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安澜
砂器,由于其制作材料易于获取,易于烧制成型,成型后耐火性高,透水性强的特点,多被制作砂锅、药罐、花盆等,是在大众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众逐渐开始追求精致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传统手工制作的砂器,一度成为了低廉的代名词。不过,在四川雅安荥经县,出产着一种名为荥经黑砂的银黑色砂器,其颜色多为银黑或红色,产品多为炊煮器。严道镇的古街上,依然有着一群坚持着传统砂器制作的手艺人,他们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夹缝求生,秉持着传统工艺制作之初心,也寻求着传统工艺发展的突破。
荥经砂器所使用的泥料是当地特色的白善泥与煤渣所混合而成。白善泥,是一种地质自然沉积形成的黏土。其粘性强,起着骨架与结合剂的作用。而煤渣,原料易于获取。其孔隙大,能够使砂器坯体在快速烧制的过程中抗击温度的骤变,是理想的抗热剧变材料。现在荥经砂器泥制作按照两种原材料不同配比研磨,配制出四种不同细度的泥料。
最粗的泥料透水性极强,颗粒感足,烧制后肌理感足。主要以泥条盘筑成型。在制作过程中,粗泥制作的坯体承重性强,不易开裂变形,可以很好地支撑其本身的重量。并且,颗粒重也使得其孔隙大,能够很好地抵抗烧制过程中的热剧变。由其制作的坯体厚度可以达到25厘米,故而十分适用于制作大型器皿或是雕塑。
最细的泥料有一定透水性,质感细腻,烧制后颜色多变。由于其细腻的特质,细泥的成型方式多为压模,印坯,注浆或拉坯成型。其本身承重性较弱,多用于制作小型的生活器,例如茶壶、茶杯、碗等。
而中间两种泥料质地介于粗泥与细泥之间,多用于制作中等大小的传统砂锅或花盆。制作者会根据需要制作的器物大小来决定使用某一种泥料,甚至多种泥料混合使用,制作复杂的器皿。
现今,地产行业的兴起与人们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关注,使大众对于室外景观器皿与大型景观雕塑的需求增多。室外装饰的景观器皿需求大,运输成本较高,且室外摆放易碎。成本控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主流选择的多为当地黏土烧制而成的陶器。而现今,陈设艺术作品从追求造型之美转而对材质与机理有了更多追求,这为荥经砂器提供了方向。以川渝地区为例,景观器皿大多使用的是烧制后呈橙色的本土陶器。这种陶器多以电窑或者气窑烧制,烧制时间长。并且陶器本身烧制后颜色单一,长期风吹日晒会变色。而荥经砂器烧制后可以自然地呈现出黑、银、红、黄等不同的色彩。粗泥料干燥时间短,快速烧制工艺,可以迅速的大批量制作。是一种理想材料。
荥经生产的传统日用砂器是以砂锅为主。至今,砂锅依然是荥经砂器产品的中流砥柱。荥经砂器材质健康无毒,可抗热剧变,制作成本低,这使其十分适合制作为炊煮器,且其本身在色泽与材质上不同于一般砂器,有一种四川地区的粗犷与质朴感,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在保持传统产品生产的同时,也有部分砂器厂有了新的尝试,最主要的就是生产日用器皿,以日用茶器为代表。砂器本身材质比瓷器、陶器孔隙多,使得泡茶时茶香持久,并且茶汤降温快,易入口。例如,宜兴紫砂因为这一特质备受饮茶爱好者青睐。荥经黑砂中,细砂泥能够制作出精细的茶器,并且,黑砂烧制后可以产生出色彩机理的自然变化,烧制速度快,成本也较低。不过,荥经日用茶器也有弊端,其透水性过强,需要反复使用多次后才不会渗水。部分砂器厂尝试上釉等方式,解决渗水问题同时,也寻求新的装饰意味。
荥经黑砂有着自己独特的窑炉,被称为馒头窑。顾名思义,馒头窑有一个馒头型盖子。窑炉底座是地上的一个圆坑,可灌风,烧制时铺一层碳粒,将坯体放入后盖上盖子灌风加热,到烧制至1100度至1200度时,用杠杆揭开盖子。炙热的坯体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然后被迅速勾入还原坑。还原坑,是在窑炉旁深约半米的地下坑。最后,撒入木屑,盖上盖子进行还原反应,半小时后取出即成,烧制过程不过两小时。烧成的砂器有着火烧和还原后自然形成的不规则色彩机理。这种不确定性也成为了荥经砂器的特色。其烧制方式类似于现代乐烧。
馒头窑的烧制工艺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已经十分成熟,烧制过程不过两小时。整个工艺过程融合着四川地区代代手工艺人的智慧,粗犷与火焰之壮观,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且工艺时间短的手工艺术。并且,成都,雅安,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荥经县靠近雅安,从成都驱车两小时多即可到达,交通方便,适于开发旅游资源。故而,荥经砂器工艺十分适合作为观赏性手工艺与成都、雅安周边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荥经砂器能够在保持其本身炊煮器制作特色的同时,在其它类型产品市场,甚至开发旅游产业。这与其本身的材质特色与烧制特色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手工艺术能够存续于现今而不被工业生产所替代,离不开的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对于手工艺术的关注与支持。更加重要的是,手工艺人能够再延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手工艺术能够存续且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是人,造就了手工艺术,传承着手工艺术,并用手工艺术之美影响着大众物质与精神生活。