,对此具有一定的现实社会功能。
主要涉及到意味装饰性特征,如朵花纹、单牙纹的内部纹样,以及人物、动物剪纸图案装饰效果明显。造型意象性特征,主要指情感、感觉的烘托,在造型结构、动静展现、透视关系等方面都传达着意象造型。题材多样性特征,剪纸题材丰富,如水果、动植物等题材占据的比重大,同时瑞兽等想象题材也被广泛流传,寓意着吉祥、健康、和平、安稳、美满等主题。图像平面性特征,任何剪纸内部都是互相连接的,且不受物象位置、远近等因素、瞬间状态等因素约束,且简直内部的物象相互不遮挡,抽象性、层次性、空间性特征明显。
首先受西方艺术冲击,西方文化融入推动了雕塑艺术发展,但社会功能性不强,中国特色不突出,对此对东方神秘气氛的艺术更加追求。其次是创作观念的转变,新民间、集体意识等观念的提出,为雕塑作品引入民间传统资源奠定了基础。最后是传统艺术的渗入,各种类艺术间的相互借鉴,让人们对民间剪纸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创作灵感等,如曾成钢雕塑作品《鲁智深》的镂空处理,增加了雕塑的通透性、生动性,是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作品制造中的大胆突破[2]。
首先雕塑创作具有一定的三维性,表现在对空间的主动占据,通过雕刻的减法处理,塑造的加法处理,实现了“雕”、“塑”结合,展现了自身凹凸关系,丰富了雕塑形体延展性。其次创作有社会性,雕塑与物质、普通生活、社会意识、公共意识紧密相连,是当地的区域经济、政治理念等方面的象征,对此富有社会性。最后富有多样性,雕塑取材多样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造就了其创作多样性特征。
雕塑创作素材多样,包括各种剪影符号、汉字剪纸符号、意象造型符号、色彩语言等。如西方雕塑剪纸符号应用作品《放牧》,创作手法为平视构图,造型以水面倒影与现实事物一分为二形式表现,韵律感、空间感浓厚。汉字剪纸中,最常见的为“福”字,借助花卉、动物等形象点缀,寄予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意象造型符号包括主体形式与装饰形式,如《榴开百子》、《生活构成》典型的主体、装饰形式的雕塑作品。
雕塑创作与民间剪纸艺术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前者赋予了民间剪纸艺术发展生命力,后者为雕塑创作赋予了灵魂。剪纸艺术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同时,鼓励全员参与到剪纸创作中。介于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对此成为了剪纸作品最好载体。传承剪纸艺术的同时,注重雕塑作品的时代感,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大胆结合创作。利用雕塑的彩绘、机理等,对剪纸艺术的不足进行补充[3]。
随着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进步,使雕塑创作与剪纸艺术的融合可能性不断提升。加之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群众基础,为其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剪纸独特的创作手段、丰富的创作题材、多元形态表现方式等都为雕塑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雕塑作品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也为剪纸艺术语言、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杨欣超,李崇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价值与发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2).
[2]付凌云,卢振邦.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初探[J].美术大观,2016(11):86-87.
[3]杜连园.民间美术中的十二生肖探析——以东巴象形生肖狗在木雕中的应用为例[J].美与时代,2016(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